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红色校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研究*
作者: 陈永福 伍秀娟摘 要:红色校史有着深邃、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底蕴,是学校文化的鲜亮底色和鲜明符号,是高校立德树人的精神源泉。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发挥好红色校史的育人作用,对大学生坚定崇高理想信念、涵育深厚人文素养、强化爱校荣校情怀、树立文化自信等,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在现实中,红色校史育人面临价值认知困境、传承创新困境、育人实效困境等现实问题。为此,应通过构建多元化育人主体、挖掘多维化育人内容、创新多样化育人形式、优化多彩化话语体系、协同多态化育人动力等路径,发挥好红色校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红色校史;立德树人;大学生;家国情怀;理想信念
作者简介:陈永福,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伍秀娟,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红色校史是我国红色文化谱系的组成部分,是大学文化的鲜亮底色,也是一所大学的鲜明符号。红色校史记载着革命先辈们艰难曲折的办学过程,是一所学校发展现状的真实记录,蕴含着宝贵的育人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要加强校史资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1],提出“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2],“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3]。这些重要论述彰显了深挖红色校史、传承红色精神的重要性,对引导大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厚植爱党爱国信念、增强爱校荣校情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新征程红色校史的内涵与特征
新时代新征程,充分发挥红色校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首先应对红色校史的内涵和特征有深刻的把握。红色校史是红色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红色文化与学校历史的深度融合,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推动学校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实践中所形成的,浓缩了学校在特定历史阶段发展的精华,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教育资源。
红色校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征。一是强烈的时代使命感。红色校史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广大人民攻坚克难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教育领域的缩影,秉承着教育救国、教育图存的光荣历史使命,在红色文化中独树一帜。通过培养投身革命和建设的高级人才、提供特殊历史时期的各种社会服务、在严峻形势和财物紧缺的背景下开展科学研究、进行文化传承创新创造,展现出强烈的使命感,体现了高度的自觉性,这一使命感在办学过程中不仅没被弱化、忘记,反而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并结合时代发展主题与特征变化,形成新的时代使命。二是鲜明的群体指向性。红色校史是一所学校先辈们在特殊历史时期的艰苦创业实践中积淀发展起来的,凝聚着先辈们的思想智慧和深沉精神,是一所学校历史的源头活水。在学校办学发展过程中,往往也成了影响一代代师生的精神动力,成为一所大学精神的最鲜明符号和底色。所以,红色校史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即主体是本校师生,凝聚师生力量,促进学校事业发展。新时代新征程,红色校史面对百年发展未有之大变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崭新局面,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源泉。三是浓厚的创新引领性。红色校史在形成过程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时融合了中西方教育、思想、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及先进知识分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为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在教育这一“战场”上所进行的艰苦奋斗,体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文化发展的先进性,引领着社会发展方向。
二、新时代新征程红色校史的立德树人价值
红色校史不是静态的历史概念,而是随着时代的沉淀愈发厚重。无论是在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还是在一所学校的改革发展进程中,不因历史变迁、社会发展而改变其鲜明的特征。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应认真审视红色校史的育人价值,汲取强大育人动能。
(一)有助于大学生在红色校史熏陶中坚定崇高理想信念
在“两个大局”历史交汇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尤其是“当前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趋尖锐、国内外敌对势力加紧西化分化和宗教渗透,以及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很大”[4],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任重道阻。红色校史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和使命担当,其所体现的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引领力和号召力,对于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具有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基因的传承、红色血脉的赓续,他指出:“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5]红色校史表现形态多样,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传承、创新中感悟红色校史的魅力,触动其心灵,从而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对各种错误思潮的免疫力。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基础,在推动科教兴国、实施创新发展战略中,高校责任使命重大,如果培养的人才丧失理想信念,有才无德,必然危及伟大事业的根基。因此,必须发挥好红色校史在筑牢理想信念中的独特育人功能,努力把红色校史所蕴含的理想信念基因转化为师生的精神动力,激励师生投身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能没有红色校史的铸魂力量,需要用红色校史凝注的精神来汇聚起磅礴力量,促使师生在时代洪流中坚定理想信念、肩负民族复兴使命,同党和国家的发展同频共振、同路同行。
(二)有助于大学生在红色校史创新中涵育深厚人文素养
