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价值定位、实践理路与实施保障

作者: 董新良 赵锐瑞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发展中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相对较脆弱的生命阶段,在这一阶段,树立安全、健康意识,提升健康素养对其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2021年11月,教育部制定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推动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系列化、常态化、长效化。本期话题聚焦“青少年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研究”,就其价值定位、核心要义、实践路径等展开探讨,以飨读者。

摘 要

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是新时期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新时期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应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以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目标构建、课程建设和家校社共育为着力点。在价值定位上,确立“素养”导向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目标观;在实践理路上,贯彻“融合共生”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课程观;在实施保障上,落实“家校社共育”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育人观,推动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关键词

总体国家安全观;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生命安全素养

作者简介

董新良,山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山西省学校安全教育中心主任;赵锐瑞,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作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承担着培养具备生命安全素养的时代新人、建设平安中国的时代重任。新时期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应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个体生命安全与健康贯穿在学校育人工作的全过程。在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目标构建、课程建设和家校社共育等方面共同发力,推动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提高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实效性。

一、价值定位:确立“素养”导向的生命

安全与健康教育目标观

教育目标是对教育活动预期结果所达成标准、要求所作的规范或设想。[1]确立“素养”导向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目标观,是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指向,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要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增强学生“安全为本”的意识和能力。《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方案(2022年版)》)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聚焦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培养。构建以“素养”为导向的教育目标体系,是新时期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价值定位的基本体现。

(一)总体目标:着眼生命至上,树立高质量生命安全观

高质量生命安全观强调学生在认识生命基础上,掌握基本的生存知识与能力,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不断提升自身健康素养与生命品质。[2]构建“认识生命、关怀生命与塑造生命”螺旋上升的总目标,保障学生生命健康,实现学生的生命完整,是学校高质量生命安全观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本质诉求。其中,“认识生命”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生命本质,引导学生热爱、尊重生命,形成生命至上意识;“关怀生命”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规避各类安全风险,具备自救和他救能力;“塑造生命”则着重于启发学生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应对挫折与挑战。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认知特点等,进一步构建生命安全知识、生命安全意识与生命安全能力有机融合,幼小中大有序衔接,横纵结合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目标网络体系。

(二)横向目标:生命安全知识、意识与能力“三维一体”

安全素养是个体为预防和消除意外事故或灾害形成内在品质的总和,包括安全知识、安全意识与安全能力。[3]生命安全素养作为安全素养的核心部分,强调生命安全知识、生命安全意识与生命安全能力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三者相互衔接,相辅相成。其中,生命安全知识是生命安全素养形成的基础,是个体对生命安全有关知识与方法的基本认知,包括生命安全基本理论知识(如个体生长发育知识、心理健康知识与公共环境卫生知识等)、生命安全政策法规知识(如《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生命安全操作性知识(如急救知识、避险与逃生知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知识等)。生命安全意识是生命安全素养形成的催化剂,是个体形成的关于生命主题的感知与态度,包含生命重要性意识、生命防范与保护意识等。生命安全能力是生命安全素养形成的关键,是个体具备保护自我与他人的技能,包括安全行为习惯、安全防范与应对处置能力等。

(三)纵向目标:幼小中大有序衔接

依据不同学段学生认知特点,构建幼小中大层层递进的纵向目标体系。其中,幼儿阶段以启蒙幼儿生命认知为主,如启发幼儿初步感悟生命的存在,认识大自然的各类生命体,掌握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简单的自救手段与方法,形成对自我与他人的初步认识;小学阶段以掌握基本的生命安全知识与技能为主,旨在帮助学生养成敬畏生命意识,了解个体生长发育规律,掌握基本的自救与他救能力,初步认识人与人、人与各类生物的关系,学习与人交往、有效社交的方法;中学阶段以培养正确的生命情意与责任为主,引导学生珍爱生命,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安全防范与处置能力,确立正确的性认知,正确规划未来职业与生涯,保护社会环境,节约社会资源;大学阶段以实现完备生命安全素养为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与生命观,用积极心态应对人生中的一切挫折,强化安全自救与他救能力,进一步制定适切的职业规划,理解爱情、婚姻在个体生命中的价值与意义,形成正确的异性交往态度,关注全球性环境灾难。

二、实践理路:贯彻“融合共生”的生命

安全与健康教育课程观

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与设计。[4]“融合共生”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课程观强调基于素养交融培育的需要,对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进行统整设计,推动各内部要素有机融合。《指南》《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等系列文件,从目标、内容与实施等方面对学校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提出规范性要求。《儿童安全与健康一般指南》从儿童安全与健康保护方法、途径等方面为儿童安全与健康工作提供指导。《方案(2022年版)》指出,基于核心素养要求,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强调开设心理健康相关课程,全方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贯彻“融合共生”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体系,是新时期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有效开展的实践理路。

