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班主任大会”在弥合师生关系中的应用
作者: 谌涛用吐槽班主任这种方式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是对班级学生间非主流文化的尊重,让学生在班主任放下威严的过程中重构自尊。班主任对学生吐槽的容纳,也是一种对学生的尊重。学生将平日里不应、不能或者不敢与班主任说的一些话、一些看法用诙谐幽默的方式表达出来,也是对压力的一种纾解。
班主任与班级学生之间存在一个相互适应的磨合期,师生都期待在彼此心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但由于彼此缺乏了解和情感基础,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学生与班主任难免产生误解与分歧。排解、消释学生的负面感受,对于增进师生间的理解与信任,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有鉴于此,笔者利用班会课时间,在班级里举行了一场以“吐槽班主任”为主题的吐槽大会,对于消释师生间的误解、增进理解与信任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一、“吐槽班主任大会”的内涵与设计依据
吐槽班主任大会借鉴《吐槽大会》节目,是让学生在平等、安全、信任的氛围中用诙谐、幽默的方式表露自己真实的心声,甚至发泄自己对班主任的负面情绪的一种师生沟通方式。开展以吐槽班主任为主题的吐槽大会,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一)满足学生被尊重的需要
“自尊”作为一个学术性概念,主要是指个人对自我价值和自我能力的情感体验,属于自我系统中的情感成分,简言之,自尊是对自我的一种评价性和情感性体验。用吐槽班主任这种方式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是对班级学生间非主流文化的尊重,让学生在班主任放下威严的过程中重构自尊。班主任对学生吐槽的容纳,也是一种对学生的尊重。学生将平日里不应、不能或者不敢与班主任说的一些话、一些看法用诙谐幽默的方式表达出来,也是对压力的一种纾解。
教育的作用就是创造最佳的条件,即一种自由的气氛,以利于学生的“自我实现”。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说,“只有当我创造这样的自由气氛时,教育才能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教育”。吐槽班主任大会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学生心理的迎合,满足了学生心理宣泄以及获得尊重的愿望。吐槽班主任带给了学生不同于“主流文化”的刺激感与满足感。这种刺激带来的满足感,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与班主任的定位比较。个体的社会性特征使人有与旁人比较的需求,而这种比较往往是主观的,若将其量化为个人资本,班主任的“槽点”则会降低个人资本,从而拉近学生与班主任的社会定位。这种来源于吐槽活动的资本再分配,给予了学生延展自我尊重的契机。
(二)构建平等、安全、信任的沟通氛围
安全需求是人类最基本及最重要的需求。马斯洛认为,“人的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平时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也是非常多的,如个别谈话、征求意见座谈会、课后巡查等,但即便如此,学生也很难愿意跟班主任说真话、说心里话。其关键是在尊师重道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学生内心即便是有不满、有委屈也不敢说、不愿说,甚至认为批评老师、说班主任的“槽点”,是一种违背传统道德的行为,其本质上是缺乏平等、安全、信任的沟通氛围。
(三)及时排解负面感受
在日常管理中,班主任一个无意识的表情或者举动可能就会让某名同学感觉受到不公正对待;对于违纪的处理方式,有可能让某位学生有被罚错、罚得过重、罚得不公平的感受;对于班级劳动任务分配、班干部的选拔、座位调整等做出的安排,可能让某些同学并不满意,但碍于情面不得不服从安排;等等。这些情况都可能使学生产生负面感受,而且班主任也很难发现哪些同学有了负面感受。当然,每一项班级管理举措很难让每一名学生满意,但学生在此过程中产生负面感受,班主任不能听之任之。如果这种负面感受长期得不到排解和释放,就会转化为消极情绪和消极行为,对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产生消极影响。
二、“吐槽班主任大会”的实施
(一)准备阶段
