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叶圣陶中国现代教师思想 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
作者: 任苏民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做“四有”好老师的重要论述,为广大教师成长为新时代的好老师指明了奋斗目标。叶圣陶中国现代教师思想内涵丰富、深刻,其核心要义——中国现代教师的四个“自觉”,对广大教师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即以思想精神自觉,树立好老师应有的理想信念;以道德修养自觉,陶治好老师应有的道德情操;以专业研修自觉,涵养好老师应有的扎实学识;以育人实践自觉,怀抱好老师应有的仁爱之心。
关键词
“四有”好老师;叶圣陶;中国现代教师思想
作者简介
任苏民,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江苏省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所所务委员、研究室主任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30个教师节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发表了《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的重要讲话。他提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那么,怎样才能成为好老师呢?正是在这篇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好老师”的一些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质:第一,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第二,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第三,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第四,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1]这“四有”,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好老师特质的高度概括,为广大教师努力成为新时代的好老师指明了奋斗目标。同时,这“四有”,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和为师之道的继承和创新,为广大教师从中吸取成长的思想营养和精神力量提供了深刻启示。
我国历史上以至近现代以来具有极其深厚的教育思想和为师之道优秀传统。这些优秀传统,集中体现在历代杰出教育家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包括教师思想中。我国一代现代文化教育宗师叶圣陶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就是典型之一。叶圣陶先生是中国现当代教育史上“毕生都投入了教育事业”,并且做出卓越贡献的“大教育家”。[2]他终身从事教育工作,构成了他的教育思想所特有的教师的基本视角和师道的核心内涵,形成了他整个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叶圣陶中国现代教师思想。
叶圣陶中国现代教师思想内涵丰富、深刻,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思想和为师之道,又体现了中国现代教师的时代精神和发展要求。这一思想,特别是其核心要义,即中国现代教师的四个“自觉”,对广大教师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
一、以思想精神自觉,
树立好老师应有的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3]这也是古往今来特别是“五四”以来我国“好老师”的精神特质。
早在五四运动前后,叶圣陶就敏锐觉察到时代变迁对教育改革和教师转型的必然要求,深感自己当时作为小学教师肩负的使命责任。他在《新潮》杂志上发表了《今日中国的小学教育》《小学教育的改造》等文章,指出,“无论什么事业,我们去做它,必须先把这项事业的价值理解明白”[4]。“小学教育的意义,概括说来,便是使儿童在行为上得到新的人生观。要达到这个目的,须承认人生必须是自觉的,自动的,发展的,创造的,社会的,而以教育作手段,使学生养成这种种品德和习惯,以至于达到最高的高度。”[5]“教育者的义务便是使儿童得到合理的系统的知识,确定他们的新人生观。”[6]为此,他呼唤:“教育事业原是教师做的,教师不能只等旁人来‘觉我’,要靠自己觉悟。……我是个小学教师,所以我要‘自觉’!我希望小学教育收到真实的功效,所以要请许多小学教师一同‘自觉’。”[7]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一种思想和精神的“自觉”,许多中国教师才会在社会与教育变革发展中转变和成长为具有正确理想信念的现代教师。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叶圣陶先后发表《如果我当教师》《如果教育者发表〈精神独立宣言〉》等文章,指出:教师无论担任哪一门功课,都不能忘记“有个总目标,那就是‘教育’——造成健全的公民。每一种功课犹如车轮上的一根‘辐’,许多的辐必须集中在‘教育’的‘轴’上,才能成为把国家民族推向前进的整个‘轮子’”。[8]在民主革命加快进程的新形势下,“教育者自当精进不懈,努力尽他们的责任”。[9]要为受教育者着想,坚决革除让人读死书应考试、追求功名利禄的“传统教育精神”;要对国家尽责,明是非、辨善恶,以此立身为教;要为人民服务,不只为某些个人或集团服务,在促进人的发展与自身发展的统一中充分体现教育的真义;要像中国古代思想家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10],志存高远,在教育岗位上用自己“一点一滴的实干”,为实现人类美好理想开端立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叶圣陶发表了《教师怎样尽责任》等文章,指出:实现一个又一个五年计划直到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是人,“而教师就是培养这大批大批的人的,所以教师非常光荣,可是担当的责任也很不轻”[11]。“教师们为了在这伟大的时代尽分内的责任,一定乐于付出无量的心思和劳动。”[12]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叶圣陶指出:“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基础。”但是研究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是千千万万活生生的人。“这千千万万的人要研究得精,利用得好,不仅靠科技知能的高明,也得靠思想品德的纯正,意志操行的坚强,还有扎实的基础知能的训练也是断然不可缺的。”这些“全都是教育的分内事”,也是新时期教师的职责所在。教师要“加强自己的责任感”,“尽心竭力,不辜负党和人民的要求”。[13]面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加快推进,面对世界与人的变化发展,叶圣陶强调教师要担当好自己的使命,就要努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他指出:“学生要学到一辈子自学的本领,教师的作用极其重要。教师不仅要授予学生各科知识,尤其重要的在于启发学生,熏陶学生,让他们自己衷心乐意向求真崇善爱美的道路昂首前进。这是教师应尽的职责,也是教师伟大的功绩。”[14]
