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育2023年第1期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3年第1期

半月刊 教育教学

简介

《中国德育》(MoralEducationChina,MEC)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融思想性、学术性、新闻性、故事性于一体。近年来,《中国德育》秉持“大德育、主题化、低重心、高品质”的办刊方针,紧扣德育研究和工作的关键点和热难点,以报告事实、交流思想和分享做法为重点,迅速成为了德育思想和经验共享的主流平台。常设栏目有时事政策、特别策划、思想前沿、区域报道、第一现场、明德讲堂、感动人物、教育评论和专家答疑等。目前,《中国德育》正全面提升刊物质量,积极推进数字化进程,全力打造品牌论坛,力争在未来三年内形成“纸质媒体+网络平台+品牌论坛+创新基地+图书策划”的全媒体格局。

目录

卷首语 | 高质量做好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

高质量做好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是民族平等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建设好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没有意识的高度凝聚、没有意志的强力推动,重要任务难以完成、伟大梦想难以实现,具体而言,

探索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教育体系的构建

摘 要 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教育体系,既是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根基、有力捍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主阵地的迫切需要,又是新时代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大团结、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关键举措。

话题 |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与外延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凝聚中华民族力量、提升民族自信的重要途径。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要构建铸牢中

话题 | 加强学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几个问题

摘 要 加强学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工作,首先需准确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概念,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之间的关系。其次需充分认识中华

话题 | 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研究

摘 要 青少年时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时段,学校教育是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渠道。教育资源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保障。研究从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视角,围绕教育基本要素,构

讲堂 | 风格:教师的生命歌唱

成尚荣,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本文系作者根据2022年12月14日在“名师工作室网·名师讲堂”所作讲座整理而成。今天我想和老师们谈谈教学风格。说到风格,不能不说到雨果对风格的论述。他说,

样本 | 突出课堂主渠道,把握育人主阵地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初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研究”(CIDB2020407)研究成果。北京市第五中学分校追求“精致教育”,构建集养成教育、励志教育、情感教育为一

样本 | 基于“融教育”理念的红色学堂实施路径探究

杭州市滨江第一小学以“让每个孩子心融梦想”为办学理念,致力于打造“融教育”品牌。“融教育”依循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价值理念,强调让禀赋各异的孩子融汇在优秀集体中,让不同学科

样本 | 依托校园新媒体,步入校园特色路

浏阳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创办于1998年,是一所坚持以德育为先的现代化高品质学校。自成立以来,学校始终秉持“成就自己,回报社会”的办学理念,助力学生提升个人修养、完善品格。新时代背景下,学校积极打造校园新

样本 | 小楹联培养大素养

楹联是我们的国粹,承载着中华悠久的传统文化,也是古人抒情、言志、喻理的表达方式。楹联以其音韵美、节奏美、意境美和内涵美,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湖北省荆州市田家炳中学通过楹联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深入

样本 | 构建新时代雷锋学校德育工作新模式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把“立德”作为育人的重要内涵贯穿教育的全过程。2018年6月,《雷锋》杂志和《中国教师》杂志共同发起创建新时代雷锋学校工程(以下简称“雷锋学校”),目前全国已创建60余所雷锋学

第一线 | “演·练”式教学让法治教育“活”起来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演·练”式法治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生动有趣的表演或演练,让法治教育“活”起来。学生在学法中体验法治知识,树立法治观念;在尊法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守法上严格自律,以法为绳;在用法中

第一线 | 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劳动素养涵育策略

建立在真实情境中的劳动项目,真正把学生的劳动实践及其学习方式置于核心地位,能有效提高学生在整体思考、寻找方法、合作实践、共同规划以及完成项目等方面的新型劳动能力,能培育学生的新劳动素养,让学生劳有所获

第一线 | 争做“大先生”,当好引路人

教学最忌是无情,不能把思政课上成冷冰冰的说教课。语言需要情真意切,交流需要发自肺腑,上课需要激情澎湃,课堂需要真情涌动。思政课不是高高在上的训斥,而是俯首凝神的注视、深入灵魂的抚摸,这样才能真正起到立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