“党史上的今天”:党史学习教育的 方法创新
作者: 彭兆龙摘 要 “党史上的今天”是一种以“旧闻今说”带领学习者重温党史的方式,为马克思主义时间观所滋养,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中发展,是党史学习教育发挥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作用的重要平台。它能够推动古今时间对接、线上线下施教时间融合、个体成长时间与社会发展时间共振。当前,“党史上的今天”这一方式存在内容简单化、范围局限化、传播狭窄化的问题,需要从“深”“融”“通”三个方面促进观念更新与方法推广,提升党史学习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关键词 时间观;党史学习教育;“党史上的今天”
作者简介 彭兆龙,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2024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在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的党史学习教育目标引领下,树立正确的党史时间观非常重要。“党史上的今天”是一种通过对党史上特定日期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进行搜集、编排、传输,以提升党史学习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的重要方法,其核心在于通过“旧闻今说”强化党史时间观的培育。
一、党史时间观教育方法创新的生成逻辑
党史时间观教育方法具有非常深厚的理论渊源,继承自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能够满足提升党史学习教育感染力和吸引力的需求。
(一)马克思主义具有以时间书写历史的传统
时间观是马克思主义描述社会历史发展状态、书写人类解放历程的重要观点,促使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自古以来,对时间的探寻并不罕见。马克思主义时间观突破了自然时间观的束缚,引入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研究。马克思通过对劳动的考察,真正发现社会历史运动的形式,指出“劳动是活的、造形的火;是物的易逝性,物的暂时性,这种易逝性和暂时性表现为这些物通过活的时间而被赋予形式”[1],将单维流动的时间增添可塑性,以人的社会实践赋予新的时间规定性,奠定唯物史观的科学基础。
时间观是马克思主义书写人类解放历史的重要观念,将资本流通过程中的人类劳动、生产资料等难以衡量的多元变量,转变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与休闲时间的指标。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发现了生产时间和生活时间的对峙,揭示了资本造成的时间高度紧张和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与对人的异化,赋予共产主义革命以道义性,将单纯的时间转变为人类自由发展的空间。正是意识到时间是单向流动性与人类能动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在时间线索中不断创新,将理论转变为实践,从运动转变为制度。由此可见,只有把握时间线索,坚持正确的时间观,才能够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道义性与时代性。
(二)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高度的时间意识
百余年的时间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时间意识书写、研究党史传统,研判、引领时代潮流的实践,为党史时间观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逻辑前提和经验借鉴。
时间生成上,在人类历史时间中创造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时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解放时间”与“创造时间”的统一。在二十世纪的合法性危机中,传统社会的“超稳定态”被打破,中国社会发展的步频由超前到滞后、由有序到混乱。内忧外患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立场上,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发展阶段,取得四大历史发展成就,做成四件大事,主动调拨“中国时间”,赋予了时间以行动价值。
时间回溯上,纵横中外古今,找准历史方位。中国共产党从全局观点与文明视野出发,坚持唯物史观,确立“大历史观”,采用“古今中外法”[2],在一以贯之的历史逻辑和文明交流的世界视角,明晰因果关系,明确经验教训,紧握主要矛盾,洞察历史条件,确定“两个大局”的历史背景,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论断。
时间度量上,采用“百年千年为计时间观”,永葆时间紧迫感,突破“历史周期率”。在中国共产党的时间观念史上,既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性论述,也有“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代”的长期论述。新时代,这种观念被深刻阐释:“我们对于时间的理解,不是以十年、百年为计,而是以百年、千年为计”[3],同时又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4]。这样长短周期结合、节奏松弛有度的时间度量方式滋养了“三年行动—五年计划—十年战略”的成功行动模式,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一二百年走过的路。在阐释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时代要求下,应进一步梳理党史时间观,采用科学的党史阐释方法,推动百年辉煌转变为时代精神。
(三)“党史上的今天”是改进党史时间观教育的全新做法
“党史上的今天”揭示了一种可能的党史时间观教育路径。现代性视域下,技术革新带来了时间深层次矛盾。在前现代社会中,循环的神学时间与线性的历史时间并存,为稳定价值的生成提供时间观念基础。然而,当现代媒介全面介入后,碎片化、无序化、原子化的现代时间观成为主流,以往稳定流淌的时间“崩塌成诸多无方向性地忙乱飞奔的点”[5]。这是理解党史时间观教育难点的关键。
在党史学习教育实践中,时间观的教育一直是难点,主要体现为党史时间跨度大、时间距离长带来的具体事件繁多、时间线索复杂和时空差别较大。在传统课堂中,课堂持续时间、讲授内容、教授深度以及受教育者的关注力、思维力和想象力都是十分有限的,受教育者难以掌握漫长的时间线,更难以在历史时空中理解党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与党史人物的丰富情感,形成完整的党史体系,转化为当今的实际经验与历史责任。这影响了党史学习教育的效果,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发端于1981年《北京日报》的专栏“北京历史上的今天”与1987年中央电视台开播的节目《历史上的今天》,“党史上的今天”由中央外宣办和中央党史研究室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之际推出,并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在各大线上平台推送。这种“以史鉴今”“旧闻今读”的形式,从依托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走向依托互联网与新媒体,从全球通史编排聚焦于百年党史书写,为解决党史时间观学习困局提供了全新方法。
