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政治认同的内涵、结构与发展路径

作者: 高维 蒋婷婷

摘 要 中小学生的政治认同具有心理和实践的双重内涵,其结构包括政治认同主体的心理结构和政治认同客体的内容结构两个方面。其中,政治认同主体的心理结构包含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行为;政治认同客体的内容结构包含政治主体、政治文化、政治制度和政治实践。基于此,促进中小学生政治认同的路径主要包括:唤醒历史记忆、增强现实体验、厚植价值信念、优化话语方式。

关键词 中小学生;政治认同;核心素养;政治体系

作者简介 高维,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蒋婷婷,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信息化浪潮迅速推进,各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在此背景下,公民的政治认同面临巨大挑战,特别是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其加强政治认同教育尤为必要。

我国教育政策和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对中小学生政治认同的培养。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国家认同”列为学生核心素养之一,且政治认同是其重要表现。[1]2021年9月,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大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出要教育引导学生不断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2]《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均将“政治认同”列为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旨在通过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引导其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尝试探析中小学生政治认同的内涵、结构及发展路径,以促进中小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推进与落实。

一、中小学生政治认同的内涵

明确政治认同的基本内涵,是进行政治认同研究和教育实践的前提。为此,有必要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以此探讨中小学生政治认同的内涵。

(一)已有研究的两种取向

目前,学者们对政治认同内涵的研究主要有两种取向。一种是心理取向。它强调心理归属感或肯定性的情感心理反应。在《新编现代汉语词典》中,“认同”有两个义项,一是“认为跟自己有共同之处而感到亲切”,二是“承认、认可”。[3]参考这两个义项并梳理已有研究,我们发现目前心理取向的政治认同内涵强调因相似性或共同性而产生的心理上的归属感,以及因内心认可和赞同而产生的肯定性心理反应。例如,美国政治学者罗森邦指出:“政治认同指一个人感觉他属于什么政治单位(国家、民族、城镇、区域)、地理区域和团体,在某些重要的主观意识上,此是他自己的社会认同的一部分。”[4]徐家林等人认为:“政治认同是社会成员对其政治身份的明确以及对所在政治共同体心理上的认可和情感上的依附。”[5]

另一种是实践取向。它强调政治认同的实践性本质,认为政治认同需要通过社会成员的实践行为来表现。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政治认同是政治生活中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范畴,实践性是其本质规定,是认同主体基于一定的利益诉求而进行的有意识的、能动的政治实践活动。方旭光认为,政治认同“是认同主体对政治体系的情感倾向以及相应的政治行为的总和,是一种能动的、实践性的活动,是认同主体作用于政治体系的专门的实践活动”[6]。

(二)心理与实践双重取向下政治认同的内涵

无论是心理取向还是实践取向对政治认同内涵的界定,均从某个侧面反映了政治认同的特点。事实上,政治认同应该同时具备心理和实践的属性。从词义上看,政治认同的本质是一种认同现象,尽管“认同”这一心理学范畴的概念最早是由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使用的,但其将认同“看作一个心理过程,是个人朝另一个人或团体的价值、规范与面貌去模仿、内化并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的过程”[7],这其中就包含了心理层面的价值观念的内化和实践层面的行为模式的形成两个方面。

政治认同的建构需要个体的心理意向和实践行为的共同参与。虽然政治认同的本质是一种心理现象,但政治认同的形成离不开个体的行为实践。中国古代知行观中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即强调了心理意向(知)与实践行为(行)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集中教育活动需要提高认识,更需要付诸行动,以新的思想认识推动实践,又以新的实践深化思想认识。”[8]这指明了思想认识和行动实践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此外,政治认同作为社会成员需要建构的共同价值理念,其最终目标也指向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因此,政治认同的成功建构不能仅停留在心理层面的情感认知水平,还要表现在实践层面的行动上,需要个体心理和行为活动的共同参与。

综上可知,政治认同应该具备心理和实践的双重属性,既包括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政治主体、政治文化、政治制度、政治实践)的认知归属与情感认可,也包括相关的行为实践。因此,本研究中的中小学生政治认同指的是,中小学生对政治体系所产生的认知归属、情感认可及相关的行为实践。

二、中小学生政治认同的结构

从政治认同的教育建构视角出发,可以将中小学生政治认同的结构划分为政治认同主体的心理结构和政治认同客体的内容结构。

(一)政治认同主体的心理结构

政治认同主体的心理结构指的是,作为政治认同主体的中小学生对政治体系产生的心理和行为的表现结构,关注的是“谁认同”“如何表现”的问题。

认知、情感和行为是构成一个人心理结构的三个极为重要的要素。依据前文对中小学生政治认同内涵的界定,可将政治认同主体——中小学生——的心理结构划分为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行为三个方面。

政治认知是政治认同主体对政治体系的感知和理解,是其对政治体系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政治认知包括政治感知和政治理解。政治感知是对政治体系及其各构成要素的感性认识;政治理解是对政治体系的本质、关系、发生和发展规律等的理性认识。中小学生政治认同心理结构中的政治认知,是其在政治感知和政治理解等层面对政治体系产生的认知认同,如对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感知,对“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理解。

政治情感是指政治认同主体在政治认知的基础上对政治体系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同时伴随对政治体系的亲疏、爱憎等情感反应。依据政治情感表现形态的特点,可将其分为政治情绪和政治感情。[9]中小学生政治认同心理结构中的政治情感,则是其在政治情绪和政治感情等方面对政治体系表现出的积极情感认同,如在聆听国家领导人讲话时表现出喜欢、高兴等情绪,对国家领导人的崇敬、对党和国家的热爱等感情。

