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的关键在于“融”
作者: 陈如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毋庸置疑,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业已成为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成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基本策略。
需要指出的是,五育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五育融合绝不是对五育的简单拼凑、随意组合,而是要实现五育之间的有机融合渗透,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逻辑前提是,五育之中一个都不能少,应同等重视,不可偏废,又各具特色,重在平衡。因此,在实践操作上,五育融合需要依照特定的逻辑,从目标、内容、实施、主体等层面出发,把原本处于分散、隔离乃至割裂状态的教育要素纳入完整的教育教学和育人过程当中。
五育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实现五育的真正融合关键在于“融”。
首先,必须树立五育融合的育人观念。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清楚育人的完整性与整体性,明晰五育融合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五育融合必须以德智体美劳的整体性发展为指向,既关注五育内部的深度融合,又聚焦五育外部的跨域融合,整合教育资源,强化各育之间的交流互动,获得“五育互育”的真正效果。
其次,必须培养五育融合的育人能力。育人能力包括校长的教育统筹能力、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管理上,校长必须制定有助于课程综合实施的策略,建立标准化的融合评价体系,开发课程资源,保证优秀师资供给,组织学科融合性的教学活动。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必须突破学科界限,提高自身的跨学科素养和专业水平,以问题为导向,创新五育融合的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在学习能力上,学生必须改变过去碎片化的学习模式,以整体性思维、系统性思维拓展知识面,增强对多学科的兴趣,建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最后,必须开展五育融合的育人实践。实践活动是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素养的重要途径,只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实现五育的内部联结,引导学生形成五育融合的思维逻辑,最终培养学生五育综合素养。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意识到每个学生独特的思维特点和行为模式,结合学生特点和学段特征,设计、开发和实施课程,进行创造性教学,实现各育内容的渗透融合,增进学生的体验感,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如此,还要发挥好五育融合在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精神品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引领和带动广大学生自觉承担历史使命。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本刊特约评论员:陈如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