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集体主义教育现状及优化路径

作者: 朱小娟

摘 要 学校集体主义教育是帮助个体正确认识和处理现实利益关系进而更好地实现社会化的基本途径,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式,也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主渠道,应当受到重视。从现状来看,师生普遍肯定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性,但对教育效果的满意度偏低;教育内容更突出先进性,对广泛性要求阐释不够;学生对丰富集体主义教育的实践载体具有强烈诉求;教育环境复杂多变,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并存。为进一步增强学校集体主义教育效果,应当从社会意识形态的高度阐释集体主义的内涵,宣传其重要性;明确学校集体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突出具体要求的层次性;坚持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丰富集体主义教育实践载体;优化教育环境,营造新时代集体主义教育的浓厚氛围。

关键词 新时代;学校;集体主义教育;精神力量

作者简介 朱小娟,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1]之要求。集体主义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用不言而喻。而集体主义精神的弘扬又离不开学校教育。学校集体主义教育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对个体、集体和国家关系的认识以及对诸多利益关系的处理,影响社会凝聚力的增强和我国主导意识形态的建设。为此,学校集体主义教育现状如何,怎样进一步增强集体主义话语影响力等,成为当前亟待探讨的问题。

一、学校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集体主义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主要是指教育者借助一定的载体、手段与方法,对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施加正面影响,使其正确理解集体主义的内涵和要求,形成集体主义伦理道德及价值观念。学校集体主义教育则是在学校这一场域开展的集体主义教育,对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等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一,学校集体主义教育是帮助个体正确认识和处理现实利益关系,更好地实现社会化的基本途径。我们都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虽然在生活环境、交往范围、职业选择和人生目标等方面存在差异,但都不同程度地参与着各种形式的集体生活。在集体中生活,就必然会面临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关系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总的指导原则——集体主义。集体主义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科学的价值观,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体与集体、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等现实利益关系,进而建构和谐有序的社会利益关系系统,最大限度地实现各方利益。所以,学校集体主义教育通过向学生灌输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协调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等利益关系,从而在尊重他人合法权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前提下谋取个人利益,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和参加班集体、企业单位的活动,以及社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顺利实现社会化。

第二,学校集体主义教育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式。集体主义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其核心内容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注重在个人与集体两者之间寻找平衡点,从而达到自我利益与社会共同利益的有机结合”[2]。也就是说,集体主义并不只讲集体利益,还注重对个体利益的维护,而之所以倡导个人在自我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以必要的牺牲维护集体利益,是因为集体利益代表个人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因而,学校集体主义教育通过对集体主义的先进性和广泛性要求进行“剥洋葱”式的剖析,包括着力阐释集体利益优先的适用范围、个人利益牺牲的条件,及集体对利益牺牲者必须做出的适当补偿,引导人们自觉自愿地遵循集体主义原则,有利于营造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促使人们沿着道德的阶梯循序渐进地向上攀登,促使道德领域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

第三,学校集体主义教育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主渠道。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密切的关联性。相应地,个人主义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最集中的表现,个人主义原则的运用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安全。然而关于这一点,有些人不以为然。他们仅仅将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之争看作伦理道德领域里的论争,将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单纯看作实现个人利益的两种不同方式,否认二者在制度上存在根本差异。更有甚者,将集体主义等同于集权主义,认为坚持集体主义就是忽视和抹杀个人利益。而学校集体主义教育通过引导学生从社会意识形态的高度和意义上理解集体主义,阐释在中国坚持集体主义的依据及其面临的现实挑战,有利于揭示集体主义的本真含义,占领青年群体的思想阵地,使其重新审视集体主义、捍卫集体主义,并自觉反对形形色色的个人主义,这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具有重大意义。

二、学校集体主义教育现状

本研究基于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的分析,对大中小各学段262位教师、1,016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并对50余位思政课教师进行深度访谈,系统考察了学校集体主义教育现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一)学校师生普遍肯定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性,但对当前集体主义教育效果的满意度偏低

集体主义作为一种内隐性的价值理念,不会自发地根植于学生内心,必须从外部灌输进去,这就使得学校集体主义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调查结果显示,超九成师生肯定了学校开展集体主义教育的现实意义,认为它是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进而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基本途径,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应有之义。

尽管从总体上来说,学校集体主义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这种重视程度会因学校所处的学段、区域及其办学层次而存有差异。一方面,大中小学对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视程度往往会随着教育层次的递进而呈现弱化现象。小学在所有学段里相对而言最重视向学生传递集体主义价值观念;中学也重视集体主义教育,但受到升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中学尤其是高中对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视程度要弱于小学;大学则通常很少专门针对学生开展集体主义教育,而是将之融入思政课、实践活动,更具有隐匿性。另一方面,办学层次好一些的学校、处在市级及以上城市的学校更加重视集体主义教育。这一点在中小学表现得尤为突出,市属重点中学一般会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和班级氛围营造,进而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与家国情怀,还会设置专职思政课教师;但各类乡、镇、村属中小学在集体主义教育方面却显被动,既缺少专职思政课教师,又没有太多平台和抓手去开展集体主义教育。