政治行为是政治认同主体在一定的政治体系中参与政治运行的各种活动。依据政治行为的积极程度,可将其划分为政治参与、政治支持、政治拥护等。中小学生政治认同心理结构中的政治行为,是其在政治参与、政治支持、政治拥护等方面对政治体系表现出的行为认同,如积极参与民主监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支持国家的政策、拥护党的领导等行为表现。

(二)政治认同客体的内容结构

政治认同客体的内容结构指的是作为认同对象的政治体系内部的组成结构,关注的是“认同什么”的问题。

若要解决“认同什么”的问题,需要明晰作为认同对象的政治体系的内部构成。研究者普遍认为,政治体系应该包括政治主体、政治行为、政治文化等方面。另外,由于政治制度是“连接政治主体、政治行为、政治文化的纽带,是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文化的外化”[10],也可将其纳入政治体系的构成要素。此外,为了与政治认同主体心理结构中的政治行为区分,政治体系中的政治行为取“政治实践”的表述。因而政治体系应该包括政治主体、政治文化、政治制度、政治实践四个方面。

政治主体是在社会政治关系或政治过程中,具有主体身份并以其存在或行为对政治资源的配置产生作用的政治决策者和政治参与者,包括集体型政治主体(国家与政府、公民、政党、政治团体等)和个体型政治主体(公民个体、政治家等)。[11]中小学生的政治主体认同包括对国家与政府、中国共产党、政治家等主体的认同。

政治文化是指政治主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中所形成的各种政治思想、价值观念等的总积淀。[12]政治文化是政治行为的宗旨和内驱动,是整个政治体系的灵魂,包括政治思想、政治价值观等。中小学生的政治文化认同主要包括对政治思想和政治价值观等的认同,如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等。

政治制度是社会政治领域中各类政治主体所遵循的原则、规范的总和,是政治主体从事政治活动的规范,是连接政治主体、政治实践、政治文化的纽带。政治制度包括国体制度、政体制度、政党制度、政区制度、政民制度等。中小学生的政治制度认同包括对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的认同。

政治实践是政治主体在政治意识的驱动下,为改变或调整既有政治关系格局,为建立、维护或改进政治制度,影响和推动政治发展所从事的实践活动。从政治实践的功能、性质和方式等综合角度,可将其划分为政治管理和政治斗争等。中小学生的政治实践认同包括对国家或政党的政治管理实践(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等)和政治斗争实践(反腐败斗争等)的认同。

三、中小学生政治认同的发展路径

对中小学生而言,其政治认同的发展主要依靠学校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借助一些可利用的政治认同资源,如作为政治认同的历史资源的历史记忆、作为政治认同的核心资源的价值理念和作为政治认同的统摄性资源的话语体系等。[13]本研究立足对政治认同资源的利用,从以下几个层面探讨发展中小学生政治认同的路径。

(一)唤醒历史记忆

历史记忆作为集体记忆的一种,是共同体认定的“历史”,是共同体成员中普遍流传的记忆。[14]历史记忆为政治认同的培养提供了历史基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被有效地唤醒和激活。

1.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拓展政治认知

红色文化是增强学生政治认同的优质资源,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人民的崇高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从而使学生增进对党的历史的认知和信心。为了拓展学生对党和政府的政治认知,需要深入开发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优化红色文化校本课程建设,将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例如,山东莱芜陈毅中学开发了“陈毅精神伴我成长”“陈毅精神在我心中闪闪发光”等校本课程,还构建了有关陈毅精神的特色校园文化环境,如修建陈毅元帅事迹展馆,开展“争做陈毅奖章标兵、争创陈毅奖章班级、争创陈毅勋章教师”等活动,[15]使学生对陈毅元帅的生平事迹、诗词作品、精神品质等有了深刻的了解,拓展了其对政治家等政治主体的认知。

2.开展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熏陶政治情感

历史记忆可以通过仪式、节日等形式进行建构和激发。纪念仪式是激发历史记忆的重要方式。纪念仪式通常是为了纪念重要节日、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而举办的,其形式包括庆典、纪念大会、国家公祭等。纪念仪式可以通过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将学生置于历史事实的场景中,唤醒历史记忆,同时活动现场的音乐、物品、展演等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形成对政治体系的积极政治情感。例如,天津南开中学在“九一八”事变纪念日组织师生代表在南开中学校友英烈纪念碑前集会,向烈士们敬献花篮并默哀,以缅怀革命先烈,[16]使学生感受到革命先烈的爱国主义伟大精神,激发其对革命烈士的敬仰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积极政治情感。

(二)增强现实体验

体验指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主体从其亲历与反思中获得认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现实体验,是其获得真切的感受和认知、形成对政治体系的政治理解的有效资源。

1.创设现实生活情境,增进政治理解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除了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外,还需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因此,中小学生政治认同的有效培养,不仅要使其掌握有关政治体系的理论知识,还要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创设教学情境,增进其对政治体系的真切认知和理解。例如,福建石狮市第一中学教师在教授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的“价值与价值观”这部分内容时,通过给学生播放电影《战狼2》的创作背景“我国几次大规模撤侨”的视频,引导学生理解中国政府“以人民为中心”“外交为民”的国家价值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