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融教育”理念的红色学堂实施路径探究

作者: 黄卫文

基于“融教育”理念的红色学堂实施路径探究0

杭州市滨江第一小学以“让每个孩子心融梦想”为办学理念,致力于打造“融教育”品牌。“融教育”依循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价值理念,强调让禀赋各异的孩子融汇在优秀集体中,让不同学科的教学融化在多元主题中,让丰富高远的梦想融合在校园生活中。红色学堂的目的在于用好红色资源以落实红色思政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培育红色新人。学校立足“红色学堂”的课题研究,以课堂变革为抓手,积极探索新时代城市小学红色学堂的建构,完善了学校融善德育课程体系的整体架构与课程实施,有力促进了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一、红色学堂的现实缘起

基于新时代德育改革的政策需求、“融教育”理念对学校课程体系的影响以及学校积累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我校积极探索新时代城市小学红色学堂建设,让学生在党史的熏陶和红色文化的感染下,全面深刻体会积极正向的价值观念,不断夯实精神根基。

(一)基于德育改革的政策需求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小学教育的重要使命。《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等多项德育文件强调了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展红色教育、培育红色基因的重要性。学校是红色教育的主场所,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鉴于此,我校以课堂变革为抓手,积极探索新时代城市小学思政育人空间的建构,打造创新型的“红色学堂”。

(二)基于“融善德育”的校本实践

开展“融志于心、知善行礼”的“融善德育”是学校基于“融教育”理念的德育创新实践。学校坚守“融教育”的办学理念,秉持“民主·高效”的管理作风,形成“博文·识礼”的校风,持守“专业·敬业”的教风,营造“乐学·会玩”的学风,以“让每个孩子心融梦想”为办学宗旨,致力培养博学笃志、率性融群的“融毅少年”。“融善德育”旨在培育志趣相容的积极态度和进取精神、与人为善的优良品格。基于“融教育”理念和红色资源,红色学堂的设计与实施是学校党支部的重点工作。以学校书记为引领,全体党团员、一线教师、全体家长、社区党员志愿者等切实担负起新时代的教育责任,以全员参与红色思政研究的形式落实红色教育。

(三)基于学校办学成果与实践经验

学校历经三十年努力,已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目前已成为全国文明礼仪示范学校。在文化品牌孕育上,学校逐渐形成了“融教育”的文化品牌。学校的“红色学堂:新时代城市小学思政育人空间的建构与实践”已立项杭州市规划课题,相信在课题引领下,学校的文化品牌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彰显。在课程规划建设上,学校以阮咸课程作为校本特色课程。2021年,学校正式成为“浙江省阮咸艺术教学示范基地”。建设特色课程的管理经验可助推红色学堂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进一步培育与壮大红色教育课程。在师资建设上,学校教师队伍分布合理,老教师、中年教师、青年教师比例协调,是一支专业敬业的教师团队;学校的行政领导,敢于创新,乐于奉献,引领学校发展;学校的广大教师,乐于钻研,积极向上,脚踏实地教书育人。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举措最大限度地体现人文关怀,构建了人本民主与科学规范相统一的制度文化,为基于“融教育”理念的红色学堂建设营造了积极向上、和谐互助的氛围。

二、红色学堂的实施路径

在“融教育”理念的指引下,统筹时间与空间、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融合的方式,贯穿学校德育工作的全过程,融入学生成长的全方位,是建设特色鲜明和内容健全的红色学堂的前提条件。

(一)开发红色学堂课程

课堂是渗透红色精神和红色品质的主阵地,红色学堂以我校现有课程和红色资源为支撑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一方面,有效推进思政常态课是建设红色学堂的必要举措。学校坚持实施“书记党课”制度,开展党员思政教师专业培训,每学期面向学生讲授定量的思政课时。另一方面,课程思政融合实施是红色课程设计的主要途径。打造“沉浸欣赏型”融合课堂,教师可从蕴含红色文化、红色诗句、红色歌曲、红色艺术作品等文本中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在情感培育上引领学生获得真善美的熏陶。推进“画龙点睛型”红领思政课,教师可充分挖掘所任学科的红色元素,参与区红领思政课教案征集。学校积极组织党员教师录制党史微课活动,引导学科教师撰写课程思政教案,形成红色学堂教案集。实施“项目驱动型”跨学科课堂,注重学科间红色文化的交叉融合,以红色资源为焦点进行多维发散,促进“学科交融,场域贯通”学生红色学堂系列项目式学习活动的开展。