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果还显示,集体主义教育效果依然有待提升。有超过30%的受访师生认为,学校目前开展的集体主义教育效果一般甚至不好。在访谈中,还有高校思政课教师指出,多年来我们的教育在很多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西化”现象,缺乏自己的理论创新,以至于当前集体主义教育只是守住了意识形态大方向,在具体落实层面却未进行得很好、很有效。

(二)集体主义教育内容更突出先进性,对广泛性要求阐释不够,致使集体主义的本真含义受到遮蔽

在中国,我们所坚持的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它强调个人和集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注重保障个人的正当合法权益,倡导在发生利益冲突尤其是难以两全的悲剧性冲突时,个人应当节制和牺牲个人利益。之所以这样倡导,是因为如果不节制个人利益,那个人很有可能会因任性地追求自身利益而损害集体利益,也就损害了自己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再者,如果不强调集体利益至上,那集体利益的价值层次就会降低,降低到小团体或个人层面,进而导致人们可能无视或损害集体利益,最终也会否定个人的根本利益。那么,学校教师对此是否了解呢?在问卷调查中,83.21%的教师表示“了解”。然而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许多教师却更加强调集体主义的理想性价值和崇高性要求,相对缺少乃至忽视对集体主义广泛性要求的宣传。之所以出现理论和实践难以弥合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到传统儒家整体至上价值取向的影响。众所周知,以儒家思想作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具有重义轻利、重整体轻个体的鲜明特征,强调君主、国家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漠视个体的独立人格和利益诉求,要求个人无条件地服从整体。“新中国成立以后,整体主义丧失了其社会制度的基础,但作为一种流布久远的‘传统’,它并未退出历史舞台……人们对集体主义的理解带有很大的整体主义色彩。”[3]所以时至今日,依然有人将集体主义等同于集体利益,误以为坚持集体主义就是坚持集体利益至上。加之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集体主义宣教工作存在片面性,更加突出集体主义的先进性,这就极易给人造成一种主观印象,即集体主义就是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集体主义教育的片面性导致集体主义的本真含义受到遮蔽,进而影响到学生对集体主义的理解以及对个体、集体和国家关系的认识。甚至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不顾及伦理道德本身所具有的秩序性,在道德要求上拔苗助长,结果更加削弱了集体主义教育的感召力,不利于促使学生将集体主义当作自己在处理个体与集体关系时自觉遵循的价值观。

(三)集体主义教育途径较为单一,教育方法缺乏吸引力,学生对丰富集体主义教育的实践载体具有强烈诉求

现阶段的学校集体主义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育和班集体建设三种途径进行。其中,课堂教学是集体主义教育的基本形式。教师会依托教材,利用课堂教学向学生传递集体主义价值观,引导学生认清个体、集体和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实践教育是学校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一般分为两类:一是局限在校园内部,借助升国旗、党日团日及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以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国家观念;二是走出校园,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展览馆、博物馆等,或组织学生参加“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学雷锋志愿服务等,激发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班集体建设也是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不可或缺的方式,尤其受到中小学的重视,教师通常会通过创建优良学风班,借助主题班会、班队会或班级之间的比赛等契机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从上述路径来看,学校集体主义教育对网络传播途径的关注和利用还不够,较少有人借助学校、学院官网和公众号以及班级微信群等网络平台开展集体主义教育。

学校集体主义教育的主要途径决定了其采取的方法,包括理论灌输法、实践锻炼法、榜样示范法等。具体而言,理论灌输法是集体主义教育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以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为依据,主要涵盖理论宣讲、培训、研讨等形式。在调研中,大部分教师表示,他们会运用理论灌输法开展集体主义教育,同时强调了“精准滴灌式”教育的重要性。实践锻炼法是借助实践活动培育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小学集体主义教育的实践锻炼法相对单一,往往是以班集体为单位在校园内外参加一些主题教育活动;大学集体主义教育的实践锻炼法则相对丰富,包括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志愿服务等形式。榜样示范法是“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或事的示范引导、警示警戒作用,引导受教育者提高思想认识、规范自身行为的方法”[4],也是学校集体主义教育惯用的方法。从现阶段榜样示范法的运用情况来看,如何确保榜样可敬、可信、可亲、可学,而非游离于学生生活世界之外,是值得探究的问题。从当下集体主义教育方法来看,教师相对缺少对比较鉴别法和自我教育法的运用。实际上,学生具备自我教育的可能与期待,也渴望在对不同事物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得出正确结论,而非单方面接受灌输。

教育途径和方法的相对单一致使一部分学生在接受集体主义教育时经常没有“在场感”。但即便如此,绝大部分学生还是认同集体主义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愿意接受集体主义教育。在面对“您认为学生有必要接受集体主义教育吗”这一问题时,有51.08%的学生选择了“非常有必要”,37.8%的学生认为“比较有必要”。只不过,学生对集体主义教育形式、教育方法、实践载体有比较高的心理期待。因而,丰富集体主义教育途径和方法,成为提升集体主义教育成效的重要路径。

(四)集体主义教育环境复杂多变,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并存,集体主义话语权建设任重道远

所谓集体主义教育环境,是指整个环境中那些与集体主义教育活动和人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的形成发展有关的因素构成的环境,极具复杂性和动态性。就其复杂性来说,学校集体主义教育环境往往包括多个层面,多种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学校集体主义教育活动以及人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就其动态性而言,学校集体主义教育环境总是处于变动之中,尤其是社会环境系统变化更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