二、“党史上的今天”方法创新的意义追问
在时间观创新的视角下,“党史上的今天”添加党史学习教育的时间向量,推动三维党史空间向四维升级,实现古今时间对接、线上线下施教时间融合、个体成长时间与社会发展时间共振。
(一)党史书写的时代谐振
“党史上的今天”将党史书写从“过去完成时”转变为“现在进行时”,促使党史施教节律与时代发展节律同频共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已逾百年。相较于革命时期,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形势、条件、对象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积累发展时间无疑发生了正向的变化。因此,想让受教育者易于进入党史学习教育场内,就必须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做好“倒时差”的工作,通过施教措施的改进,搭建古今对接融合的时空隧道。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党史上的今天”通过时间反求的视点进行历史复现,拉近受众与党史事件的时间距离,让受众感受到新旧异同、古今变化,进一步对历史上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产生深刻认识。它不按照传统史书“年—月—日”的层级编排,而是在受众视角下,根据“日—月—年”的方法重构历史逻辑,以当天的日期作为中介,引导党史年代的铺展,转移文本中心,为时间偏向的传统构架增添空间偏向的打开方式。
“党史上的今天”根据当今的党史学习教育方针、政策与任务进行学习安排。以“七一”前的“一百天倒计时”为例,在政策方针上,紧随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政策先机;在年度尺度上,把握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契机;在节庆尺度上,把握7月1日建党纪念日前的一百天,在百天之内精简复现百年党史,为建党精神的广泛传播奠定群众的历史认知基础与情感认同基础。正是立足时代、调整时序、把握时机,“党史上的今天”引领受众站在今天、回顾昨天、面向明天。
(二)党史学习教育的媒介调频
“党史上的今天”整合碎片化的屏幕时间,转变为系统化的党史学习教育时间,推动党史施教节律与大众传播节律同频共振。不同于传统“冷媒介”的读者,新媒体的受众阅读时间更短暂、阅读内容更丰富、阅读场景更多变,更需把握好传播节奏。
一方面,打散传统的线性结构,用点状思维精选党史事件,控制议题、条目、字数等,让受众在最短的时间内接触到类型尽可能多的党史材料,覆盖更大范围的受众。另一方面,把握时效热度,密集学习党史。这是从传播的集中程度来说的。存在于过去的历史空间,党史事件本无所谓的“热度”,然而,灵活运用“热媒介”思维,将“旧闻”按照“新闻”排期,在媒体上与“新闻”一起发布,能够在某种定距的共振中,赋予党史事件以时效性、紧迫性,让党史的日期更加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较于密集的教育活动,根据特定节律,细水长流、逐步展开的党史学习教育内容总是能引人动情阅读,使人冷静反思,让人久久铭记。通过少量、稳定、有序的党史学习教育内容供给,受教育者更容易在这种体验中形成稳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行为模式。依此施教节律,“党史上的今天”利用“少量多次”的方法,抽丝剥茧,把厚重的党史文件档案转化为一篇篇以当日时间为线索的超链接文本,采用同样的排期、同样的平台与新闻共同发布,赋予党史文本以接连不断的新鲜感,给予党史阅读者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在较长的历史时间内有序积累,逐步产生深远持久的教育实效。
(三)党史学习教育的个体合韵
“党史上的今天”让党史时间形态从社会发展时间转变为个体成长时间,使得党史施教节律与公众接受节律同频共振,以中观的施教时间为媒介,将个体成长节律融入社会发展节律。
把握“新媒体”的平台发布时间。在人们普遍接入互联网的年代,受众的“私人节奏”更多地受到互联网“公众节奏”的影响。当党史学习教育节律转变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时,就能够增强学习节奏的律动感。在统一节律下,“党史上的今天”借助互联网的中心发布机制,使得广大受教育者能够每日“校准”自身的党史学习教育生物钟,形成“三律共振”的良好局面。
使用“讲故事”的方法梳理时间。这意味着,“党史上的今天”更多依托感性讲述,侧重以情动人,寻求价值认同,透过党史中一个个或动情或有趣或振奋的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的故事,用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重构党史,串联党史时间线。
站在“小人物”的视角体悟时间。归根结底,党史是由具体的人所创造的,党史的节律蕴含在一个个“平民英雄”的生命脉动之中。“党史上的今天”呈现平凡的人及其不平凡的举动,能够增强受众的情境代入感、历史同步感,站在党史人物的角度设身处地考量,使得受众在真正面临类似情境时,能够唤起党史记忆,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应用于实践。
三、“党史上的今天”的方法局限与
提升路径
经过三维剖析,可以发现“党史上的今天”这种全新党史学习教育方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这一方法依然存在内容简单化、范围局限化、传播狭窄化等问题。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今天,需要念好“深”“融”“通”三字诀。
(一)念好“深”字诀,多角度深挖历史素材
当前,党史学习教育受限于传播依托的碎片化时间,呈现“浅内容”的特征,局限于基本常识与历史概念,历时性与共时性思考不足。为此,需要用模块化推动定位精准化,组合优化增进受众理解,进程深层化提升历史联动感。
增强学习模块化。通过网络大数据技术,深入把握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以保障学习效果为底线,满足学习体验为导向,开辟细分专栏,按照历史断代、行业领域、地域地区等标准进行专门化建设,利用算法精准推荐至指定用户,拉近党史与学习者的空间距离与心理距离,推动学习精准化。
促进内容组合优化。深度把握党史学习教育内容,可以依据效果组合学史、明理、崇德、增信等内容进行组合;按照内容性质组织内容,将党史上的会议、文献、人物、评述等内容精心编排、打包推送,给予受众全方位、多层次的阅读体验;以时间为标准安排内容,将各历史发展时期赋予内容时代感与连贯感。统合单篇文本与排期全局,增进受众对党史的深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