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育人实践的五个“融合度”

作者: 欧小军 付军

摘 要 由于现实中教育工具价值的过分彰显,五育融合时常被人为遮蔽割裂,“疏德、偏智、弱体、抑美、缺劳”是五育融合需要破解的实践性难题。五育融合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实践范式,需要通过“回到事物本身”的现象学方法,思考五育在实践中的相互关联,重建五育有机融合的教育生态,提升五育融合全面育人的实效性。对中小学教师来讲,在育人实践中把握好五育融合的强弱度、有限度、精准度、区分度和有效度,是摆脱现实困境,实现五育真正融合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五育融合;育人实践;融合度

作者简介 欧小军,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教授;付军(通讯作者),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第五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施瓦布认为,“实践”是教育的语言。五育融合作为一种育人方式,最终是要走向实践的。在教育实践场域中,五育实质上本身就是融合的,但由于现实中教育工具价值的过分彰显,五育融合被人为遮蔽割裂,呈现“疏德、偏智、弱体、抑美、缺劳”的失衡状态。笔者认为,中小学教师要在育人实践中突破这一困境,须把握好五个“融合度”。

一、分清主辅:

在五育之间把握融合的强弱度

从宏观教育上看,五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其地位是同等的、平等的,但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各育职责分工不同,育人的维度也不一样。五育地位平等并不等于五育平均用力,“五育融合”不等于“平均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在某一教学内容中的五育会有主辅位次之分,这就需要根据真实教育教学情境,按照五育之间内部要素之间的亲疏关联,把握好五育融合的强弱度。一般说来,与某一教育目标、内容、方法、手段越接近且亲密度越高的两育或多育之间,其融合的强度就越高;反之,相关度越疏远,融合的强度就越低。也就是说,在五育融合育人实践中,五育关联度越强,渗透性越好,融合度越高,越容易达到协同育人效果;反之,关联度越弱,渗透性越差,融合度越低,越难实现育人目标,也难以达到整体育人的目的。

五育之间的融合关联度有强弱之分,融合度强的各育在教育教学中能充分体现其育人功能,融合度弱的各育发挥辅助育人作用。这就需要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把握好五育中每一育与其他各育之间融合的强弱度,恰当处理好五育之间融合度的亲疏关系,并在实施五育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五育之间强弱关联的梯度。比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智育与德育呈现最强融合度,那么就特别需要关注智育与德育融合的育人目标,而与语文教学呈低相关的体育、美育、劳育,则只需要发挥辅助性的育人作用即可。总之,中小学教师针对五育在整个育人过程中的融合度,要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学会“抓重点”,理清五育在具体教学中的亲强疏弱关系;学会“抓关键”,处理好五育在融合中的轻重缓急;学会“抓中心”,把握好五育在实施过程中的主辅位次。

二、适可而止:

在五育之间把握融合的有限度

五育融合并不是在育人实践中简单地对每一育做加法,而是每一育在教育实践场域中进一步联结与渗透。五育融合关注的是诸育之间相互渗透、交融的过程,形成的是“你中有我们,我中有你们”的水乳融合关系。但需要强调的是,在育人实践中,五育融合更多采用的是“一育引领,诸育贯通”的融合方式,即“一育+多育”参与融合的方式进行。从理论上讲,五育融合可以完全打破各育的界限,对育人实践进行综合认识。不过,在实践中,“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育’都应该被融合,也并不是所有的‘育’都能够被融合”[1],五育中的每一育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价值追求、核心目标和实现路径,从这个意义上讲,五育融合是有一定的条件和边界的,中小学教师要坚持适度与适合原则,在育人实践中须把握好五育融合的有限度,过犹不及,要适可而止。

中小学教师在五育之间把握融合的有限度,就是要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对每一育做到“三位”,即定好位、不缺位、不越位。“定好位”就是需要中小学教师统筹好每一育在育人实践活动中的角色定位,科学安排每一育在育人结构中的位置,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不缺位”就是在五育融合教学实践中,充分挖掘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元素,根据育人需要,巧妙组合,有机融合,相互渗透,达到全面育人目标。“不越位”就是每一育在五育融合中不能喧宾夺主、矫枉过正,更不能超过限度以一育替代另一育,各育理应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在育人实践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一旦教师未把握好五育融合的有限度,未做到“三位”,突破一定的底线,甚至本末倒置,五育融合的育人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会出现消极影响。现实中,个别中小学教师把以智育为主的教学变成以德育为主的教学,把语文课上成思政课的现象与没有把握好五育融合的有限度不无直接关系。

三、不偏不倚:

在五育之间把握融合的精准度

融合的精准度就是在一定教育教学条件下,五育之间相互组合方式与理想组合方式相一致的程度。五育融合在育人实践中是复杂的,有多种不同的融合方式,一般可分为育内(同一育)融合、育间(二育)融合和跨育(不同的三、四或五育)融合。[2]融合的精准度就是要把握好育间融合和跨育融合的有机组合方式。按照排列组合来计算,五育融合中的育间融合和跨育融合,组合方式多达数种。在中小学育人实践中,面对具体的教育教学内容,究竟采用哪一种融合方式,以哪一育占主导融合其他各育,这需要中小学教师通过自己的实践智慧把握好融合的精准度。另外,针对五育融合中“疏德、偏智、弱体、抑美、缺劳”的失衡状态,如何在育人实践中精准地对症下药,都需要中小学教师仔细斟酌考量,把握五育融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精准度,做到不偏不倚,有的放矢,恰到好处。

