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集体主义的内涵拓展及价值研究

作者: 钟志凌

党的二十大科学谋划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并将教育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进行系统擘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本刊特开设专栏,就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行阐释解读,为全面准确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其中关于教育特别是德育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助力。

摘 要 集体主义是重要的德育主题。明确新时代集体主义的内涵,可以提升集体主义教育的针对性,丰富集体主义教育的内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集体主义内涵拓展提供了条件。人民利益至上是新时代集体主义所坚持的根本原则,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是集体主义在生态领域的诉求,大局观念是集体主义在政治领域的要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集体主义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最新表述。厘清新时代十年拓展了的集体主义内涵,有利于更好地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导向,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和增强全党全国一盘棋运作的号召力。

关键词  新时代;集体主义;人民利益至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简介  钟志凌,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教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原则,也是社会主义中国所秉持的核心价值取向,更是富有时代特色的精神风貌。集体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中国永远坚持的德育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已有十年,这十年,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成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齐心协力赢得的历史性胜利。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既坚持了集体主义价值导向,弘扬了集体主义精神,也在实践中不断孕育出集体主义新的内涵,使集体主义在中国焕发出新的光芒。

一、新时代集体主义内涵拓展的

社会因素分析

新时代集体主义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之后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之中,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生成、发展的,发挥着价值导向和精神激励的作用。

(一)经济建设成就是集体主义内涵拓展的物质动因

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稳居世界第二位。[1]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已全面迈进小康,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这既源自14亿多人的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更奠基于我国已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强大的集体使人民群众获得了足够的归属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确证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的正确性,确证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科学性,更确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完全适合中国国情,对中国和世界影响深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并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深化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改革,实现内涵式发展,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坚决遏制了经济自由主义与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对正常经济秩序的危害,也坚决抵制了为了个人私利与眼前利益的不正当经济行为,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力保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为人民群众所共享,这就为坚持和发展集体主义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集体主义内涵在新时代的拓展提供了物质动因。

(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为集体主义赢得群众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2]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党和国家厚植党群关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尊重人民群众的发展意愿,保护人民群众的发展权利,让人民群众深深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是可以信赖的。正是依靠人民群众的集体参与,我们才赢得了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正是因为人民群众的集体配合,三年的疫情防控工作才极大限度地保障了国人的生命安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我国坚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构建民主协商的各种路径,畅通人民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保证人民群众广泛而有序地参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这就为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社会凝聚力,激发各方主动性和积极性,携手奋进共同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文化自信自强夯实了集体主义内涵拓展的底蕴

集体主义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新时代集体主义内涵拓展提供了丰富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群己、公私、义利的关系处理的道德要求,倡导集体利益优先的伦理观念。在孔子看来,一国是否重德重义,为政者的表率作用非常重要,如果君主能做到“为政以德”(《论语·为政》)和“为国以礼”(《论语·先进》),就会得到群臣和百姓的拥护。有了这个道德高尚、善于治理的领导核心,国家就会有凝聚力。孔子还勾勒出了大道为公的大同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群体都有了集体的依靠,实现了“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的理想状态。孟子的“去利怀义”(《孟子·告子下》)思想,荀子的“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以及董仲舒提出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宣扬不谋私利的名言,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新时代集体主义强调加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注重培养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抓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这些都契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义利文化、和合文化,新时代集体主义可以从这些优秀文化中获得丰富滋养。

内蕴在以伟大建党精神为引领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中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蕴含着集体主义价值元素。美国记者斯洛盛赞红军将士的集体主义精神:“这些事对他们只有集体的意识。”[3]长征精神所蕴含的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所蕴含的坚持祖国利益至上,默默无闻奉献自己的团结协作精神;抗震救灾所蕴含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等,都营造出浓浓的集体主义精神,展现出集体主义文化自信,为新时代集体主义内涵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文化底蕴。

二、新时代集体主义的丰富内涵

新时代集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利益关系和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基本原理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既具有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的共性,也具有反映时代风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独特性,其内涵愈加丰富。

(一)人民利益至上是集体主义的根本原则

集体主义以集体利益的优先性为前提,集体本身的抽象性,决定了集体利益是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确定的。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提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这就为集体主义坚持什么样的集体利益优先指明了方向,即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党和国家要优先维护的至高无上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之所以秉持人民利益至上论,有三方面缘由。

首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使然。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哲学前提出发,认识到了物质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说明了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也是变革社会的主体力量。“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性质的试金石。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以人民立场作为自己根本的政治立场,将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人民利益作为自己工作的根本目标指向,把人民拥护与否、赞成与否、高兴与否、答应与否,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在对待人民群众的问题上秉持了集体主义价值取向。

其次,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利益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所无法完成的艰巨任务,实现国家解放和民族独立,彻底结束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和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向人民民主的飞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又一个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使得我们党得以摆脱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以唯物辩证的科学精神、无私无畏的博大胸怀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4]。《中国共产党章程》也明确规定了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映照了《共产党宣言》中强调的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5]。为了人民利益不懈奋斗,坚决不谋私利,中国共产党以极大的党格魅力赢得了人民的认同和支持,成为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大任的领导核心。

最后,人民利益至上落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党员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有客观标准的,就是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全部精力乃至生命”[6]。一切及时行乐的思想、贪图私利的行为和无所作为的作风都是要坚决反对的。坚持为人民利益勤奋工作、不谋私利,就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在党员干部工作中的基本要求。

(二)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是集体主义的生态诉求

集体主义内蕴着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关系的处理,强调在顾及眼前利益的同时更要着眼长远,不能牺牲代际利益换取短期效益。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生态集体主义越来越引起关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将集体主义价值观引领到生态文明建设上来,拓展了集体主义内涵。

生态集体主义价值观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中国共产党正是在遵循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础上,深刻认识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的道理。马克思非常关注人的自然存在。他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7]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列举了人类发展史上毁坏自然的一些悲剧性案例,告诫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8]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逻辑是造成生态系统破坏的罪魁祸首,资本的本质是要增殖,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初期往往都是以破坏自然环境、牺牲自然利益为代价的。吸收资本主义的教训,马克思主义明确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应包含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9]的表述,强调了人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人本身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为了保证自然界能给人类的生存提供可持续的物质资源,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培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家园意识。在改造自然地理环境时,要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前提,不因眼前利益而损害长远利益,不因当代利益而损害代际利益,这是集体主义倡导的注重长远利益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价值诉求。我们要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坚定走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三)大局观念是集体主义的政治素养要求

集体主义倡导集体利益优先的伦理要求,落实到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中,就是要顾全大局,具有大局观念。大局是相对于局部而言的,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多种因素的有机联系构成了一个功能整体,这些相互联系着的因素都要围绕整体的目标来运行,才能保证系统功能的实现。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集体主义的意义所在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以集体的力量求得目标的实现。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要有整体的运作方式,二是要有领导核心的统一指挥,三是集体成员对于集体的高度认同和积极配合。坚持以系统论为分析方法来看待党的伟大事业,就需要党员干部具备认清大局的能力、服从大局的信念和服务大局的行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