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环保微项目,培育生态大责任

作者: 潘碧霞

摘 要 生态文明教育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主题。在讲授《变废为宝有妙招》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关注垃圾分类、垃圾处理、回收再利用等现实问题。同时,借助环保微项目学习,通过问题驱动、支架助力、项目实施、评价赋能,促进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发展。微项目探究过程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践行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培育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 项目式学习;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从娃娃抓起。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以螺旋上升的方式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旨在促进学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保护我们的共同家园,培养保护环境、爱护动物、节约资源的责任意识。本研究以小学四年级上册第11课《变废为宝有妙招》为例,借助微项目学习,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践行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树立生态文明责任意识。

一、问题驱动,设计环保微项目

驱动性问题是项目式学习的灵魂,教师要从学生的视角设置有趣味、有挑战、有意义的高质量驱动问题,以便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

(一)提炼核心概念,设定微项目目标

提炼本课的核心概念,重新构建垃圾分类的意义,帮助学生认识到垃圾也是一种资源,这是落实环保理念的基点。

本课把“如何将日常生活中的垃圾变为宝贝?”设为驱动性微问题,“变废为宝”是微项目目标。教师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课前调查的基础上,分小组进行团队头脑风暴,形成“发现现象—探究原因—链接生活—寻求解决”的思维逻辑。教师从教材内容“暴增的垃圾”“减少垃圾、变废为宝”出发,锁定核心知识:认识垃圾暴增的危害、了解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有创意地再利用。学生在低年级已学习过公共生活中公共卫生的相关内容及“绿色小卫士”单元的绿色环保主题内容,对文明生活、绿色生活有了一定的知识、能力储备,为本课的“垃圾分类”“变废为宝”奠定了认知基础。

(二)组建研究小组,合理分配任务

微项目学习通过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和实践探究驱动问题来推动学习,教师的教学环节和学生的学习活动都围绕驱动问题展开。课前,教师下发预学单收集学生的“微问题”,并进行分类。微问题从学生视角出发,大致可以分为垃圾暴增原因、垃圾分类知识、垃圾如何再回收、如何创新利用垃圾四类。教师根据本课微项目学习的需要进行平行分组,所有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选择合适的探究小组。擅长信息技术统计的同学加入第一组,收集统计一家、一个小区、一座城市一天的垃圾数量,并将其绘制成信息图表进行成果展示;擅长绘画的同学加入第二组,用海报、导览图等方式展示探究成果;擅长数据整理的同学加入第三组,将生活中垃圾分类的基本常识及全国垃圾分类的概况,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展示;擅长视频剪辑的同学加入第四组,从个人生活、高科技再利用垃圾等角度,收集视频资料并进行剪辑。这一学习过程,不仅能让每个学生发挥所长、树立信心,还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力。

二、支架助力,重构环保认知

由于教材篇幅有限且概念模糊、案例少,学生在“变废为宝”微项目学习中存在理解较为困难的问题。因此,教师需要提供支架,帮助学生开展探究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如何收集和处理信息,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设计预学单,把握学习基点

在微项目学习中,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基于此,教师提供课前预学的支架尤其重要。以“变废为宝”微项目为例,针对四组不同的探究内容,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拆解驱动问题,了解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学生已知的内容和需要了解的新知识,以及垃圾分类现状等基本信息。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预学单,通过课前走访、观察、调查、问卷等方式收集信息,分类处理并提炼出关键信息,丰富教学的内容和资源。

(二)运用思维地图,有效整合资源

思维地图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发散思维和提高学习能力,适合学生在探究阶段用于思维表达。以教材中“暴增的垃圾”板块为例,教师用“垃圾山”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暴增的垃圾对生存空间的侵占。研究小组组长绘制垃圾来源的思维导图,讨论家庭和班级一天产生的垃圾数量及种类,并写出自己的感受。学生借助思维地图支架,在小组中进行头脑风暴,分享交流生活、学习、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垃圾,绘制垃圾来源的流程图。通过思维的碰撞、启发,学生寻找到越来越多的垃圾来源,思维分支也越来越细致。为了帮助学生深入思考,教师会让学生把讨论的结果绘制在白板上,形成可视化的思维地图,展示出每个学生看待问题独特视角,引导他们进行高阶思考。