在五育之间把握融合的精准度,要求中小学教师在纵向上把握好学生不同年龄段不同学段五育融合的差异性,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和儿童成长规律把握五育融合的组合方式;在横向上把握好学生在五育中的短板,在五育融合的过程中扬长避短,找到最恰当、最合适、最有效的融合方式,有针对性地补齐学生五育中的不足。五育融合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实践方式,一种新的教育思维方式,五育融合的课堂不应有绝对的、统一的模式和操作准绳。[3]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五育融合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套,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把握五育融合的精准度,需要建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坐标系,并精准找到五育在纵横坐标系中的坐标点,这个坐标点就是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生长点,通过这个生长点可以找到五育融合教育的契合点,把遮蔽、分离抑或割裂的五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四、有分有合:

在五育之间把握融合的区分度

诚然,五育融合最终要通过五育融合式教学来实现,针对某一教学,从应然状态上看,每一教育教学内容都包含丰富的“五育元素”,但从实然状态上看,中小学教师在育人实践中把每一育抽离出来,做完学情分析后再按照教学规律把五育有机融合在一起,这并非易事。理论上,我们可以清楚地把五育分门别类,而在实践中,五育有各自独立的空间,但又紧密地连成一个整体,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综合效应。[4]有学者认为,五育本身即为一体、不可分割,然而在真实的教学工作中,学科分工明确,某些学科天然地和某育之间具有较高的契合度。[5]德智体美劳体现在育人对象上,就像一朵花的五个花瓣,缺一都是不完整的。因此,五育融合具有“合中有分,分中有合”的鲜明特征。

五育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在五育融合的基础上把握区分度就是既要看到“树木”,也要看到“森林”,在教育教学中既承认各育不同的价值、目标、内容、方法,承认每一育在融合中相对的独立性,也要看到五育的融合效应,既分又合,既合又分,在合的基础上分,在分的基础上合。具体说来,中小学教师在育人实践中要做到“五分五合”,即在育人方法上分,在育人价值上合;在育人方式上分,在育人目标上合;在育人要素上分,在育人机制上合;在育人功能上分,在育人理念上合;在育人途径上分,在育人模式上合。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五合”指的不是“五育整合”,而是“五育融合”。“五育整合”与“五育融合”在育人实践上是有区别的:“五育整合”产生的是五育的混合物,其整合效应不是化学变化,而是物理变化;相反,“五育融合”产生的是化合物,其融合效应不是物理变化,而是化学变化。在五育之间把握融合的区分度还需要处理好“一枝独放”和“满园春色”的关系,也就是说,既要看到每一育的独特价值,又要发挥好五育融合的效应;既不能因为“合”把五育混为一谈,也不能因为“分”把五育简单割裂。

五、育人成效:

在五育之间把握融合的有效度

“1+1+1+1+1>5”的育人成效怎样实现?评价五育融合的标准和维度应该是怎样的?“一育”单独评价与“五育融合”评价区别在哪里?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需要把握五育融合的有效度。从某种意义上讲,融合的有效度是五育融合的出发点,也是其最终的归宿,育人成效是检验五育融合育人实践的试金石。有效度作为五育融合的重要评价维度,在评价过程中要克服简单化、单一化、工具化、功利化等弊端,需要中小学教师在育人实践中注重过程、突出增值、强调多元,从“育人”和“融合”两个角度思考五育融合的有效度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融合的有效度主要依靠综合素质评价标准,需要从“一育”单独评价向“五育”整体性融合评价转变。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不是简单地把各育的单独评价指标做加法,而是注重五育的融合度评价,强调全面考查五育融合的有效度;不是孤立地关注某一育的成效,而是强调五育融合的增值效果。比如,体育学科的教育教学,通过“1+4”育的融合,是否达到了“以体树德、以体启智、以体健美、以体促劳”的增值效果?又如,劳动教育是否达到了“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增值效果?又如,在整个五育融合育人体系中,是否达到了“突出了德育实效、提升了智育水平、强化了体育锻炼、增强了美育熏陶、加强了劳动教育”的综合效果,是否取得理想的五育融合效应?诸如此类的问题都与“融合有效度”有关。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去思考。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尽管融合的有效度很难做到量化,但中小学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做长时段观察,将评价指标转化为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表现,逐步实现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常态化[6],力求把学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水平纳入评价,引导教师在实施个性化教学的同时,兼顾所有学生的发展和进步,探索增值评价,强化过程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并以此来判断五育融合的效果,继而改进并提高五育融合的有效性。

五育融合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实践范式,需要通过“回到事物本身”的现象学方法,思考五育在实践中的相互关联,重建五育有机融合的教育生态,提升五育融合全面育人的实效性。中小学教师作为五育融合教育的实施者,把握好五个“融合度”是其实施教育教学实践的基本要求。把握好了,可助力中小学教师破解五育融合存在的实践性难题,为建立健全五育融合实践育人机制提供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郭超华,闫守轩.教学中“五育融合”的限度及其超越[J].课程·教材·教法,2022(3):21-27.

[2]刘登辉,李华.“五育融合”的内涵、框架与实现[J],中国教育科学,2020(5):85-91.

[3]魏善春.基于五育融合的课堂教学重构:样态、理念与实施[J].中国教育科学,2021(3):91-100.

[4]宁本涛.“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0(5):1-5.

[5]刘志,梁晨曦.将培养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作为五育融合的有力抓手[J].中国教育学刊,2021(2):1-5.

[6]池夏冰,冯铁山.“五育融合 ”的生成逻辑与运行机制[J].中国教育科学,2022(4):61-71.

责任编辑︱刘 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