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三三”为抓手,推动劳动教材的深度落地
作者: 陈玉婵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浙江省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兰溪市聚仁小学在深入解读省编劳动教材的基础上,开展了新时代背景下“三三三”劳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学校在顶层设计、实施载体和评价机制上进行重构,打破了传统劳动教育“形式化”“表面化”的倾向,使静态的文本教材知识“活化”成学生的劳动素养,推进省编劳动教材的深度落地。
一、做好“三维保障”,
上好每一节劳动课
省编劳动教材是学校开展劳动必修课的重要载体,是传授劳动知识技能的切入点。但课程如何安排、谁来上课、如何上好课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学校从劳动课程的时间安排、劳动教育师资力量的引育、劳动实践工具的提供这三个方面入手,全面规划、共同推进劳动课程常态化、持续化、系统化开展。
(一)“必修”+“拓展”,每周劳动课程不少于1课时
自2021 年秋季学期起,学校全面开设劳动课程,并将劳动课纳入课表。学校将每周二下午的第三节课确定为劳动必修课,由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相关劳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将每周四下午的第一节课后服务确定为劳动选修课,供感兴趣的学生在课后进行相关实践活动。
(二)“内育”与“外引”,汇聚三方力量共同开展劳动教育
学校努力汇聚家校社三方力量共同开展劳动教育,充实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学校一方面成立了跨学科的学习研究共同体,通过专家培训、教材解读、经验分享等形式,定期组织劳动教研大组内的教师展开教学研讨,启迪教师的劳动教育智慧;另一方面根据劳动课程开展的需要,学校聘请了部分有一技之长的家长和社会上的能工巧匠来校为学生传授劳动技艺,增加劳动实践的专业性。
(三)教案+课件+工具包,配套授课资源保障课程顺利进行
为了上好每一节劳动课,劳动教研大组的教师在学期初,对教材进行集体备课,凝聚集体智慧,准备好劳动课所需的教案及课件。上课前,任课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对教案和课件进行个性化修改。学校在教师认真备课、精心准备的基础上,根据需要为劳动课准备好相应的工具包,保障劳动课的顺利进行。
二、坚持“三元联动”,创新实施载体
学校以教材为中心向外辐射延伸,在课堂教授劳动知识的基础上,盘活家校社资源,打造劳动教育共同体,汇聚三方力量共同开展劳动教育,拓宽劳动途径,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感悟劳动价值并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劳动素养。
学校通过“家庭劳动”的同步开展,立足学生生活事务的处理,培养自理自立“小能手”;通过“校内劳动”的融合进阶,让学生体验从简单劳动、原始劳动向复杂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发展过程,争当创新实践“小达人”;通过“社会劳动”的价值引领,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让学生在职业体验、志愿服务中强化社会责任感,争做有责任担当的“小先锋”。
(一)面向真实生活,培养自理自立“小能手”
学校根据教材梳理出各年级的家庭劳动清单,并引导学生依据家庭劳动清单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劳动项目。学校鼓励学生坚持每日至少选择一项劳动,并记录在“成长十次方”手册上。此外,学校还会要求学生制订每日劳动技能学习计划并进行自我督促,促使学生养成基本的自我服务和主动劳动的习惯。每个学期,学校会有针对性地教授学生1~2项生活技能,并在学期末举行劳动技能比赛,选出表现出色的劳动能手。学生在家庭劳动清单的指引下,依托“成长十次方”手册,记录过程、习得技能、写下体会,并从中获得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学校还邀请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家庭劳动中,并将每周六定为家庭劳动光荣日。在家庭劳动光荣日,学生不仅可以和家人一起劳动,学习更多的劳动技能,还可以和家人一起交流讨论,认真思考劳动的意义和重要性,探讨今后的劳动理想。全家共同参与劳动,营造了良好的家庭劳动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树立了勤于劳动、敢于奋斗的信念,确立了奋斗目标,使学习有了更明确的指向。
(二)创造真实情境,争当创新实践“小达人”
学校立足学生实际,采用“融合进阶”的策略开展校内劳动课程。除利用劳动课、劳动周辅助开展常态化劳动教育外,学校还利用每周四的课后服务时间段,以项目化学习的形式推动劳动实践。教师选取教材中的特定主题,依托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将课堂中的问题延伸到课外,再将课外的问题带回课堂,引导学生在完成真实、综合性任务的过程中,探究知识、习得能力、培养品质、解决问题。
1.基于教材选定项目主题
将劳动教育延伸到实际生活中,要求教育内容本身来源于生活且回归生活。学校基于各年级的劳动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对项目主题进行选择、重组、研发,设计出不同主题的项目式劳动课程,让学生能够发现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赋予创意加以解决。问题由学生提出,探究由学生主导,成果由学生创造,这样的项目式学习使学生在每一次的学习中都能获得相应的能力积累和情感升华。
2.基于项目主题开辟劳动实践场所
学校基于项目主题进行资源整合,充分利用空间,建设了“四园二场六坊”劳动实践场地,以满足学生“认知—实践—创新”的发展需求,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全方位成长。学校积极突破空间限制,打造农业、木工、缝纫、烹饪等多个劳动实践区,在生活中拉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的亲身感知。对于各种农作物、果树、中草药等,学生可以“认领”并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管理;对于各个劳动坊,学生也可以在课后服务时间段进入并体验,亲历劳动的全过程。在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尝试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学习合作,在创新中学会思考。
