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亮“实”文化 营造“心”田园

作者: 王建勋 李海燕 陈豪

摘 要 四川省成都市田家炳中学积极关注并持续完善“润育心田、实而后华”心育特色体系建设,同时基于“实”文化打造“馨田”特色课程,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馨田”特色课程从“润育”“厚养”“融化”三方面入手,围绕心理发展、心理辅导、心理实践、心理支持四个维度进行开发和实施,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和学生成长的各个环节,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三全育人;校本课程

作者简介 王建勋,四川省成都市田家炳中学专职副书记,高级教师;李海燕,四川省成都市田家炳中学德育艺体卫处副主任,一级教师;陈豪,四川省成都市田家炳中学,一级教师

四川省成都市田家炳中学创办于1925年五卅运动时期,时称成城公学,取其“众志成城,公学兴国”之意。2003年,田家炳先生捐资助学,将学校更名为成都市田家炳中学。学校全面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五育并举,推进心理健康教育。“馨田”特色课程基于学校“实”文化,重点打造“润育、厚养、融化”三大课程群,从心理发展、心理辅导、心理实践、心理支持四个维度进行开发与实施,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和学生成长的各个环节,并将其纳入“三全育人”体系。

一、“馨田”特色课程的开发背景

(一)基于国家政策要求

党和国家相关部门相继颁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等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文件和重要论述;2023年,教育部联合十七部门发布《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强调学校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二)基于校本德育特色

学校的特色心育工作始于2000年,历经求真务实、起步探索;规范专业、拓展创新;五育融合、品质彰显三个阶段。回溯学校心育发展史,从一位教师发展到一个团队,从一间心灵小屋发展到现在的学生成长与发展中心,从一门课程的实施发展到学校的特色板块建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团队植根于学校“实”文化,着力打造校本特色心育。

(三)基于学生发展需要

健康生活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提及的六大核心素养之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发展学生的认知与思维能力,培育积极的情感态度、坚强的意志品质,帮助学生克服生活中的困难,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培养关心他人的习惯,提升创造力。学校成立了学生成长与发展中心,开齐开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学生心理辅导,促进五育融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育。

二、“馨田”特色课程的基本框架

(一)“润育”课程

学校以心理发展课程为基础,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和生涯教育课程。学校开发并实施了生涯规划指导校本课程“航向”,包括自我觉察、生涯觉察、行动与调整三个板块;生命教育课程“点亮生命的火花”,包括点亮生命的火花、遇见生活的美好、无畏人生的风浪、把握成长的机遇、守护少年的我们、尊重生命的可贵六部分内容。

(二)“厚养”课程

学校全面开展班级团辅课程、同质性团辅课程及心理社团活动,并辅以心理辅导课程,由点及面,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以心理实践课程为拓展,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月课程、社会实践课程、劳动体验课程,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感悟、锻炼心智、自我反思、体验成长。

学校高三班级团辅心理活动“快乐家族”已开展14年,累计100余场活动;情绪管理同质性团辅心理社团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学校心理健康月活动包括心育文化、5·25大型体验活动、家庭教育周、高三考前系列辅导活动四大版块。此外,学校在社会实践、研学旅行、研究性学习、劳动体验中渗透心育,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抗逆力、意志力等,提升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三)“融化”课程

学校以心理支持课程为基础,开设田园文化课程、学科渗透课程、心理班会课程、朋辈互助课程、家校共育课程,帮助学生建立与完善其社会支持系统,获得成长的资源与助力。学校通过校史溯源、学校文化以及田家炳先生事迹,传承精神文化,涵养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校家社协同育人通过家长“云”课堂、田中“家”油站、家长成长营课程形式深入开展,构建学校、教师、朋辈、家庭的学生成长社会支持系统,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大生态圈。

三、“馨田”心育特色课程的有效落实

(一)探索一种模式

学校构建了情境体验心育教学模式,实现了心育与五育的融合,促进了资源的共建共享。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优化课堂环境,运用心理学效应,创设学生自主参与、成功体验等情境,使学生主动学习、认真投入,在体验的基础上开发自我潜能,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并在积极体验中健康成长。

(二)建设两个场域

一是营造校园心育生态环境。学校将普适性知识宣传和针对性积极鼓励相结合,使固定的墙上文化和流动的宣传展板互为补充。学校充分发挥以积极心理学、社会支持系统理论为基础的宣传展板的隐性课程作用,设计班级心理健康主题板报,设置心灵信箱,推送心理主题活动,通过故事和名人名言,向学生传达人生哲理。此外,学校还发挥优秀学生的榜样引领作用,构建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创设了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二是打造心育主阵地。学生成长与发展中心占地约300平方米,设有10个功能分区,包括个体咨询室、箱庭辅导区、宣泄室、家庭辅导室、团体辅导室、课程教室、活动教室、会议室、心理剧场等。学校以学生成长与发展中心为阵地,科学规划功能区,有序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工作、学生心理普查工作、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与处置工作,以科学、专业的工作精神助力学生的心理健康与适性成长。

(三)坚持三方联动

在学校层面,学校加强团队建设,打造一支“外聘专家+学校心理教师+德育骨干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团队;开展课程建设,构建套餐式系列家庭教育课程;打造专业的心理教师团队;打造学生成长与发展中心;开发实施基于青少年正面成长的“共创成长”课程。

在家长层面,学校开展了专业化的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创设了参与式的家庭教育指导环境,为家长提供“馨田”系列家庭教育指导,如家长成长营、家长云课程、田中“家”油站、家长会客厅、亲子活动场等系列课程。

在社会层面,学校充分利用家长、社区、各种实践基地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生涯实践。学校心理团队积极参与到锦江区心育联盟、锦江区友邻教师、社区教育学院、社区龙门阵等校社合作中,推进协同育人。

(四)组建四支队伍

学校以心理专职教师为骨干,依托心理兼职教师(班主任和心理辅导员B证获得者)和学科导师(心理辅导员C证获得者),形成三级家庭教育课程体系,旨在更新家长的教育观、促进家长的心理成长,让家长助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五)开展“五个一”活动

学校在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场景中开展心育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向内剖析自己,提升心理品质;向外拓展空间,更好地与世界对话。

一场心理团辅。例如,以情绪管理为主题的同质性团体心理辅导课程,基于情绪管理能力的五个维度采用知识讲授、活动体验、自我分享、经验交流等形式开展活动,为学生提供互助合作的机会与积极的情绪体验。

一次生涯体验活动。学校精心设计了生涯探索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职业角色,明确个人定位,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做好未来的选择与规划。

一场心理健康月活动。心理健康月活动包括心育文化宣传、大型体验活动、家庭教育周、考前心理辅导四大版块,全方位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一次心理社团活动。学校心理社团包括心理电影赏析、犯罪心理学等各种主题,不仅可以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对话,传播心理健康理念,还可以促进学生自我认知,提升心理素养,实现自助与他助的双重成长。

一批班级成长关护员。培育班级成长关护员是构建班级心理健康防护网的关键。学校通过专业培训,让班级成长关护员成为班级内部的情感纽带,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协助教师开展工作,为班级同学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自“馨田”特色课程实施以来,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呈现出明显的提升状态。据统计,2021—2023年,学校出现危机问题、严重问题、适应问题的学生数量均明显下降,适应良好的学生比例上升了7.56%,学习倦怠比例下降了9.6%,抑郁情绪比例下降了2.08%,自伤行为比例下降了21.52%。未来,学校将持续以德育创新实践为契机,做实做亮“实”文化,营造“心”田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青少年健全人格。

责任编辑︱赵 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