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中的国家之美及其教育意蕴

作者: 赵佳晶 傅淳华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日益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全方位、多维度地诠释了包括包罗万象的自然美、生动感人的社会美、多姿多彩的人文美在内的国家之美,其隐含着培育生态伦理观、社会和谐观和激发人文创造意识等教育意蕴。着眼于国家之美的更好呈现,落实其美育旨向,语文教科书的编写与教学尚有诸多可改善之处,应进一步增强教科书中国家之美的时代特质,完善教科书中国家之美的表征结构,强化教科书中国家之美的教学实践,从而促进审美教育在语文课程和其他相关课程实践中的整体进步。

关键词:语文教科书;国家之美;美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学习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1]这一目标对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美育渗透有着十分明确的要求。审美教育即美感教育,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审美情操、审美理想的教育,也就是一般所谓的美育。[2]而要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美育,教科书的充分利用和开发是应有之义。由此,本文立足于对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深入分析,阐释其中的国家之美及其教育意蕴,为相关美育实践的整体开展提供借鉴。

一、语文教科书中国家之美的内涵解读

在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国家之美得到了全方位、多维度的诠释,可从包罗万象的自然美、生动感人的社会美、多姿多彩的人文美三方面,对其内涵进行深入挖掘。

(一)包罗万象的自然美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文质兼美、具体生动地展现着我国包罗万象的自然美。其中,有赞颂祖国壮丽风光的散文,有描绘山川四时之景的游记,有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记叙文,更有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古诗文……无论是锦绣河山及其变化产生的自然风光之美,还是花鸟虫鱼、草木瓜果展现的自然生态之美,都能唤醒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以统编《语文》二年级下册《找春天》为例:该文充满童真童趣,读着这篇课文,一片生机盎然的美丽春景跃然纸上。它吸引着学生走出教室领略大自然的美丽,并在体验大自然的过程中学会敬畏自然、热爱自然。

(二)生动感人的社会美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涵盖了大量反映我国人民和谐共处、寄托高尚情操等社会美的素材,主要分布于以下三大领域。

1.公共生活领域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公共生活领域的社会美主要着眼于公民道德之美、公共精神之美。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并指出“学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3]而青少年正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目标群体。为此,小学语文教科书承担着唤醒学生审美意识、培育学生公共道德感与责任感的重要职责。以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搭石》为例:文中所描绘的家乡人民勤劳自律、无私奉献、和谐相处的美好行为与品质,正是对公民道德之美、公共精神之美的诠释。通过对其进行审美欣赏与感悟,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社会的情感体验,涵育学生的高尚人格。

2.个人生活领域

小学语文教科书在描绘个人生活中的社会美时,多以写人叙事为主,讴歌所写人物在个体生活中体现出的高贵品质,也往往寄寓着作者深深的情思。对此类文本进行深入的挖掘与体会,可以使学生深刻地感受高尚的审美情操,从而形成美好的心灵品格。以统编《语文》三年级下册《我不能失信》为例:该文讲述了宋庆龄小时候信守诺言的故事,表明自觉做到诚实守信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做人的根本准则,更是形成社会美好风尚的重要条件。教材选编此文,意在使学生在品读与鉴赏宋庆龄人格之美的审美体验中获得思想上的熏陶和感染,从而在做人做事上得到启示。

3.职业生活领域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职业生活领域所聚焦的社会美,主要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所展现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选编这些有关职业生活层面的社会美内容,有利于引导学生从小明确自己将来所要扮演的社会角色,深刻感受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同时,也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投入知识学习与能力修炼,并树立实现自我价值、报效祖国和人民、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崇高理想。以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手术台就是阵地》为例:白求恩医生坚守阵地、临危不惧的品质,正是个人在职业领域所展现的社会美德与伟大精神。教科书中此类课文或使学生如沐春风,或令学生潸然泪下,都能成为学生审美欣赏的对象,激励学生持续展开道德学习、提升道德情操。

(三)多姿多彩的人文美

“中国古代的‘人文’即文明教化,所谓‘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易·贲》),现在所谓的‘人文’,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4]“人文美”即人类文化中科学的、先进的、健康的、优秀的成分,是国家之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统编语文教科书扮演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角色,其中各种体裁的课文,如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等,往往承载着一定的思想感情,彰显着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人文内涵十分深厚。可从古代与现代两个维度分析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人文美的内涵。

1.古代人文之美

对于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古代人文之美的探讨,主要落脚于文学和艺术两个方面。在统编小学语文全套教科书中,有大量以古诗文和古典小说为主的文学作品,其所具备的深刻文学意蕴、生动典雅的艺术美,是作者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其中,古诗文在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占据很大比重,共124首,为调动学生的审美兴趣提供了丰富的审美素材。例如:《示儿》《从军行》等凝聚着诗人执着、热烈的爱国激情,《静夜思》《泊船瓜洲》等表现出羁旅漂泊的诗人浓浓的乡愁,《梅花》《蝉》等寄托着诗人的审美理想与追求。在艺术美上,这些诗歌往往高度凝练,具备鲜明的节奏韵律和浑然天成的独特意境,比喻、拟人等手法运用细腻,极具感染力,能够将学生带入多种审美意象组合成的、极具艺术魅力的审美境界。