3.基于劳动实践场地进行项目实践探索
一是精心设计任务,以“人人有事做”点燃学生的劳动热情。项目化学习需要围绕项目主题进行。因此,在正式开始项目化学习前,教师要先分析主题,通过真实情境的设置引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设计适切的任务来激发学生实践探索的积极性。例如,“校园立体农场”便是基于六年级劳动教材设计的延伸项目。教师带领学生逛校园,引导学生发现校园农场使用空间不足的问题。随后,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空间将生态农场立体化”,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根据“人人有事做”的原则,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把劳动任务分配到每个组,再由学生自主认领自己的任务,真正做到了全员参与、人人劳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劳动积极性。
二是丰富探究活动,以劳动技能的掌握助燃劳动热情。学生根据前期的任务规划,分组进行测量、观察和访问。小组成员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后,积极展开讨论,思考解决方案,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探究并逐步掌握劳动技能。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劳动技能,而且还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对复杂劳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大幅提升了对劳动的兴趣。
三是合作制作产品,领悟团队合作是将劳动热情转化为劳动成果的关键。项目化学习的特点就是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去发现问题、进一步验证问题、修改和完善解决方案、最后解决问题。在“校园立体农场”项目化学习中,产品的制作环节是设计规划图。小组成员根据需求,制定目标及亮点,并围绕该目标进行规划。在设计过程中,当学生遇到问题时,他们积极应对,寻求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并最终解决问题。思辨的过程既是回顾劳动的过程,也是提升能力的过程。在制作环节,所有成员都充满热情,尽力将劳动热情转化为优良的劳动成果。
四是开展成果交流,在感受“劳动改变生活”中升华劳动热情。项目化学习的成果交流是学生对一定时期内的劳动成果进行汇报和展示,这有助于学生总结劳动经验,获得劳动成就感,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劳动热情和积极性。
(三)社会劳动价值引领——立足本土资源,争做有责任担当的小先锋
劳动实践活动还要面向真实的现实世界。学校采用“班级—校内—校外”三级模式,开展“仁小爱”社会实践活动。该活动以职业体验和志愿服务为主,让学生竭尽所能地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在服务性岗位上见习体验,树立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感。每学期,学校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仁小爱”社会实践活动报名。一部分学生参加职业体验活动,理解了劳动不分贵贱,切实做到了在“做中学”;也有一部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坚守在各个志愿服务岗位上,如护眼保洁、打扫楼道、垃圾分类等,处处可见“仁小爱”的身影。这一系列的社会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将自己置身于更宽广的世界,提高了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贯彻“三位一体”,
探寻劳动评价新机制
目前,劳动教育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重技能、轻素养,重形式、轻体验的问题。为此,学校对劳动教育评价反馈机制进行改革,建立了智慧多元的劳动教育综合评价体系。
(一)线上+线下,打出评价“组合拳”
学校基于线上和线下劳动教育的实际情况,开展过程监测与纪实评价。通过平台上学生的打卡和展示、师生互动点赞功能以及教师颁发奖章的举措,学校实现了学生自主评价和教师、家长、伙伴评价的多元融合,让劳动教育评价贯通结果与过程,伴随实践和指导的全过程,融入劳动教育的方方面面。
(二)趣味+激励,提升评价“体验感”
劳动教育评价不应仅限于客观和量化的标准,还应通过评价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学校借助“成长十次方”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通过真实的劳动实践、劳动打卡,收集并兑换勋章;家长则扮演着学生劳动的直接监督者和评价者的角色。可视化、趣味化、生活化的评价支持体系提升了学生参与劳动评价的体验感。
(三)结果+发展,转变评价“参照系”
劳动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因此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最终的劳动成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劳动观念的树立、劳动精神的培养和劳动能力的提升。学校通过班级专题教育和中队建设活动,鼓励学生讲述身边的劳动故事、分享劳动成果和经验。通过一段时间的记录,学校发现学生对于劳动的认可度和热爱程度都有所提升。因此,学校引导学生从自身的劳动基础出发,发挥劳动潜能,实现劳动素养的提升。
总之,学校依托劳动教材,整合多方资源,以多种形式和途径推进劳动教育,让劳动教育渗透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虽然“三三三”劳动教育已实施一段时间,但如何依托劳动教材落实劳动教育是一个需要长期实践的过程。为此,学校将继续改进并深化劳动教育的实施,让劳动教育真正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石。
【陈玉婵,浙江省兰溪市聚仁小学校长,高级教师】
实习编辑︱乔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