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新五融”,新时代家校共育实践路径探索

作者: 傅之敏 何建芳

学校围绕家庭教育指导,以多样化实践活动,积极推动家校共育理念落地,助力建设和谐家庭,为培育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家庭教育从“家事”上升到了“国事”。杭州市西溪中学秉持“对每位学生负责,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办学理念,积极实践家校共育,以“家校共育,让爱回家”为主线,在特色课程、家长团队、资源融合、媒介运用、评价模式五大方面不断创新,对应古今融合、家校融合、家社融合、线上线下课程融合、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融合五大实践路径,形成了独特的育人经验。

一、打造校本课程:古今融合,中西互鉴

学校在研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注重将西方心理学发展阶段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个案中发现家庭教育问题,再以问题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在家长沙龙课程的建设上,学校借用《大学·礼记》中的“欲齐家者,先修其身”这一观点,开设“修身课程”与“齐家课程”;在学生心理课程的建设上,学校依据西方心理学发展阶段理论,为七到九年级学生分别开设特色课程,整体拓展学校教育的宽度和广度。

(一)家长沙龙课程

一是“修身课程”。该课程主要以帮助家长正确认识自我、摆正价值观、明确自身使命为目标,旨在提高家长的沟通能力与表达能力,改善亲子关系,增加亲子互动,并在学生与家长之间建立规则意识。

二是“齐家课程”。该课程主要以改善夫妻关系与亲子关系、弱化隔代教育观念差异、缓解多孩家庭序位问题为目标,旨在帮助家庭成员学会调节自我情绪、接纳自我、正确认识内心潜意识,并引导家庭进行合理的生活规划。

此外,学校还研发了“亲子关系沙龙”“隔代教育”“夫妻关系沙龙”“青春期身心健康教育沙龙”等校本课程,以沙龙课程为平台,解决隔代、夫妻及亲子间的隐性问题,让亲情与温情重现。

(二)学生心理课程

立足心理学发展阶段理论,学校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研发特色学生心理课程。七年级,以认知自我、人际交往、青春期启蒙为主,学校为新生开设“左右脑与心理学”“情绪管理”等课程。八年级,以潜能开发、善学教育、交友知爱为主,学校为学生开设“潜意识的学习方法”“学习与思维导图”“接纳自己的内在小孩”“友情与爱情”等课程。九年级,以减压减负、生涯规划为主,学校为学生开设“生涯规划”“面对挫折”“放松与减压”等课程。

同时,针对部分学生因心理问题产生的生理不适,如考试时肚子疼、耳鸣等特殊情况,学校在跨学科课程的设计中融入中医理论,开设“黄帝内经与心理学”课程,用中医学原理分析应激反应的产生与个人心理状态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调节身体与心理,达到身心平衡。

二、建设家长队伍:家校融合,爱心互助

在家长沙龙课程的基础上,学校心理辅导站作为发起者,聚集了一批有志于提升家庭教育质量的家长,组织建设家长志愿者团队,共同探索朋辈互学、互助的新方法。

(一)机制建设

在学校心理辅导中心的引导与规划下,家长志愿者团队按实际需求与个人能力明确分工,引导家长志愿者突破“小我”意识,以“治国”“平天下”的胸襟格局,激发向上动力。家长志愿者团队按照“三团五部”的规划进行科学布局,“三团”即讲师团、引领团、辅导团,“五部”即能量部、新闻部、报名部、后勤部和机动部,家长志愿者各司其职,保障了相关工作的有序运作。

(二)实践形式

一是采用团建、培训等形式,整体提升家长志愿者的实践能力,引导家长志愿者参与课前热身活动并积极进行课后总结;二是为家长志愿者开设特色课程,使其在学习中发现自身兴趣点,提升相应的业务能力;三是开设家长沙龙课程,引导家长志愿者将习得的知识再次传授,赋予家长沙龙课程“自主造血”的能力,进一步形成家校共育合力。

(三)工作成效

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探索,越来越多的家长加入到家长志愿者的队伍之中,通过记录“实修日记”,家长们将模糊的、可疑的、复杂的情境转变为条理清晰且有序和谐的新情境,充分发挥家长的主观能动性,这既是家长自我觉醒的过程,也是让爱回家的过程。

