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的实施路径与未来展望
作者: 戴希立 甄眉舒摘 要
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的实施,既关系到“一国两制”方针的行稳致远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也关系到青少年个体的健康成长。随着“香港国安法”的颁布及“爱国者治港”原则的落实,近年来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取得突出成绩。通过推动课程改革、鼓励校本实践、加强教师培训、促进社会参与,国家认同教育实施的内容、模式、队伍和环境获得完善和强化。在香港进入“由治到兴”的关键时期,仍应全面系统、持之以恒地加强国家认同教育:特区政府要担负主体责任,优化国家认同教育的顶层设计;加强“三教”管理,夯实国家认同教育的推行基础;深化与内地的交流合作,提升国家认同教育的实践效果。
关键词
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一国两制”
作者简介
戴希立,香港田家炳基金会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香港特首政策组专家组成员;甄眉舒,香港田家炳基金会高级干事
2022年7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引领香港青少年“深刻认识国家和世界发展大势,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1]。2023年7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给香港培侨中学学生的回信中强调:“广大香港同胞素有爱国爱港光荣传统,这是‘一国两制’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青少年应“厚植家国情怀,锤炼过硬本领,早日成长为可堪大任的栋梁之才,为建设美好香港、实现民族复兴积极贡献力量”。[2]由此可见,在香港开展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香港教育界面临的关键课题。
一、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意义
国家认同是一国公民因对自身所属国家的文化传统、历史风俗、国家主权、政治制度、法律法规、道德观念等认可而形成的归属感。[3]国家认同是爱国主义的底线要求。[4]
国家认同教育关系到香港社会的长治久安和“一国两制”方针的行稳致远,也关系到国家安全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香港是一个开放的经济体和国际化城市,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思潮特别是西方的价值观在此传播,使其长期以来成为外部势力企图西化、分化中国的“桥头堡”。在香港开展国家认同教育是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的重要举措,有助于促进人心回归,培养民族自信心,增强国家凝聚力。
国家认同教育也关系到香港青少年个体的健康成长和生涯规划。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和反华思潮容易令青少年产生思想动摇和价值混乱,甚至做出违法犯罪的行为,不仅危害社会,也影响自身前途。在香港开展国家认同教育,能帮助青少年抵御狭隘的族群主义和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增强其维护国家安全的自觉性和使命感;使他们深刻认识自我与国家的关系,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统一,抓住国家发展机遇并为之贡献智慧与力量,与此同时,帮助青少年实现自我价值。
二、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的实施路径
香港回归后,特区政府努力推动国家认同教育,特别是2019年由部分香港青年主导的社会事件令整个香港社会开始反思过去国家认同教育出现的问题。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以下简称“香港国安法”)的颁布及“爱国者治港”原则的落实,在从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的新阶段,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的发展迎来新气象,取得新成绩,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推动课程改革,完善国家认同教育的实施内容
课程是开展国家认同教育的主要抓手,但过去国家认同教育在香港中小学课程体系中被边缘化。在新阶段,香港特区政府积极推动课程改革,将国家认同教育作为价值观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重视对国民身份认同的培育。
第一,明确课程定位。2021年,香港教育局公布《价值观教育课程架构》(试行版),将加强国家观念、建立国民身份认同作为课程架构的编订重点之一,将中华文化作为主干贯通各科,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世界等范畴列出对小学至高中学生在态度和行为方面的学习期望,并提供课程规划工具及建议来协助学校整全及有系统地规划青少年国民教育。