叶圣陶关于中国现代教师思想精神自觉的论述和身教,为新时代教师树立理想信念提供了有益借鉴。新时代教师以思想精神自觉树立理想信念,就要主动适应新时代社会变革发展与人的变化发展要求,自觉实现对教育价值与目的的观念更新,实现对自身使命与责任的“灵心澈悟”。要认真学习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括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5],“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6],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基础的教育理想和职业信念,并且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创新,把自己的理想信念充分体现在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之中。
新时代教师以思想精神自觉树立理想信念,就要对国家、对社会、对下一代尽责任,明是非、辨善恶,带头践行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17]。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崇高人生理想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心田,转化为他们的行为,成为他们人生道路的指路明灯,成为他们成长成才的精神动力。
二、以道德修养自觉,
陶治好老师应有的道德情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好老师的道德情操最终要体现到对所从事职业的忠诚和热爱上来。”[18]这也是古往今来特别是“五四”以来我国“好老师”的道德特质。
叶圣陶在其整个教育生涯中,始终高度重视并身体力行师德修养。早在“五四”时期,他就指出:教师要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加强自我修养。“如今小学教师的缺点,就在欠修养功夫。”而“小学教师是栽培小学生的,如今要使小学生有一种真实明确的人生观,要用种种方法去陶冶他们,自己就不可不先有一种真实明确的人生观”[19] 。不久,他专门发表了《教师的修养》一文,强调:“当教师的人应当讲究修养”,要将教师的道德行为修养放在其合格条件的第一位。[20]
叶圣陶认为,师德修养,首先是教师要加强对自己道德行为的自我反思、自我修养。因为学生没有一种特别的本领,只从某一学科教师那里学某一学科,教育教学中影响、感染学生更加深刻更加重要的,往往是教师的人品和行为。教师必须自觉做到“一言一行都没有消极的影响,一饮一啄都要有正当的意义”,“这虽是最正常的,也是最根本的”。[21]在此基础上,进而实现先贤所说的“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22],在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中,以自己的道德行为修养发挥对受教育者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示范作用,打好他们人生的底色。
师德修养,还突出体现为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高度自觉、认真负责、敬业奉献。叶圣陶曾经现身说法:“我与从前书房里的老先生其实是大有分别的:他们只须教学生把书读通,能够去应考试,取功名,此外没有他们的事儿;而我呢,却要使学生能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23]无论当小学中学或大学的教师,我要时时记着,在我面前的学生都是准备参加建国事业的人。“因此,当一班学生毕业的时候,我要逐个逐个地审量一下:甲够格吗?乙够格吗?丙够格吗?……如果答案全是肯定的,我才对自己感到满意:因为我帮助学生总算没有错儿,我对于建国事业也贡献了我的心力。”[2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叶圣陶先后发表《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身教和言教》《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等文章,就教师如何弘扬我国优秀师德传统,加强自我修养作了进一步论述。他指出,为了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和建设人才,教师就要不负国家和人民的重托,立足自己岗位干好工作,干出乐趣,立志终身从教。要干好教育工作,教师不仅要“言教”,更必须实行“身教”。“我国自古以来有‘言教’和‘身教’的说法,还说‘身教’胜于‘言教’。‘身教’就是‘以身作则’,教育者自己作出榜样来,让受教育者自动仿效,收到的效果当然比光凭口说深切得多。”[25]叶圣陶强调:就其本质而言,“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面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受教育者成长的新形势新要求,教育者必须要自觉地在“德才兼备,知能日新,一心为公,实事求是”等方面提高修养,足以为受教育者的模范,从而更好地尽己职责,为人师表。[26]
叶圣陶关于中国现代教师道德修养自觉的论述和身教,为新时代教师陶治道德情操提供了有益借鉴。新时代教师以道德修养自觉陶治道德情操,首先要深刻认识教师职业的育人本质和道德特性。古人说:“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27]教师无论教什么学科,都担负着立德树人的使命,因此都必须首先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新时代教师更应该具有这种道德修养的自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28]。好老师不仅要在讲台上旗帜鲜明地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行为准则,更要注重从自己教育教学工作以至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做起,力求言为士则、行为世范,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29]。
新时代教师以道德修养自觉陶治道德情操,突出体现在教师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那份高尚的教育情怀和执着的敬业奉献。我国自近现代以来,教师队伍中一直不乏优秀者自觉担当思想启蒙者和教育改革家的角色,更有许多教师热爱教育工作,为培养后人默默奉献一生。新时代教师应当大力弘扬历史上中国优秀教师的这种教育情怀和敬业精神,自觉地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同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联系起来,“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30],向黄大年、张桂梅等时代楷模学习,像他们那样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教书育人、敢为人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点燃希望、不懈奋进。教师“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兢兢业业做好工作”[31],从而培养一代又一代学子成人成才,收获桃李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