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式寻访,温暖有“嘉”

作者: 郑祖耀 费雅

学校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为契机,积极探索家访新模式,推进家校共育。

杭州市嘉绿苑小学教育集团是西湖区全域优质发展背景下的新优质教育集团,下辖嘉益、新城、景汇、古荡四个校区。学校秉持“以生为本,做有温度的教育;面向未来,办负责任的学校”的办学理念,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及其背后的家庭教育。学校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为契机,积极探索家访新模式,推进家校共育。

一、生长式:全程呵护,关爱有“嘉”

不同年龄的学生处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遇到的身心问题有所不同,因此家访也要因“生”制宜。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校将家访分成了幼小衔接、成长节点、小初过渡三个阶段,归纳并总结各阶段不同的侧重点。

(一)幼小衔接,初进“嘉”门

一年级是小学起始年段,处于幼小衔接的重要过渡时期。这个阶段,学生懵懵懂懂,缺少规则意识,家长又对学生高度关注,易造成心理上的焦虑,引发家长与学生之间、家长与教师之间、家长与家长之间不必要的矛盾冲突。初进“嘉”门的家校沟通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学校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第一,预热性初访:党员先行,解家长之忧。为了缓解家长们的焦虑,学校在发放新生录取通知书后,组织全校党员教师对新一年级学生进行初访,对家长的疑问进行简单答疑,对学生和家长的情况做简单的记录。针对家长关心的共性问题,学校以微课的形式推送给家长,让家长心中悬了许久的石头落地。

第二,适应性再访:以班之名,答家长之惑。开学一个月内,由一年级任教教师组队,正副班主任两人一组上门进行二次家访,重点是将新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与生活的适应情况向家长做一个简单的反馈,同时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情况,了解可能出现的不适应行为和问题,双方一起寻找帮助新生更好适应小学学习生活的办法。

(二)成长节点,五育“嘉”人

当学生顺利适应小学生活后,家访的重心就落在了如何结合学生的成长节点,推进家校共育,让每一位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发展。

第一,家校协同·家长自助沙龙访。通过前几年的摸索,学生对自我有了一定的认识,发现了自己的闪光点和短板,与此同时,家长们也逐渐总结出了适合自家孩子的家庭教育好方法。在二至五年级的各个成长节点,除了常规的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学校每学期还会组织家长自助沙龙活动,把发言权交给家长,围绕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由家长们分享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经验与感悟。

第二,学科协同·社区开放座谈访。为促进家长与学校的沟通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与信任,学校倡议教师走入社区,家校社联动进行开放式家访。各学科教师组队进社区,以年级为单位和家长们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座谈访也欢迎其他年级的家长参与、交流。

(三)小初过渡,青春“嘉”魂

六年级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棒,这个年龄的学生青春期特征逐渐显现。为了走好小学阶段的最后一步,把接力棒顺利地交给初中,学校采取了几项措施。

第一,青春期支招,拉近亲子距离。学校面向家长进行关于青春期心理变化、亲子沟通技巧等方面的专题指导,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学生的身心变化,同时对学生的个性表现进行针对性、个性化的引导。

第二,升学宝在手,舒缓升学压力。为了帮助家长更好地面对学生小升初,学校专门为六年级家长准备了一本升学宝典,里面包含了升入对应初中的简单介绍及必需要做好的准备,如《帮助学生顺利进入新初一的十项准备》《家庭生活中应关注孩子的五个行为》等,指导家长帮助学生顺利适应高一级学校的学习生活。

二、定制式:问题导向,畅访有“佳”

互联网时代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便捷,也为家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学校是浙江省数字家长学校,数字化有效助力了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通过线上平台开展家校活动,指导家长在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等。

(一)锁定热点难点,定制“访”题

学校依托“UMU”平台进行家访活动。教师在线上发布开放式问卷,家长在手机端录入信息,通过app智能分析,锁定热点、难点问题。教师根据大数据反馈,寻找家长共性和个性的问题,开展下一步家访。

第一,共性问题,集体反馈。由班级授课制带来的困惑较为集中,针对这类问题,教师进行统一、标准化的信息反馈。

第二,个性问题,单独沟通。家长的问题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这一类访题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情况和家长进行一对一交流。