古典小说也是古代人文美的重要体现。选入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古典小说是由古代经典小说改编而成,其蕴含的情感、道德、审美、精神等方面的资源十分丰富。在艺术美上,这些古典小说塑造的人物生动传神、鲜活逼真,故事的情节曲折跌宕,营造的意境独特而丰富,表现手法细腻多样,如《草船借箭》《景阳冈》等。通过这些经典的滋养,学生可以获得文学与艺术上双重的审美满足,并将深邃的文化意蕴内化为自身丰富的精神财富。

2.现代人文之美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现代人文之美,与古代人文之美既相区分,又有共通之处,其主要以现代诗、儿歌和现代散文等文体形式呈现。儿歌如《场景歌》《田家四季歌》,极富生活气息与情趣;现代诗如《小小的的船》《繁星》,短小精悍却给予学生无限的审美想象空间。无论是儿歌还是现代诗,在艺术美上,音韵独特和谐、节奏跳跃明快,都具备意象与情感交融的意境美。以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繁星》为例:“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下”三组结构和谐的具体意象,营造出无比温馨、恬静的意境,给予学生强烈的画面感与无限的遐想空间。

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散文都是经过了编者筛选的精品佳作,包含了描写性散文、叙述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说理性散文这四种类型。在艺术美方面,教科书中的现代散文语言清浅优美、内容丰富充实、结构和形式灵活多变、修辞手法准确多样。以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匆匆》为例:以排比的句式开篇,奠定了全文缠绵、惋惜的基调,文章末端连用的几个反问句渲染强化着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慨叹与无奈,令学生读罢深深沉思、回味,审美情感得以激活。

二、语文教科书中国家之美的教育意蕴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国家之美的教育意蕴丰富,可从其可能的旨向与实践的路径两方面入手进行分析。

(一)可能的旨向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指出:“整个教材编写过程,中央和教育部对立德树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很多指示和要求的。”[5]因此,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立意甚高,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通过文质兼美、饱含深情的文本,尽显我国的自然生态之美、社会风气之美、人文多样之美。学生在感知与鉴赏国家之美的同时,爱国、爱家、爱人民的思想感情也得以激发,并获得道德上的唤醒、情感上的共鸣、审美上的愉悦。恰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审美教育同人的思想面貌的形成,同儿童和青少年审美和道德标准的形成,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6]

1.育成学生的生态伦理观

“美”与“德”相辅相成,这一关系决定了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自然之美的渗透对学生生态伦理观念与情感起着培育与塑造的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也强调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视价值取向”[7]。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生态恶化、自然污染、资源危机日益成为全球面临的环境困境。因此,欲建设美丽中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并落实生态伦理教育是必然选择。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关乎自然与生态的文学作品俯拾皆是,如六年级上册的《只有一个地球》等。这类文章不仅呈现着自然之美,更蕴含着人与自然需要和谐相处的观念,启示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

2.培育学生的社会和谐观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以人为核心展现的社会美,无论是同学、朋友、乡邻之间真挚的情谊和相互帮助、彼此尊重的社交活动,还是个人诚信、善良、乐观、坚强的精神品质,专注细致、敬业奉献的工作态度,忠于人民、献身祖国的伟大情怀等,呈现出的都是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相融相依的和谐之美,如《人民的勤务员》《谈骨气》等。这些社会和谐之美体现着社会共通的审美情感与价值追求,不仅期望带给学生温暖、舒适、愉快的审美体验,更重要的是培育学生的社会和谐观。

3.激发学生的人文创造意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要丰富多样,各种类别配置适当。”[8]如前所述,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人文之美多姿多彩,文体丰富多样,具备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等相通的美学特质。以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占比重最大的诗歌为例:我国的诗歌,无论是古代诗文还是现代诗歌,其情感美丰富多样,高度凝练的语言风格也独具魅力。将诗歌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旨在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热爱中华文化的思想情感,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人文创造意识,使学生自觉继承我国的诗教传统,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诗歌,从而推动我国诗歌文化的长足发展。

(二)实践的路径

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着眼于充分展现教科书中的国家之美,并发挥其可能的教育意蕴,主要依赖于以下路径。

首先,榜样叙事。在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榜样叙事无处不在,如许多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榜样事例。以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父亲、树林和鸟》为例:文中父亲了解鸟、关心鸟、爱护鸟等行为,有力地向学生展现了人与大自然平等、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可有效引导学生爱护动物、关心自然,从而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

其次,成功激励。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对国家之美进行呈现时,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进行成功激励。以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詹天佑》为例:詹天佑在工作中凭借严谨的科学态度、坚韧不拔的工作精神以及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获得了“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的伟大称号。学生在深感震撼与钦佩的同时,也会受到莫大的激励与鼓舞。

最后,情境熏陶。着眼于教科书中国家之美的呈现及其教育意蕴的发挥,情境熏陶也不曾缺席。以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这首诗表面上含吐不露,却将主观之思与现实的客观之境两相融合,营造出极富感染力与魅力的意境。如此生动的情境画面,可以使学生感受诗歌的熏陶、感悟诗歌的思想情韵,进而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与人文创造意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