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育人体系的校本化探索
作者: 刘佳佳 张锐摘 要 五育融合的校本化实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很好的路径。五育融合校本化实施,以整体的课程培养整体的人为逻辑原点,以核心素养培育作为整体目标,抓住关键环节进行。课程体系构建上,以大概念作为整体学习的深层纽带,构建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学校i课程体系;课程实施上,以大单元作为整体学习的基本单位,构建五育融合的实施路径;学生评价上,以大数据作为驱动教学的有力支撑,构建学生发展评价体系。
关键词 五育融合;校本化实施;大概念;大单元
作者简介 刘佳佳,山东省潍坊峡山凤凰学校副校长、一级教师;张锐,山东省潍坊峡山凤凰学校副校长、一级教师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学校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学校如何达成这一目标?我们认为五育融合的校本化实施就是最好的切入点。
我们的五育融合校本化实施思路是:以整体的课程培养整体的人为逻辑原点,以核心素养培育作为整体目标,从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实施、学生评价三个关键环节进行统一改进。
一、以大概念作为整体学习的深层纽带,
构建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学校i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校育人的重要载体,课程建设的完整性和趣味性对学校育人质量的提升起着关键作用。我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五育融合为路径,以大概念作为整体学习的深层纽带,坚持学生发展立场,遵循整合、实践的原则,构建了学校i课程体系。i课程就是“我的课程”,是为“每一个”孩子设计的课程。它的特点是有趣的、个性化的、有创造力的。我们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社团化、主题课程跨界化实现课程的整体化、选择化、趣味化,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和全面发展。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
我们将所有的学科进行整合,具体分为德、智、体、美、劳五个领域,搭建了i道德、i语文、i数学、i英语、i体育、i艺术、i探索七个自主学习的支架。
德育领域的学习支架是道德与法治。道德与法治课程直击孩子的生活现场,立足铸魂育人,全面融合道德规范、法律、党史国情、安全等领域,帮助孩子形成辩证思维,提升孩子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孩子在体验中重构自己的生活认知与生活经验,形成向上向善的生活态度。
智育领域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习支架。数学以大概念为核心进行课程整合,将数学史、数学故事、数学游戏、数学写绘、数学日记、手抄报、思维导图、数学调查纳入数学课程中,实现数学课程的生活化、情境化、实践化、体系化。语文把写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等课程资源以学科主题的形式进行整合,在有意义的课程中实现文以化人。英语围绕核心素养,以主题为载体,以大概念的探究为核心,融入自然拼读与绘本阅读等,创设真实情境,实现情境化的练习与生活化的输出,实现课程生活化、生活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境交际化,在此基础上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学科核心素养落地。
体育领域的学习支架是体育。我们把体育游戏、体育故事与体育技术进行整合,增设了游泳、轮滑等必修课程,运用单元教学、小组轮转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对不同运动项目进行相对系统的学习,实现强体育魂的课程目标。
美育领域的学习支架是艺术。艺术课程扎实践行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要求,紧紧围绕核心素养,以大概念为引领,将音乐、美术、舞蹈、书法、戏剧 、影视、曲艺进行融合,开拓贯通、跨域转换,形成高质量课程体系,通过学、练、演,让艺术真正触及每一个灵魂。