高校文化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迫切需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6]校园文化是学生在校学习的第二课堂,以红色校史推进校园文化,有利于让“红色”成为校园文化的“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7]红色校史反映了一所学校的历史传承,既包括校区遗迹、战争遗址等物质文化资源,也包括艰苦创业、敢于拼搏、勇于奉献等精神文化元素。这些文化元素融入校园文化,随着时代变迁不断丰富创新,而大学生可在传承创新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一方面,可以利用本校红色校史资源中的红色人物雕像、纪念馆等红色文化设施,通过“强化仪式感、参与感、现代感,增强人们对党和国家、对组织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8],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场域,使红色校史成为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沃土,形成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育人氛围,使学生在一景一物中感受红色校史所带来的鼓舞与激励。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红色校史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针对师生开展不同形式的主题教育,通过主题班会、主题征文、知识竞赛、话剧创作、文学创作等形式,利用好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重要节点,将有形的物质文化和无形的精神文化相结合,用多样态、可感化、具体化的校园红色文化滋养学生的心灵,使其自觉传承并发扬先辈的革命精神,潜移默化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找寻砥砺前行的智慧力量。
(三)有助于大学生在红色校史熏陶中增强爱校荣校情怀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红色校史是培育时代新人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学校的沃土上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书写了一段栉风沐雨的峥嵘岁月,承载着师生的精神追求,其所凝聚的大学精神随着社会发展更显现出不朽的价值,成为增强师生凝聚力、厚植爱校荣校情怀的共同价值。在这个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大碰撞的时代,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织、日益复杂,充斥在大学校园中,给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带来巨大冲击,而如何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国家观、历史观,成为他们不得不面对的时代考卷。“我们是历史主义者,给大家讲讲历史,只有讲历史才能说服人。”[9]学校既是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与创新者,又是培育时代新人的主阵地。应把红色校史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点,贯穿大学生活始终,通过鲜活的校史滋养,教育、引导和激励学生从中汲取经典的思想养料,深刻理解学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世界局势波谲云诡、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愈发激烈的环境中,自觉抵制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对其产生的思想冲击,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信仰认同,在升华爱国主义情感中强化爱校荣校情怀。
(四)有助于大学生在红色校史传承中树立文化自信
“人民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0]红色校史的形成亦是如此。红色校史正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承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又彰显中华文化精神特质,是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有重要价值。红色校史承载着先驱们的初心使命与建校历史经验,承载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舍生取义精神、“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担当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等,这些都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重要基础,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当代人继承和发扬,也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说:“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11]要在立德树人中深入挖掘红色校史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在教育管理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三、新时代新征程红色校史立德树人的
现实困境
红色校史立德树人的独特价值不言而喻。当前,在充分利用红色校史开展立德树人工作方面,高校面临一些现实困境,亟须得到重视并加以解决。
(一)价值认知困境:对红色校史的重视不够
任何一校之师生,对其本校以往历史都应该略有所知,具有对其本校红色校史的温情与敬意。但从现实来看,众多高校师生对红色校史在立德树人中的价值和作用重视不够,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一是在学校层面,部分高校未能从顶层设计的高度,重视红色校史传承创新的统筹规划,也未能对红色校史的独特育人价值进行深入研讨并形成共识。在对待红色校史的态度与行动上,存在吃老本、表象化、口号化等问题。例如,对见证过本校风雨发展的历史物证缺少保护机制,随着学校的建设发展需要对校区进行搬迁,导致散落在校园里的文化遗迹没能得到很好的保护。二是在学生层面,部分学生缺乏对红色校史的敬畏,导致对红色校史的学习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他们简单将红色校史等同于校史,没有意识到红色校史本身蕴藏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丰富的大学精神底蕴,在学习传承红色校史中抱着走过场、娱乐化的心态,未能把红色校史与大学精神结合起来,与个人大学职业生涯、人生理想结合起来。三是在政府层面,未能把红色校史纳入红色文化的统一保护传承范畴,而是主要由高校自己负责,导致红色校史呈现分散状态,难以发挥育人功能。
(二)传承创新困境:对红色校史的挖掘不深
红色校史经历岁月洗礼,在传承创新中深入挖掘其内外价值是基础工作。一是缺乏红色校史的理论挖掘深度。从现实来看,部分高校挖掘红色校史的深层次内容不够,对红色校史的传承更多浮于校史沿革、校史发展状况、校史成就等表面内容,而没有深入探究其立德树人的本质内涵,缺乏对红色校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联系的认识,使红色校史基因在非物质层面的传承受阻,加大了红色校史精神的传承难度。二是缺乏对红色校史文化的整体规划保护。老一辈革命家的口述资料及实物资料、照片资料、文字资料、研究资料、音频资料等原始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理和形成相应的资料库,学校办学历程中所承载的红色文化、红色符号、红色精神及红色办学思想没有得到深入挖掘,从而影响红色校史的传承。三是缺乏专业队伍和社会力量为红色校史传承创新搭台铺路。就现实状况看,对红色校史的开发和研究大多是学校单独进行,政府、社会、企业等在红色校史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尚未形成,难以整合多方力量对红色校史资料进行全面深入的挖掘,从而也影响了红色校史立德树人的系统性、科学性、整合性功能的发挥。
(三)育人成效困境:对红色校史的融入不佳
现实中,部分高校在发挥红色校史立德树人的作用方面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原因主要在于将红色校史的内涵精神融入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等不够,育人成效不佳。一方面,部分高校运用“满堂灌”的形式开展教育,缺乏精准滴灌式的教育方式,教学方法单一,理论与实践未能做到统一,运用的教育方式缺乏本土化、时代化、生活化的气息,导致学生对红色校史的学习存在“空”“远”“躁”的思想感受,难以激起学生对本校红色校史的真正兴趣,更加无法产生情感共鸣,以至于在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文化素养、爱校荣校、自信自强等方面的价值引领难以实现。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在教育载体上未能做到与时俱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红色校史立德树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和更先进、更优质的技术资源。如果不能站在教育对象的角度,充分发挥信息化优势,过多使用老办法,照搬照抄、照本宣科,会导致教育过程中的互动体验感不强,红色校史的感染力、吸引力、影响力无法得到有效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