(一)课程体系:多元化建构

一是课程类型上,构建专门课程、跨学科课程和实践课程“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其一,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专门课程是传授系统性生命安全与健康知识的课程。一方面,统整地区及学校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资源,设计具有地方或校本特色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专门课程。另一方面,注重利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方式和途径,引导学生学习系统的生命安全知识与技能。其二,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跨学科课程强调基于学科和专业特点,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或渗透各类学科教学。[5]一方面,通过系统梳理各类课程、各门学科中所蕴含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生命安全教育功能,对各门课程融入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内容和要求作出整体设计。另一方面,以侧重渗透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目标维度为依据,建立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跨学科课程群,包括侧重渗透生命知识类的生物、学校安全教育校本课程等,侧重渗透生命情意类的语文、道法和历史等课程,侧重渗透安全能力类的体育与健康、物理、化学等课程。其三,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实践课程是围绕生命安全活动主题,通过游戏、探究与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安全能力的实践性课程。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特点,设定多类型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主题,组织多样化生命安全实践活动。

二是课程衔接上,构建幼小中大四级课程体系。其一,幼儿阶段创设具有正面导向性的安全教育环境,以“幼儿直接经验”为基础,“安全游戏”为形式,“安全生活”为主题,开展丰富有趣的课程。[6]其二,小学阶段以生命安全与健康隐性课程为前提,协同构建生命安全与健康专门课程、跨学科课程与主题课程等。其三,中学阶段设计“普及”“拓展”“提高”等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层级,“普及”课程通过建设生命安全与健康专门课程和跨学科课程,实现生命安全与健康知识普及化;“拓展”课程着重开展校本化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引导学生个性发展;“提高”课程以实践活动为主,强化学生安全能力。其四,大学阶段“两大课堂”融通,“第一课堂”开设专门课程与跨学科课程;第二课堂依托项目活动、社团组织等阵地资源,设计思想政治活动和安全实践活动,实现生命教育全过程。

(二)课程内容:系统化设计

一是构建生命主题学习任务群。生命主题学习任务群是基于学科知识体系,以生命安全各领域为主题,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色形成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知识图谱和学习任务架构,是全面落实学科课程标准、优化课程内容的重要抓手。其一,注重任务引领。以任务嵌合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学习主题、学习情境等关键要素,设计“生命安全基础知识梳理、个体发育与身心发展、健康生活与价值养成、一般安全事故应对与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与处理、跨学科课程”等生命安全主题学习任务群。其二,突出学生的生命安全实践。以任务为导向,在梳理、体验与探究等学习行为中重组生命安全与健康知识。其三,联系社会生活。创设真实的安全教育情境,将生命安全主题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实现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内容体系化、结构化和生活化。

二是以“生命”为核心概念,建立关键概念群。作为生命安全与健康知识体系建构的核心枢纽,“生命”是基于生命主题学习任务群分化的核心概念,是指引学生学习方向的重要向导。基于生命主题学习任务群,生成相互关联的“生命”概念图谱,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体现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学科本质的结构性知识体系,主要包括“生命与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与自然”等关键概念群。其中,“生命与自我”旨在引导学生审视自我生命价值,习得生存能力。“生命与他人”着重于启发学生辨析人类生命的关系,学会关爱他人生命。“生命与自然”旨在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自然人文关怀。

三是阶梯式呈现课程内容。基于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规律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情况,以关键概念群为基础,建构幼小中大各学段螺旋式递进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知识体系。其中,幼儿阶段,注重启蒙教育,启发幼儿萌生珍爱生命意识,如引导幼儿认识各类生物,获得基本性别意识,掌握基本的清洁、饮食等生活技能;小学阶段注重引导学生多方面思考生命价值,明确个体多重角色、清晰个人责任、养成规律作息等,学会辨别生活中危险因素等;中学阶段帮助学生在比较不同生命关系基础上,理解生命意义,获得自我认同感,深入理解健康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提升个体应对危险的能力,树立节约资源意识;大学阶段旨在引导学生提升生命质量,获得完备个体生存本领,形成高质量的生命安全素养,保护自然环境。

(三)课程实施:综合性施教

一是针对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专门课程,设计“两类知识”教学。其一,针对生命安全与健康陈述性知识,设计“三阶段”混合式教学,构建“实体课堂为核心,课前在线学习、课后探究为辅助”的教学新形式。[7]具体而言,课前在线阶段,学生利用学校安全教育平台,学习生命安全与健康知识并进行自测。课堂教学阶段,教师根据学生线上学习情况,梳理、串讲生命安全知识要点,并设置拓展问题;学生基于问题开展合作研讨。课后探究阶段,教师设置生命安全调研活动,学生自行合作探究,实现安全知识的内化与应用。其二,针对生命安全与健康程序性知识,设计“主题活动”教学,强调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学任务融入主题活动,涵盖“生命主题游戏式活动”教学、“生命主题案例式活动”教学及“生命议题式活动”教学等形式。

二是针对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跨学科课程,设计“三类课程”教学。其一,生物、学校安全教育校本课程以侧重渗透与融合生命安全与健康知识为主,在厘清“生物”与“生命”、“学校安全”与“生命教育”关系的基础上,以个体讲生命,以生命讲安全,将生命安全与健康知识潜移默化融入生物和学校安全教育校本课程教学。其二,语文、历史等课程以侧重渗透生命情意为主,通过氛围烘托与情感渲染,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知识点渗透于主题升华部分,深化学生生命安全情意。其三,体育与健康、物理、化学等课程以渗透生命安全能力为主,秉持“渗透有度、顺其自然”原则,把握其与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共同点,如在“化学物质”等知识拓展与延伸中,培养学生学会分辨化学产品中的有毒化学物质,习得维护自我生命安全的技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