劳动教育领域的学习支架是探索。我们将国家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科学、劳动、信息技术以及地方课程中的安全教育、环境教育进行整合,构建了探索课程,包括入学课程、家政课程、食育课程、义工课程、劳动课程和职业体验课程等,通过让孩子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探究、在生活中收获,帮助每一个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生活品质,提升完整的生活能力。探索课程的灵魂是“到现场去”,我们坚持方案制订—亲历实践—交流分享流程,真正实现了问题在现场发现、方案在现场制订、探究在现场实践、收获在现场生成。
(二)校本课程社团化
我们依据国家政策、学生需求、地方特色和教师特长等开发了科学、艺术、体育、人文、社会五大类一百多门校本课程,以大概念为纽带,研制课程文本,设计课程内容,并以社团的形式常态化实施。学生自愿报名,有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教师,每天一次课,上课时间一个半小时,给予每一个学生自主选择、个性化发展的机会,实现基于活动的融合。
我们分领域设计校本课程。德育领域的研学课程、两会课程、二十大课程、一带一路课程,让孩子们身在学校、心怀天下。智育领域,语文的校本课程包括经典诵读、书法、演讲、微写作、阅读等,保证小学段的阅读量达到500万字;数学的校本课程包括数学阅读、数独、九连环、七巧板、魔术、解锁大师等;英语的校本课程包括英语话剧、绘本阅读、英文歌曲、节日课程、自然拼读、趣配音、神奇英文字母等。体育领域校本课程“强之吾体,育之吾魂”, 包括游泳、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排球、跳绳、空竹、轮滑、舞狮等,保证每个孩子都学会游泳、轮滑。美育领域校本课程包括舞蹈、合唱、民乐、管乐、戏曲、主持、口风琴、葫芦丝、国画、剪纸、线描、风筝等,每个孩子都掌握一项愉悦终生的艺术爱好。
(三)主题课程跨界化
每年级设立一个跨学科的长线主题课程,主题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领域设计。具体说来,一年级是神奇的彩虹课程和开学课程,二年级是消灭宿舍奇怪的味道课程和秋天课程,三年级是小小餐饮师课程和太阳课程,四年级是农场课程和安静的凳子课程,五年级是玻璃清洁就靠它课程和陶音课程,六年级是地球和毕业课程。长线主题课程以跨学科大概念组织课程内容,以项目化学习方式实施教学,实现学生学科素养与跨学科素养的融通与发展。如三年级太阳课程,将三年级所有与太阳有关的14个跨领域主题进行整合,孩子们通过画太阳、读太阳、演太阳、唱太阳等方式,在课程实践中感受太阳是什么,理解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又如农场课程,孩子们通过对小麦种植、管理、收割、加工的参与,以及利用麦秆做成麦秆画,利用麦粒做成粮食画,利用麦粉做面塑等活动,既体验了劳动的获得感与创造的喜悦,又真正体会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二、以大单元作为整体学习的基本单位,
构建五育融合的实施路径
新课改要求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构建了以大概念统领的大单元整体学习范式,以大单元构建整体学习、以大概念引领深度课堂,提升课堂育人水平。
(一)以大单元构建整体学习
关于“大单元整体学习”,我们认为它体现了核心素养背景下单元整体教学的新思考,其基本要素是:大概念、大情境、大任务。它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大概念为统领,以真实情境任务为载体,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实现了学习目标、内容、情境、任务、活动、评价等诸要素的整合,体现了核心素养的综合性特点。
每一个学科都要以大单元为单位,依据学生认知规律,构建大概念统领的大单元整体学习框架,理清大单元整体学习关键要素(单元主题、学习目标、学习情境、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以教学评一致性为路径整体设计,通过单元设计思路为学生提供探究支架。学生要经历整体感知、探究建构、应用拓展三个学习阶段。整体感知阶段,学生通过对单元内容进行整体初步感知,说出自己的发现和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不同年段整体感知目标不同,不同单元类型整体感知目标也有差别,具体根据年段要求设计。探究建构阶段,学生主要是针对课程大概念、学科大概念展开探究。这一阶段以本单元要素为抓手,通过真实情景中的实践活动,展开对生活与学习方法的双向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掌握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应用拓展阶段,学生主要是对大概念目标迁移运用,包括单元核心知识与能力的拓展运用、人文价值的深化提升等。不同年段、不同类型单元迁移的内容、途径和方法也有所不同。我们通过这一过程,完成学生完整的探究过程,最终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