首先,告知要求,消除顾虑。班主任提前三天,告知学生在下次班会课上,将要举行以“吐槽班主任”为主题的吐槽大会。有怨气的、有感受到被不平等对待的、有对班级管理举措有批评或建议的学生都可以畅所欲言。每人发言时间不超过3分钟,发言获得大家的笑声和掌声越热烈,发言质量就越高,全班票选8名高质量发言的同学,并获得适当奖励。班主任承诺:在吐槽大会上,大家享有发言免责权,绝不秋后算账,绝不批评责备,绝不通告家长,简而言之,“有怨报怨,有仇报仇”。
其次,提前准备,抛砖引玉。万事开头难,许多学生毕竟是第一次在“大庭广众”之下吐槽班主任,为避免冷场、消除吐槽大会开始前的严肃氛围,进一步打消学生吐槽时的顾虑,有必要在班级中先物色几名风趣幽默的学生,请他们提前演练发言。实践中,笔者安排了3名学生,在收集学生们意见的基础上,做好了发言准备,基本做到了反映同学心声,又风趣幽默。
再次,确定顺序,把握方向。经过班委会协商,吐槽大会由班级团支书主持,班长负责纪念品分发。发言按自荐者先发言,其余同学按学号轮流发言的规则进行。吐槽大会进行时,班主任面朝全体学生,坐在教室前面,方便师生之间相互观察表情。吐槽大会不能开成班主任的表彰大会,主持人一旦发现发言有转向表扬的趋势,有责任及时提醒。
(二)实施阶段
吐槽大会实施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引导学生消除顾虑,打开学生们的话匣子。教师可引导班级中通常比较活跃的学生先发言,在笔者班级的此次吐槽大会中,第一位主动发言的学生提前演练过吐槽内容。他上台之前,特意跑到厕所用水把头发弄竖起来,学着班主任的步伐,双手往前一抱,推了推眼镜,迈上讲台,对着座位表,环视全班同学(模仿班主任早晨进班动作),清了清嗓子说:“今天早晨读“政治”,大家读起来,读书一定要大声、专(发音似“juan”,方言发音)注……”“好几次,老师早晨到班的时候,头发就像这样一个冲天炮,我还会故意说‘老师今天真帅’,看到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样子,真是笑死我了”,他的模仿引起全班同学和笔者的捧腹大笑。接下来发言的是四名同学的组合。“假如绑匪把老师给绑了,要求20万赎金,不然就往他屁股上钉钉子,现在众筹赎金,你们看看各自捐多少?”“我捐一盒钉子。”“我捐个钉钉子的锤子。”“我捐一个绑匪。”表演完毕,大家把目光齐刷刷地看向笔者,看到笔者哈哈大笑,学生的顾虑总算消除了,发言变得积极踊跃。
班主任可在吐槽大会中做最后一位发言者,自我“吐槽”。笔者对大部分同学的“吐槽”做出了回应。“捐绑匪、捐钉子、捐锤子的同学也不要太狠哈,好歹也捐个铁板,垫一下啦!”笔者摸了摸自己的头发:“我今天算是真正理解‘老师今天真帅’的含义了,虽然有些许失落,但不管怎么样,听到有人说我帅,就是开心……”
学生发言结束后,班委会组织大家无记名投票,选出8名吐槽特别精彩的同学,由笔者和班长给他们颁发纪念品,并为他们的精彩“吐槽”点赞。在学生们欢乐舒心的氛围中,吐槽大会正式结束。
(三)整改补救
在学生发言时,笔者做了详细的记录。笔者一方面感叹这些学生的可爱和不容易,即使是不愿意、不认同,甚至有委屈,都在内心默默承受,都服从了班主任的管理。另一方面,对于一些误解、错罚和不合理举措,笔者也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如有男生吐槽,“班上座位有固定的轮换规则,为什么女同学要求调换座位坐到前面,老师都会同意;我要求调换座位就不同意,我认为老师有严重的重女轻男倾向”。吐槽大会结束,笔者与该生作了个别沟通:实际只有一位女生提出过调换座位的请求,且该位女生有医院专门开具的弱视诊断书。该生得到解释后,瞬间就释怀了。吐槽大会是学生真实内心意愿的表达,能极大地提高后期“整改补救”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反思与成效
纵观现实,大多数师生之间的分歧和隔阂大都因小矛盾、小误解长期积聚,得不到有效沟通而造成的。其实师生之间并无实质性矛盾,许多话说开了,误解就消除了,关键是很多时候,不是不想说、不是不愿说,却碍于“面子”开不了口。吐槽班主任大会正是捅破了沟通的这层“窗户纸”。
吐槽大会成功的关键在于消除学生的顾虑,班主任对于学生吐槽是表情难堪还是开怀大笑,是愉快接受还是极力争辩,对于吐槽大会能否正常进行有决定性的作用。准备阶段请几名学生预先对吐槽进行演练;班主任坐在教室前面,面朝全体同学,给师生之间相互观察留出空间;班主任对于吐槽内容的乐观反映等都是消除学生顾虑、构建平等、安全、信任沟通氛围的有效条件。
吐槽大会结束后,笔者明显感到学生见到班主任时露出的笑容更加灿烂,主动找班主任沟通交流的学生人数显著增加。学期结束,在学校组织的学生对班主任工作的测评中,笔者的班级学生满意度达到100%。45人的班级中,有42名学生选择了“非常满意”,3名学生选择了“满意”。“吐槽班主任大会”增进了师生间的理解和信任,也给班主任提供了一面改进工作的镜子,让班主任能够更多地进行换位思考,探寻班级管理的良策。
【谌涛,浙江省衢州第一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