三、资源协调合作:家社融合,资源共享

为提高家校共育质量,学校准确把握“协同”原则,整合育人资源,做好“引线”“搭桥”工作,将社会优秀资源引入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一是内部不断挖潜。学校借助区域教育发展研究院的力量,汇聚全区优秀的心理辅导员,组建西湖区“和谐心家园”团队,设立心育名师工作室,通过联合会诊、个案交流等形式,形成专家集群效应。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家长的教育观念在转变,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在转变;学生的求助意识在提高,对父母的理解与信任也不断增强。

二是依托协会支撑。学校与区域计生协会、妇女联合会等长期合作,由各单位提供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给予家庭教育专业指导,形成良性互动。在多方支持下,学校使家庭教育从校内走向校外,推动了家庭教育的纵深发展。

三是强化社会引流。学校注重与社会公益组织、高校专家学者的沟通交流,并不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人士加入家庭教育指导中,指导内容既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哲学教育等理论性课题,也包含家庭系统排列、NLP等技术性实践。专家的指导为处于迷茫期的家长指明了方向。

四、巧用“双线”模式:

虚实融合,技术嵌入

在信息教育时代背景下,学校采用多种形式开展课程实践活动。一方面,积极优化线下家长课程的授课形式,提高课程质量;另一方面,创新打造线上研训模式,创建线上线下全方位育人场。

(一)线下场地创新改造

一是改建心理辅导站。学校结合家长沙龙课程的需求,重新布置心理辅导站,全方位、系统性优化软硬件设施,开辟技能培训区、宣传展览区、咨询服务区、家校互动室、图书浏览区等功能区,打造全新的“人生规划中心”,作为家长沙龙课程的主阵地。

二是创设“生活禅房”。学校将家长志愿者提供的场地布置成特色禅房,开设“父母生活禅”课程,以读书会、互助会、茶话会等形式,开展个案研讨,引导家长敞开心扉,打开自我。

(二)线上布局多元驱动

为满足部分家长线上学习的需求,心理辅导中心利用互联网技术,成立网络个案平台,以预约制的形式,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专家在线咨询服务。同时,学校依托QQ、微信、钉钉等平台,建立“青春健康家长沙龙” 平台,每日分享家庭教育、心理教育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实时提供在线咨询与指导,推出“菜单式”专题课程,让家长自主观看,反复学习。网络平台不受时空限制,方便高效。

五、创新评价模式:多维融合,助力成长

为切实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学校有机融合家长、学校、社会几种评价模式,即结果性评价育人“故事会”、过程性评价家庭“成长册”、可量化评价“亲情银行卡”,使评价多融合、真落地,构建高质量家校共育评价体系,实现共同成长。

一是注重结果性评价,打造育人“故事会”。学校向全校征集家庭教育案例,由心理辅导站进行评选,公开表彰,发放奖励。学校经过细分主题,将育人故事分为品德教育类、亲子沟通类、性格塑造类、意志磨炼类、智能开发类五个方面,整理成“家校成长故事会”,分发给家长,人手一本,实现家校共享育人智慧的目的。

二是创新过程性评价,研发家庭“成长册”。成长手册内包含自我、夫妻、亲子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都设有专属课题,需要用21天去完成,是对家庭系统成长的过程性记录。在自我与夫妻部分,以观察和记录的形式,学校引导家庭成员对转瞬即逝的小情绪、小事件进行处理,避免情绪堆积,让家庭关系变得更加和谐与稳定;在亲子部分,让家长从停止无效的说教、评判开始,让学生体会父母的变化,认识到亲子关系的本质是互相理解、平和包容。

三是量化评价模式,办理“亲情银行卡”。“情感账户”作为一种可量化的评价模式,以办理“亲情银行卡”为主要形式,综合评价家校共育成效,科学改善亲子关系。在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等家庭关系中对一段关系投入的情感资金越多,能支取的也就越多。关心和爱护等同于向双方情感账户中“存款”,做出损害对方利益的事等同于从账户中“取款”,而“存款赤字”意味着人际关系有破裂的风险。通过记录盈亏的方式,让家庭关系有迹可循、有证可查。

家校共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学校围绕家庭教育指导,以多样化实践活动,积极推动家校共育理念落地,助力建设和谐家庭,为培育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傅之敏,浙江省杭州市西溪中学心理辅导站站长,一级教师;何建芳,浙江省杭州市西溪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赵文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