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传统文化 铸魂时代新人
作者: 王月红 王浩珂摘 要 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组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德育工作室,创新实施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促进学科融合、开设传统文化社团、开展传统文化活动等方式,有效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环境建设;课程体系;文化体验
作者简介 王月红,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南油小学校长,副高级教师;王浩珂,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文理实验学校(集团)科创学校,一级教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为切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落地生根,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组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德育工作室,深入探索文化教育实施路径,形成了具有南山特色的文化教育路径体系,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以环境为载体,建设优秀传统文化校园
校园是育人的重要场所,环境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学校的教育理念和精神面貌,还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校园环境文化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成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工作室的指导下,各成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海滨实验小学的文化国学墙以浮雕的形式展示了“司马光砸缸”“一言九鼎”等传统文化故事,让智、信、善、勇、艺的校训浸润学生心田;科创学校在每一面墙壁上展示国学经典、古诗古文,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和而明德、真以致远”的文化内涵;南头城学校注重突出传统文化氛围,用学生的书画作品装扮校园,通过充满古意的文化情境和文化氛围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荣获南山区传统文化特色学校的称号。
班级是学生成长的天地,而班级环境则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南油小学德育部门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开展班级文化评比活动,由学生自主查找传统文化资料、了解相关知识、布置教室传统文化环境,营造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为学生带来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
二、以课程为阵地,构建“1+X”课程体系
2019年,中国教育学会颁布的《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提出了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的“1+X”模式。其中,“1”是指独立设置的、必修的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实施,课程内容相对系统;“X”是指有机渗透或融入其他学科课程及课外、校外教育中的经典、常识及技艺等内容。工作室深入落实相关工作,以课程为阵地,构建了具有南山特色的“1+X”课程体系。
(一)开设中华传统文化课程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著作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开展中小学生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对于继承、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发挥其育人功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麒麟小学开发了“麒麟小学蒙学课程”,涵盖《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声律启蒙》《诗经》《论语》等经典内容。教师通过每周一节的传统文化课,带领学生学习经典,启迪学生心智,培养高尚品格,取得了良好成效。
中华传统技艺极富中国特色,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学习传统技艺有助于让中小学生理解古人的智慧,激发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麒麟小学围绕传统技艺——根雕,开发了木艺工坊校本课程,使学生充分感受“过手留香”的技艺魅力。在2021年的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麒麟小学的木艺术工坊获得深圳市艺术实践工作坊一等奖。
中华传统文化常识广博,是构建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体系的基础。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常识是提升中小学生人文底蕴的重要路径。科创学校英语组自主编制了传统文化英文教材,介绍传统节日、茶文化、四大发明等内容,并组织学生参加趣味英语比赛,用英文讲解古筝、陶笛、葫芦丝等传统乐器,拓宽了学生的传统文化视野。
(二)学科有机渗透传统文化
2021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提出,传统文化进教材既要全科覆盖又要区分主次,每个学科都要拿出课时进行传统文化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小学学科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学校可通过深入发掘、提炼、整合、拓展这些资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机融入学科教学中,达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目标。
语文学科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语文教材中的唐诗、宋词、元曲等无不彰显着古人的才气与智慧,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增长学生的见识和文化素养,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科创学校语文组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积累方面“深耕细作”,教师结合课本编制《古诗文考级》一书,并积极开展古诗文考级活动,同时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生长点,结合汉字、节日、节气、美食等开展专题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美术学科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则更为巧妙。美术教师既能够在课堂上教授国画、扎染、陶艺等传统技艺,又能够在教学中融入民间美术作业,渗透脸谱、古代建筑、民间风俗等知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麒麟小学美术教师将美术与语文及传统文化相结合,开设了“走近汉字”甲骨文综合课程。该课程以甲骨文字源识字为主课程,结合甲骨文创意水墨、陶泥制作、甲骨文彩泥动漫课程等富有创意的内容,创设了“有趣、有效、有味”的传统文化学习路径。
深圳大学附属外国语小学将德育、语文、艺术等学科结合,开发了“诗艺礼”课程。学校将语文教材中的诗歌、学校“四礼”教材作为素材,由音乐教师开发出符合不同年段学生特点的12册“礼乐弦歌”教材,成立礼乐弦歌四弦琴特色班,并和语文教师合作打造原创作品,积极参与各大活动,远赴奥地利、德国等国家进行国际交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三、以活动为抓手,提供传统文化体验机会
工作室坚持知行合一,以打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最后一公里”为目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以此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工作室的指导下,各成员校结合自身优势,开展了丰富的活动,既创新了中小学德育的实践路径,也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
(一)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南头城学校持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用辩证思维领悟国学经典中的精神内涵,用创新的艺术形式展现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学校依托“我们的节日”经典诵读活动,奏响了传承传统文化的前奏曲。一是构建“我们的节日”经典诵读体系。学校每学期制订诵读计划,在各年级开展不同的诵读教学,全体师生共同参与,构建诵读体系。二是搭建“我们的节日”经典诵读平台。学校通过开展“诵经典、写经典、唱经典”等活动,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及学期综合测评展示活动中。三是丰富“我们的节日”经典诵读活动。学校借助校园艺术节、文化节、文艺汇演等载体,围绕孝父母、守诚信、善待人等主题,通过诗文朗诵、经典歌曲演唱等形式,让学生感受词句中的文化内涵。
(二)传统文化进校园
南山区与各单位联手共建,积极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深圳大学附属教育集团实验小学开展了“中药香囊风吹进校园”主题活动,药师从香囊的起源和中药的组方、功效出发,由浅入深地为学生讲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传递了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南头城学校开展“戏曲进校园”交流活动,通过现场展演、非遗项目讲座、学习交流等方式,使学生零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三)重视传统节日
为弘扬中华民族孝亲爱老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崇孝行孝的行为习惯,南头城学校把每年的十月定为“九九重阳、敬老爱老”主题活动月,组织开展了“寻家史、传家训、承家风”等活动,引导家长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开展“孝德家庭”评选活动,在全校教师家庭、学生家庭中评选、表彰并推广具有典范的代表。同时,学校在传统节日活动中设计了民俗体验环节,每年伊始举行庙会活动,按照传统习俗,进行舞龙舞狮、醒狮表演、猜灯谜、捏糖人、皮影、拓印文化等文化展示,让学生在体验中传承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南山区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显著提升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让学生在个人品德、团队合作、文艺创作、社会实践等多个方面获得全面发展。这一举措不仅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小学德育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责任编辑︱赵 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