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域下思政引领力的构筑与提升路径研究
作者: 朱颖摘 要 思政引领力在政治、教育、社会、文化和个人发展等多个维度发挥重要作用,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引领社会价值导向、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激发个人潜能的关键力量。然而,全球化浪潮下的文化交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足、新媒体时代的挑战以及评估反馈机制滞后等问题,制约了思政引领力的发挥。为提升思政引领力,应强化理论武装、创新教育方式、适应新媒体时代、完善评估反馈机制。通过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开展批判性思维训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个性化教学、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构建网络思政社区以及建立多元化评估体系等措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改进和发展。
关键词 思政引领力;教育强国;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 朱颖,兰州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1]思政引领力居于“六力”之首。由此可见,思政引领力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核心功能,通过科学的理论武装、正确的舆论引导和高尚的精神塑造,在推动社会和谐稳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思政引领力的多维价值
当今社会快速变迁,多元文化交融,思政引领力作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多维度地塑造着国家意识形态、教育体系、社会价值导向、文化软实力及个人发展潜力,其重要性愈发凸显,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与个人成长的关键要素。
(一)政治维度:塑造国家意识形态,增强民族凝聚力
1.捍卫意识形态安全的前沿阵地
“思政引领力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2]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愈发激烈,西方社会思潮不断冲击着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意识形态。“文化的冲突是当前世界冲突的重要根源。”[3]思政引领力作为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力量,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构建起一道坚实的防线,有效抵御错误思潮的侵蚀。思政引领力在文化冲突中发挥定海神针的作用,确保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与稳定。
2.强化党对思政工作领导的坚实力量
思政引领力是党领导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通过加强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思政引领力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正如毛泽东提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4]思政引领力在政治工作中发挥生命线的作用,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
3.构筑社会和谐稳定的政治基石
思政引领力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通过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通过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人们解决思想问题和心理困惑。这些工作共同构成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为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教育维度:培根铸魂,推动教育强国建设
1.塑造正确三观,奠定人才基石
思政引领力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不仅是学生个人成长的内在需求,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基石。系统深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为学生提供科学的认知框架和价值导向。这不仅帮助他们理解世界、认识社会,更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时代中,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确保他们在面对各种思潮时,能够坚守信念、保持定力。这一过程,实质上是在为国家的未来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品质的新时代青年,为教育强国建设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2.全面提升素质,推动教育革新
思政引领力的另一重要使命,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并以此为契机,推动教育整体的革新与发展。这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和品德的塑造。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我们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其成为既有深厚学识又有高尚品德的复合型人才。思政引领力是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深入理解教育强国建设何以要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也需要将这一问题放置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中国共产党百年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紧扣教育强国建设的本质要求。”[5]同时,思政引领还积极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推动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这包括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创新教育模式、提升教育质量等多个方面。这些努力不仅提高了教育的整体效能,更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使我国教育事业在全球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社会维度:引领价值导向,构建和谐社会生态
1.塑造共识,引领社会价值风向标
思政引领力通过系统而深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是在传播一系列抽象的概念,更是在构建一种全社会的价值共识。正如马克思所言:“价值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6]这一过程并非简单的理念灌输,而是基于我国社会发展实际,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理想、“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追求,以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品德的深刻诠释与实践。思政引领力通过教育引导,使这些价值观念内化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外化为社会的共同行动,从而构建起一张覆盖广泛、深入人心的价值网络。这一网络不仅为社会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导向,更为人们在多元化、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中提供了判断是非、选择行为的标准,确保了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增强了社会的整体凝聚力和稳定性。
2.深化教育,推动精神文明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思政引领力则是其重要的推动力量。这既包括个体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也涵盖整个社会文化生态的优化与重塑。一方面,思政引领力通过加强文化传承与创新,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既保留了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生命力。另一方面,它通过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道德教育体系,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促进社会风气的持续改善和道德水平的整体提升。这种由内而外的教育方式,不仅提升了人们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更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繁荣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构筑起一个和谐共生、充满活力的社会生态。
(四)文化维度:思政引领,铸就文化强国之魂
1.深耕传统,传承文化之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思政引领力在文化领域发挥作用的宝贵资源。思政引领力不仅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在形式的保护与传承,如经典文献的整理、传统节日的庆祝等,更深入挖掘其内在的精神气质和价值追求,如儒家的仁爱之道、道家的自然和谐观、佛家的慈悲精神等。通过教育体系、媒体宣传、文化活动等多种途径,思政引领力将这些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融入现代生活,使之成为滋养当代人精神世界的甘露,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奠定坚实的文化根基。
2.创新驱动,焕发文化之新
在全球化浪潮中,文化创新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所在。思政引领力通过培养人们的开放心态、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鼓励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这不仅体现在文化艺术作品的创作上,更体现在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的更新上,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深度融合,形成既具有民族特色又符合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形态。思政引领力还积极推动文化交流与合作,让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彩,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
3.坚定自信,铸就文化之魂
文化自信是民族精神的基石,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要素。思政引领力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提升了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人们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这种自信来源于对中华文化深厚底蕴的深刻理解,对中华文化独特价值的充分认同,以及对中华文化未来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念。思政引领力还通过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等方式,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心理支撑。
(五)个人发展维度:激发潜能,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1.全面培育,奠定人生坚实基础
思政引领力在个人发展维度上的首要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不仅意味着知识的传授,更是能力与素质的综合提升。它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化对社会的认知,培养其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这种教育模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填鸭式”教学,转而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全面发展。思政引领力还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情感需求,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关怀,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克服困难,为未来的挑战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2.价值引领,激发潜能与追求卓越
在个人成长的深层次上,思政引领力发挥着价值引领的关键作用。它深入挖掘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榜样引领、典型示范等方式,激励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抱负,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思政引领力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视其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的培养。它引导学生正确分析社会现象,理性看待现实问题,建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种价值引领下,学生被激发出无限的潜能和创造力,开始追求更高的境界,努力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思政引领力还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成长平台和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最终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尽管思政引领力具有多维价值,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全球化浪潮下的文化交锋困境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西方社会思潮如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粹主义等,通过书籍、网络、学术交流等多种渠道渗透进我国,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了严峻挑战。这些思潮不仅试图削弱民族认同,动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还通过各种传播方式,企图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不良影响。这种文化交锋的困境,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足的困境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一方面,部分教师缺乏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经验,难以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一些学校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价值引领,教育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此外,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忽视也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缺乏对学生心理状态的深入了解和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难以触及学生内心,难以产生真正的共鸣和影响。
(三)新媒体时代的挑战困境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信息碎片化、价值多元化以及网络舆论场复杂化等问题,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辨别真伪信息、应对网络舆论等方面面临着巨大挑战。新媒体的便捷性和高效性虽然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传播平台,但同时也增加了教育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评估反馈机制滞后的困境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反馈机制的滞后也是制约思政引领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现有的评估体系多侧重于量化指标,如课程完成率、考试成绩等,而忽视对教育过程、学生思想动态及长期影响的深度评估。这种单一的评估方式难以全面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同时,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估反馈机制,教育者难以及时了解教育效果、调整教学策略,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持续改进和发展。这种评估反馈机制的滞后,不仅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也制约了其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的可能性。
三、提升思政引领力的现实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