例如,我们根据语文学科五年级上册《猎人海力布》和《牛郎织女》两篇课文,提炼出“民间故事”这个大概念,确定本单元主题是“民间故事,口耳相传的经典,老百姓智慧的结晶”,任务融合了诸育。第一,认识24个生字,读准 1 个多音字,并能正确书写,背诵《乞巧》。第二,用较快速度默读本单元课文,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故事中的真、善、美。第三,运用变化人物口吻、大胆想象丰富故事细节等多种形式复述故事,说出民间故事传递的真、善、美。第四,提取故事主要信息缩写故事,要求故事内容完整、情节连贯、语句通顺。第五,拓展阅读中外民间故事,说出自己发现的民间故事的特点及民间故事中蕴含的美好追求,喜欢阅读民间故事,乐于分享自己的阅读成果。第六,根据故事情节提取关键信息创编剧本,进行故事表演。第七,绘制“我的单元成长树”,做到美观、实用。第八,手工制作,根据牛郎织女的故事完成道具制作。
(二)以大概念引领深度课堂
大概念有助于教师准确定位教学价值,有利于学习内容的结构化,有利于学习设计的探究性,有助于学习知识的迁移运用。要想让真实学习在每一个孩子身上发生,必须要走向学科大概念。学科大概念是指反映学科本质的、构成学科框架的概念,它是学科的核心。我们探索提取大概念的方法和路径,通过分析课程标准、核心素养、学生学情、教材教参来确定。数学大概念的提取是通过归纳方式获得,语文大概念的提取更多的是通过语文要素的分析来获得,艺术学科中大概念的提取更多的是通过追问的方式来获得,科学学科中的大概念提取更多的是依据课程标准来获得。大概念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迁移,不仅让学生知其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三、以大数据作为驱动教学的有力支撑,
构建学生发展评价体系
评价是检测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具有诊断、指导和改进等功能。我们进行了以数据驱动教与学的研究,通过构建学生素养评价模型,研发科学的评价工具,研发数据采集、分析与处理的平台,精确地将数据与日常教学联系起来,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决策支持。
(一)构建学生素养评价模型
我们通过评价模型来确定数据获取来源。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对核心素养的评价指标进行具体化设计。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依据核心素养,将评价前置,即先设计学习目标,再设计评价任务,依据目标和评价任务进行活动设计。这就使得每位教师心中有目标,活动设计有方向,可以实现教学评一致性。这样,每一个学生就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知道每一天、每一单元、每一学期的学习效果。我们还为每一个学生设计雷达图式的评价反馈信息。雷达图的每一个领域都指向核心素养,通过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数据统计,让学生知道自己优势在哪里、短板在哪里,哪些需要发扬、哪些需要强化。我们对学生的评价结果进行分级公开,分学校知晓、教师知晓、家长知晓、学生知晓四个级别进行,让学生做明白的学习者,让教师和家长做明白的支持者。
(二)研发科学的评价工具
我们研发单元前测工具,对学生进行诊断性评价。每个学科的单元前测结合单元的内容和学生的学情制定相应的测评内容。其目的,一是明确每个学生的学习起点,把握学情;二是进行个性化指导,改进教学;三是准确了解每位学生的知识基础,为制定单元目标以及顺利实施课堂教学打下基础。课中过程评价以教学评一致性技术为指导,实现目标、标准和活动的一致性。过程评价的目的,一是在教学全程中,教到哪里评到哪里、学到哪里评到哪里,真正将“教什么”“学什么”“评什么”统整起来;二是通过持续将学生的学习现状与学习目标相对照,进行适当的教学调整,真正实现“为了学习”的评价。我们还研发了单元后测工具,包括纸笔评价、材料评价、展示评价等科学的评价工具,过程中通过271BAY技术的支持,实现数据的无感采集、便捷采集、科学分析与分级推送。
(三)研发数据采集、分析与处理的平台
我们构建了线上线下高度融合、深受学生喜欢的智慧学习社区271BAY,充分利用平板的功能,例如课中学练的答题情况统计、即时观看资源统计、拍照、视频转接、学生展示情况即时反馈、抢答、作业完成上传展示等功能,为孩子的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和便捷的终端,支持学习数据的采集、分析与处理。
责任编辑︱刘 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