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路径建构

作者: 安立伟

摘 要 “三全育人”是变革育人理念和育人方式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关系到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以“三全育人”理念实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和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顺应培育时代新人的培养目标,实现我国从研究生大国到研究生强国转变的现实需求。当前,一些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主体、育人过程和育人方位方面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以“三全育人”理念实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构建主体协同的教育模式,实现全员育人;建立相互之间有序衔接的育人体系,实现全过程育人;建立多方联动的教育机制,实现全方位育人,最终培养出能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德才兼备的人才。

关键词 三全育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思政课

作者简介 安立伟,河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重要阶段。在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关系到高层次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然而,相比本科生阶段,研究生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仍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定位不清晰等突出的现实问题,为此,不断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路径,成为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任务。以“三全育人”理念实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全面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贯彻《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又是落实研究生大会精神和《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的具体实践举措。可以说,“三全育人”理念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模式和实践路径,成为创新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突破口。

一、“三全育人”视域下实施研究生

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实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是推进和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需要,也是探索和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有益尝试,顺应了培育时代新人的教育目标。

(一)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三全育人”是对育人理念及育人方式的重要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1]这句话从根本上阐明了思想政治工作在立德树人工作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和重要影响。换言之,立德树人的最终效果可以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评价标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既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深刻总结,也是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出发的全局思考”[2]。就本质而言,立德树人的最终效果可以作为检验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根本评价指标。“三全育人”的核心基点是“育人”,需要依据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性和成长规律,构建出一个立体多维的教育模式。“在开展立德树人的具体工作当中,相比于知识和能力而言,价值塑造更重要;育人工作的首要任务即进行价值的塑造,同时,在进行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要合理融入价值塑造的内容和元素。”[3]换言之,“三全育人”可以有效提升高校研究生立德树人工作的成效。

(二)推进和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教育改革是教育发展的驱动力。当前,研究生教育改革不断走向纵深式和内涵式发展,也成为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强国目标的重要途径。目前,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还不够完善,教育机制也存在一定不足,相应的专兼职育人工作队伍配备不够,存在一些工作条件的保障建设不到位甚至在一些环节上存在“缺位”的现象,如在思想认识方面,存在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定位的一些误解。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已成为“双一流”建设、学科建设成效、学科评估和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的重要指标。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互渗透、相互统一的过程。因此,以“三全育人”为理念,需要遵循研究生成长和培养的规律,以问题和目标为实践导向,破除传统育人方式的痼疾,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变革。换言之,这实质上也是探索和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有益尝试。

(三)顺应了培育时代新人的教育目标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工作的首要出发点。当前,一些西方社会思潮通过各种方式渗透在网络媒介中,以此误导和动摇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部分研究生存在理想信念不够坚定、集体主义意识淡薄、学术不端行为频出等现实问题。以“三全育人”理念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破解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问题(育人队伍不健全、育人过程不连贯、育人方位不联动等)的有效途径,以此提升时代新人的培育层次和培养水平。换言之,通过“三全育人”理念有效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形塑研究生的高尚道德品质,引领研究生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让他们以自身的知识学习、创新能力和责任担当为国家和社会服务,最终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高水平创新人才。

二、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运用系统的方法,从整体视域出发,实现综合育人效果。而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主体、育人过程和育人方位等方面仍存在问题,影响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图景和育人效果。

(一)育人主体的协同性不强

首先,研究生导师将自身工作职责局限在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层面,忽视育人职责。“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4]导师在研究生的科学研究指导、学习生活启迪、思想政治教育当中,都发挥着重要的指引作用。然而,当前诸多高校的研究生导师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科学研究指导,忽略了对研究生思想方面的引领,影响了育人效果。

其次,研究生辅导员的工作方式存在问题。研究生辅导员是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重要主体之一。当前,辅导员的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很多辅导员把工作重心放在了日常事务管理上。一项调查显示,有86.66%的研究生辅导员把日常事务管理作为工作的重心,而并非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工作的重点。[5]另一方面,一些高校研究生辅导员队伍配置不足,辅导员多是选用任课教师来担任,导致该群体稳定性较差,影响了辅导员群体的育人成效。

再次,部分高校的思政课并未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思政课教师是引导研究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群体。当前,思政课存在着教师数量相对缺乏、教师水平高低不一、教学内容单调枯燥、教学方式传统单一、课堂教学缺乏双向有效互动、教师所授课程的理论内容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等问题。“高校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滞后,在教学中不能将思想政治理论讲清、讲透、讲全,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不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这严重影响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6]