(二)巧借区域智慧,定制“访”式

学校家访采用“实地家访为主,线上家访为辅”的形式,向群众借智慧。西湖区带头夯实现代化家庭教育,大力构建线上家长学校,打造区域“和谐心”品牌。在钉钉“三名在线”平台上,有针对一到六年级的家长学校系列课程。每个年级的典型问题都有区域专家进行视频授课,专家们的讲座为家庭教育提供了积极有效的指导。

第一,线下入户,沟通面对面。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学校仍坚持教师100%实地家访和任课教师每学期10人次家访。学校还建立了教师家访工作管理制度、工作条例和实施办法,以制度推进教师家访工作。学校坚持面对面沟通,一是因为当面沟通更有诚意,教师能够根据家长的神情、动作及时调整家访节奏,沟通效果也更好;二是因为实地走进学生家庭,教师能够更真实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有助于观察亲子交流的情况、寻找家庭教育的切入点,从而更好地帮助家长指导学生。

第二,线上约谈,交流心连心。学生家长多为双职工,平时工作繁忙,单独安排时间准备教师来访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学校也可以线上与家长进行约谈。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发展,双方都可以克服时间和空间的困难,定期开展学生教育问题的沟通和交流。

(三)优化家访机制,定制“访”案

在确定好家访主题和形式后,教师需要准备家访的具体内容,制定家访“备课单”初稿,交给年级组骨干教师审核后再进行优化,准备好家长预设问题并做出相应的预设回答。

第一,家访“备课单”,制定目标计划。教师依次填写家访预约单、家访确认单和家访“备课单”,根据家长和学生的特点预设家访三级目标,初级目标必须达成,中级目标短期内达成,终极目标一年内努力达成。

第二,撰写“嘉案例”,总结经验得失。每次家访,教师需要将家访情况记录在册。对于部分学生的问题,需要进行多次回访和多次记录。每学期教师需要提交家访典型案例,把家访过程中的感悟、家校沟通方面的好方法通过“嘉绿好声音”传递给其他教师。

三、主题式:家校联心,温暖到“家”

每学期初,班主任都会根据班级学生的情况更新特殊家访名单,名单上主要收录了班里生理特殊、心理特殊、亲子关系特殊(包括单亲、离异、多孩家庭)等特殊家庭。基于这一份名单,教师进行主题式专访,让“嘉”的温暖送到每一户。

(一)一月一谈,察“生理特殊”学生之心

部分学生由于身体比较虚弱,在班里可能比较自卑、内向,家长也特别关注学生在校与其他同学的相处是否融洽,学习节奏是否合拍等。秉持着“办负责任的学校,做有温度的教育”的办学理念,学校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带领特殊学生的任教老师,一学期一家访,一月一谈心,一周一关心,让学生暖心、家长放心。

(二)一人一档,排“心理特殊”家庭之忧

学校非常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每学期初都会进行特殊学生排查。针对这些或长期、或阶段性的心理健康状况,学校要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并及时跟踪记录。通过与学生、家长的在线交流和线下的心理疏导,帮助学生逐渐克服心理障碍,适应正常的学校生活。

(三)一家一册,润“关系特殊”亲子之情

考虑到家长的个人隐私,班主任主要通过平时的观察、分析,梳理出这一类亲子关系比较特殊的家庭,主要包括单亲离异家庭、重组家庭、多孩家庭等。教师在筛选出班级中亲子关系特殊的学生后,将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梳理成册,记录每一次的家访主题,一方面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结合班级中的奖励机制,巧妙地将温暖送给学生。学校育人工作领导小组还会带领党员先锋教师在重要节假日上门送温暖,中秋的一个月饼,元宵的一份汤圆为这些家庭送上生活的“小确幸”。

在不断的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学校摸索到了具有校本特征和时代特色的家访之道。传统家访无可替代,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多层次、多主题、精准化的家访将是未来家访模式的新样态,学校将在家校共育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郑祖耀,浙江省杭州市嘉绿苑小学教育集团党总支书记、校长,高级教师;费雅,浙江省杭州市嘉绿苑小学教育集团景汇校区科研室副主任,一级教师】

实习编辑︱乔 羽

上一篇: 内外兼修,提升教师家校共育力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