(二)创新红色活动实施

以“红色学堂”为核心、以“红色活动”为载体的校内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同时也是发扬红色文化的特色渠道,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融合未来社区,拓宽红色育人渠道。2021年,学校融合周边社区,打通学校与社区的边界,共同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红色教育工作由单一渠道、固定时空转向多途径、全方位的体系。二是参与校外争章,丰富红色活动形式。学校利用校外争章平台牵手家长,开展红色亲子第二课堂、亲子红色研学旅行活动,如“宋韵杭州寻红色之古”“寻杭州之今”“寻最美杭州人”“最美杭州景”等。学生还可以通过制作手抄报或录制视频的方式进行记录,展现身边的“红色”。三是举办红色印记校内典礼,彰显红色传统价值。2021年,学校组织聚焦红色印记的校内典礼、节日纪念活动,通过理论增信、故事明理、活动铸魂等多种形式将红色种子植入学生心中。四是研学探究“四史”,传承红色精神谱系。师生共同设计研学表单,探访红色基地,采取“四假两游”等适切性和创新性的学习方式,开展红色基因传承活动。

(三)完善红色学堂评价

建立系统的红色学堂评价体系,以评价促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是完善思政育人的长效机制。就学生学习评价而言,培育五育融合理念下的“融毅少年”是我校思政育人的基本目标。我校以综合性评价为主要手段,依据学生在红色学堂中的表现以及活动成果,分别授予队员“明礼少年”“善思少年”“健体少年”“尚美少年”“勤劳少年”等称号,对于集满单项荣誉少年的学生授予校级最高荣誉“融毅少年”的称号。就教师教学评价而言,我校坚持思想领先,注重培养“融远教师”,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理念,邀请专家进校作指导,积极动员党员教师主动承担思政课教学任务,引领非党员教师在校内外进行红色课堂专项学习。坚持“思想领先”为本,实施“三位一体”的教师教学评价,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学生工作中的成果和表现评选出符合红色学堂能力特质的“融远教师”。在家社支持评价工作方面,学校利用榜样示范评选“融勤成员”,依托家长学校和半小时德育圈活动,吸纳多元主体的参与,发挥家庭和学校的榜样示范作用,评选出年度红色学堂的“融勤成员”,构建家校社共育的教育生态。

学校自实施红色学堂以来,礼仪与红色同行,不仅培育了学生的积极态度和进取精神、与人为善的优良品格,而且在集体活动、师生教学以及教育科研等方面颇有收获,为打造基于“融教育”理念的红色学堂积聚了品牌优势,扩大了滨江一小的德育示范引领效应。我校方逸涵同学在区中小学“百年潮涌 红星闪闪放光彩”主题演讲活动中获得二等奖,吴幸蔓同学在上城区“播撒整理火种”主题红色宣讲活动中荣获“红领巾宣讲员”一等奖;在教育科研方面,学校多名教师撰写的红色系列论文、红色教育案例纷纷获得市区级一二三等奖的好成绩。

目前,学校具有“融教育”特质的红色文化已初具雏形,基于“融教育”理念的红色学堂的设计与实施有效落实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德育品牌的树立、课程体系的构建、教育内涵的提升等举措让每个学生心怀梦想、积极努力、奋发向上,“红色学堂”让学生在党史的熏陶和红色文化的感染下,深刻体会积极正向的价值观念,促使学生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不断获得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黄卫文,浙江省杭州市滨江第一小学校长,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赵 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