最后,研究生自我教育比较薄弱,内部学习动机不足,欠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同时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当前,部分高校存在着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认识的一些误区,认为研究生作为高层次培养人才,已具备较高水平的道德素养、理想信念和自我管理能力,进而忽视了对该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一些研究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约束能力相对较差,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存在道德自律方面的问题;而研究生在进行自我思想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效果。

(二)育人过程的衔接不够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贯穿和渗透在研究生培养的各个阶段。目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研究生培养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的培养层次、培养水平之间,缺乏差异性和衔接性。可以说,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区别于其他阶段、水平和培养层次的特殊属性。目前,一些高校运用“一刀切”“千人一面”“大水漫灌”的培养方式,没有区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不同水平、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的不同类别、硕士生和博士生的不同层次、低年级和高年级的不同阶段、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的不同类别以及不同专业和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导致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各阶段之间不能良好衔接。一项调查表明,近50%的研究生指出,研究生阶段与本科生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无显著差别”。[7]

另一方面,思政课的设置存在一定问题,如课程设置的连续性不够、课程思政建设亟待提升。目前,多数高校研究生的思政课集中在研一阶段,而这一阶段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从而导致思政课的实效性不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研究生最关切的问题是自身发展、未来就业和自身学业。然而,很多高校研究生思政课对学生生涯规划、创业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的关注不够。此外,当前本科生的课程思政建设已受到高校教师的广泛关注,但对于研究生阶段还不够重视,对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仍有待深入,甚至一些学校的研究生课程思政存在缺失、缺位的现象。目前,一些高校研究生阶段的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仍是两个相互独立、相互分离的部分,二者的融合度、连接性不够,没有形成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协同育人格局。

(三)育人方位间的互联较弱

全方位育人要贯穿在育人的每一个步骤和环节。当前,诸多高校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尚未建立有效的联动育人机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高校各职能部门分别承担着不同的工作职责,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从而影响了协同育人的成效。研究生的培养过程涉及多个部门的工作,包括研究生的招生、培养、教育管理等,甚至关联到各二级单位和相关学科。然而,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也导致研究生与校院组织之间的疏离,各部门缺少沟通协作的运行平台,甚至一些职能部门只把教学育人和管理育人作为工作的重点,忽视了环境育人和服务育人等环节,这也成为研究生全方位育人的主要障碍。另一方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载体较为单一,育人效果和实效性有待加强。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主要是思政课程,对于实践育人、服务育人、网络育人、科研育人和心理育人等维度和载体的关注不够,导致育人板块之间出现了分离现象,没有形成良性互联、互动的生态育人圈。

三、“三全育人”视域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

在“三全育人”理念下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基本路径,既是对育人理论的创新,也是对实践育人模式的革新,需要统筹规划、系统推进。

(一)构建主体协同的教育模式,实现全员育人

在“三全育人”总体格局下,教师队伍是育人的“主力军”。恩格斯在提出“历史合力”概念时就认为:“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8]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加强育人主体之间的协同性,优化整合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强化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不断提升育人主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避免育人“孤岛化”现象的存在,建立联动式、立体化的育人体系。

首先,重视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积极调动导师育人工作的热情,明晰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所担负的育人和育才职责。研究生导师不仅要成为学生学术研究的引导者,也要成为学生良好学术品质形成的传导者和塑造者。为了增强研究生导师的育人成效,可以设置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考核评价体系,具体化可操作的评价考核指标。“构建出科学合理并符合现实的评价体系是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关键。”[9]在对研究生导师进行考核评价的过程中,立德树人的内容应成为其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以此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比重。同时,运用督导督查和评课评导等途径构建导师指导过程评价体系,纠正导师“重科研,轻育人”的理念。此外,为保障导师职责的落实,可以制定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和兼职导师岗位职责、行为守则等。

其次,建立健全研究生辅导员队伍,提高研究生辅导员的专业素质。为了提升思政育人效果,辅导员需要及时了解研究生的思想动态,依据所发现的问题进行适时和适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了发挥辅导员群体的教育力,学校要根据实际需要配置适当的辅导员;同时,为了保障辅导员群体结构的最优化,打造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辅导员队伍,可以探索研究生专兼职辅导员建设,扩大辅导员的队伍群体。同时,通过各类学习和培训等继续教育方式,提高辅导员队伍群体的综合素养,使该群体成为学生综合发展的真正“引路人”。同时,高校要关心研究生辅导员群体队伍的成长,建立健全长效激励机制,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平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