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认同教育:过去与未来之间
作者: 郑富兴国家认同教育实践有两种思路。一是指向传统的,诉诸集体情感、历史记忆的国家认同。这是个体身份认同的一部分,具有遗传性。土地、文化、同胞是国家认同的三个经典因素。二是指向未来的,诉诸生存生活、共同福祉的国家认同。这是个体存在方式的一部分,具有建构性。国家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与权利,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现代人认同国家的重要因素。如何理解与对待这两种思路的关系,决定了国家认同教育的实践形态与实施效果。
传统向度的国家认同与未来向度的国家认同存在着紧张关系,尤其在个体化、全球化、信息化的现时代,两者存在着对立与冲突的可能风险。一般而言,传统向度的国家认同是一种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接受国家公民之间拥有共同的文化基因与多样性文化事实这一前提;而未来向度的国家认同是一种政治认同,关涉如何处理国家内部公民之间的利益关系。传统向度的国家认同是先天性的,而未来向度的国家认同是选择性的。
如何处理传统向度的国家认同与未来向度的国家认同的连续性,凸显了国家认同的教育立场。传统的国家认同是个体的实然处境,不过它也需要通过教育来唤醒与明晰。学校国家认同教育实践大多聚焦于此。而未来向度的国家认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共同生活的美好愿景,在我们共同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涌现了具有时代性的共同感。我们的现实是拥有共同的过去和丰富的文化,我们的理想是拥有一个共同的、值得我们过的未来生活。我们的国家正是在从现实走向理想的过程中得以建构,而人们也在自由平等地交流与共同生活之中走向美好的未来。国家认同教育永远在从过去到未来的路上。“在路上”意味着国家认同教育要立足当下,在实践中保持从过去到未来的川流不息。
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国家认同教育需要一种“生活实践”。生活作为育人的实践场域,也规定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现在”。国家认同教育即让国家认同在个体的生活实践中逐渐显现与生成。这种生活实践是发展性的,它让国家的传统在个体身上展开,让国家的未来在个体身上显现。这种生活实践更是交互性的,它让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彼此交往交流交融,产生共同情感,筑牢共同意识,建构共同价值。作为精神家园的文化认同与作为共同价值的政治认同通过生活实践在个体的内在经验中得以动态统一并发展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