三、项目实施,推动深度学习

在微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是项目的指导者、观察者和支持者。教师需要扩充驱动性问题的教学资源,并在各阶段适时进行指导,同时营造公平、安全、宽松的课堂氛围。

(一)全员参与项目合作,拓展学习广度

合作学习是达成微项目学习目标的有效组织方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鼓励小组成员提出问题并开展研讨,确保每一位小组成员在团队中发挥积极作用,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变废为宝”微项目学习中,各小组主要合作完成搜集资料、讨论探究、展示创意等活动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本课的预学内容、探究汇报等环节均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小组学习贯穿于启动、探究、展示、评价四个阶段。在预学阶段,学生合作制作垃圾分类知识图谱、制订小组工作计划等;探究阶段,学生合作探究垃圾的种类、各类垃圾的创造性利用等,同时多渠道收集相关信息,并进行多种材料的比对;在展示阶段,各小组合作完成汇报材料文本、PPT或小视频制作等;在评价阶段,小组内部围绕信息收集、参与态度、作用发挥等方面进行成员互评。

(二)聚焦项目核心问题,促进深度学习

微项目学习能促进学生从点状式的零散认知向整体式综合思维的转变。各小组完成“变废为宝”微项目探究后,通过成果展示阐述、小组间的观点交流和思维碰撞,提升思辨能力。例如,某一小组围绕“创意利用垃圾”子任务展开研究,通过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了解废品循环利用的工厂、产品、投入使用情况等。接着,小组成员进行头脑风暴,收集并创造性地再利用身边常见的废品,动手制作环保作品。最后,该小组展示了创意购物袋、羽毛球拍、镜子、矿泉水瓶、桌椅、衣架、杯架等制作成果。

四、评价赋能,促进素养发展

微项目学习评价具有即时性、直观性、具体化的特点,其评价内容主要指向驱动性问题的解决、核心概念的理解、正确价值观的树立等。“变废为宝”微项目学习的评价重点在于落实“垃圾转化为资源”的理念,让学生真正在生活中践行,这也是德育回归生活的体现。

(一)多维评价助力目标达成

教师应从驱动问题设计、有效沟通和合作、多形式成果展示等多维度进行评价,设计适合本项目的评价量表,让学生在微项目开始时就清楚项目目标和评价标准,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如此,学生便能根据“变废为宝”的项目目标,运用评价量表评估自己在收集垃圾分类知识、调研走访身边居民垃圾分类状况、创造性使用垃圾的创意思维、展示成果的表达能力等多个维度的能力。另外,教师在评价中应注重将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相统一,使学生在微项目学习的各个阶段明确达成的标准和自身能达到的目标。

(二)多元评价促进素养形成

评价量表不仅指向学生活动过程的参与程度,还鼓励学生和其他学习伙伴积极参与评价活动,从而实现多主体评价,使评价多元化。运用自评、他评、组评、社会评价等多主体评价方式能够多角度地评价学生的能力水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度和有效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微项目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鼓励为主,必要时指出问题,帮助学生反思、提升。所谓多元化的评价,一方面体现在评价渗透于微项目式学习的各个阶段,既要评价小组合作完成的作品,也要评价小组合作过程中各成员的学习行为表现;另一方面,体现在评价形式的多元化,如合作能力、成果展示水平等,也可以包括形成性评价,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学习后的自我反思等。

环保微项目学习不仅让学生充分了解“垃圾变资源”的环保理念,还通过实践活动让这一理念在生活中落地。教师通过微项目学习成功培育了“生态文明责任意识”这一核心素养,引导学生走向更为环保、更有创意的生活方式,树立生态文明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这不仅对学生的个人成长具有深远影响,也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赵 庭

作者简介 潘碧霞,浙江省武义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高级教师

*本文系2023年度浙江省教研课题“建构小学道德与法治童心品质课堂的实践研究”(G2023215)研究成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