第二,加强国史国情教育。为解决过去课程体系中有关中国历史文化与国情内容不足的问题,香港教育局从2020—2021学年起,由初一年级开始推行中国历史科新课程,落实中国历史为初中独立必修科,增加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内容,并在中国语文和地理等科目中持续增加有关中华文化和中国地理的内容。过去备受争议的高中通识教育科改为公民与社会发展科,从2021—2022学年起由高一年级开始推行,课程内容紧扣国家发展及国情,并为青少年提供前往内地考察的机会。
第三,增强法治教育及国家安全教育。香港教育局于2020年在原有7个首要培育的正面价值观和态度的基础上新增“守法”,使青少年明确遵纪守法的必要性,并大力推动宪法与基本法教育。因应“香港国安法”的实施,教育局公布《香港国家安全教育课程框架》及15个相关科目的国家安全教育课程框架,帮助学校将学科内容与国家安全教育的学习元素有机结合。香港律政司也推出了法治教育项目。法律界与教育界跨专业合作,共同帮助青少年理解香港法治的核心概念及法治精神,形成对“一国两制”的正确理解,深化对国家宪法、基本法、“香港国安法”和香港本地法律的认识。
(二)鼓励校本实践,探索国家认同教育的实施模式
学校是开展国家认同教育的主阵地,但过去香港学校对此重视不够,少数学校甚至对开展国家认同教育的必要性存疑。在新阶段,香港各级各类学校对特区政府的教育政策调整予以积极回应,就“培养国家观念,学校有责”[5]达成共识。
第一,全方位推行国家认同教育。学校根据学生基础、办学特色和师资力量等情况来探索有效的教育模式,力求从两方面做到全方位推行国家认同教育。一是注重全校参与,将国家认同教育作为教职工的共同责任。二是利用课堂内外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整全和生活化的学习经历。例如,将国情国史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或成立专门小组来建设专门的校本国情教育课程;设立“中华文化周”,按主题安排跨学科教育活动;在“国家宪法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举行校内教育活动。此外,学校普遍重视赴内地交流,定期带领师生到内地参观学习,增强师生对国家的认知。
第二,加强对学校的行政和教育指引。香港虽实施校本管理制度,但教育局近年来持续加大对学校开展国家认同教育的支援及监察力度,并为学校参与“姊妹学校计划”及组织国民教育相关活动提供资助。2020年起,教育局分批向幼儿园提供升挂国旗及奏唱国歌的专项津贴,并要求中小学将国旗和国徽纳入教育内容。教育局也就法治及国安教育提供详细的教育指引,要求学校每年提交年度报告和工作计划,并通过访校和校际分享会,敦促学校落实有关工作。
(三)加强教师培训,巩固国家认同教育的实施队伍
教师是开展国家认同教育的中坚力量,但过去因缺乏管理与培训,部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对“一国两制”和基本法的理解有偏差,并未自觉担负起这一责任,少部分教师使用不适切的教学材料,对学生认识国家造成了误导。在新阶段,香港教育局及学校加强了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第一,强化对教师的职业操守管理和专业培训。香港教育局规定从2020—2021学年起,在新入职教师、在职教师及拟晋升教师的核心培训课程中,加入与宪法、基本法及“香港国安法”有关的内容。同时,通过网上课程、知识增益研讨会和工作坊等形式开展培训,令教师掌握有关法治及国安教育的专业知识,并帮助教师了解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融入相关内容。学校也督促教师通过个人进修来认识国情,组织本校教师专业发展日活动,共同研讨有关议题,邀请专业人士为教师做校本培训。
第二,增强与内地教育界的专业交流。香港与内地通关后,香港的校长和教师积极到内地学校及其他专业教育机构开展教师交流活动,学习内地的德育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经验,并参加深港校长论坛、名校长园长论坛、粤港澳大湾区师德论坛等活动。不少教师开始关注内地教育专家的研究成果,并在课堂中引入部分内地教材内容或教育资源。
(四)促进社会参与,营造国家认同教育的实施环境
国家认同教育需要社会各界凝聚共识,为学校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和良好环境。过去在一小部分人的煽惑和鼓吹下,国家认同教育被污名化,教育活动难以进行。在新阶段,随着“香港国安法”的贯彻落实及选举制度的修订完善,香港国家认同教育的实施环境得以优化,香港高校以及非政府机构、社团组织和商业机构积极配合香港特区政府的政策,推进国家认同教育。例如,举办爱国主义教育高峰论坛,促进教育部门、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的对话交流;编写法治及国情教育丛书或教材套并赠送给中小学校,方便教师开展教学;举办知识竞赛、国情专题展览等体验式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些传媒机构也开始走进学校培育学生的媒体和资讯素养,帮助他们学习分辨假错信息,并邀请资深记者举办讲座,分享国家最新发展动态。
三、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的未来展望
当前,香港进入“由治到兴”的关键时期,亟须凝聚多方力量,全面系统、持之以恒地加强国家认同教育,厚植爱国情怀,从而让年轻一辈的人心真正回归,成为“具国家观念、香港情怀和国际视野”[6]的新一代。
(一)担负主体责任,优化国家认同教育的顶层设计
由于历史原因,过去香港教育的制度设计和政府监管深受港英政府统治影响,“去殖民化”不够彻底,教育主导权旁落。加之对于国家认同教育的承担不足,不少举措只停留在课程文件上,未能在学校层面落实。特区政府及其教育职能部门是开展国家认同教育的责任主体,应主动作为,敢于担当。
第一,掌握教育主导权。一方面,特区政府应加强对教育机构的行政管理力度,引导办学团体及教育社团发挥支持学校发展国家认同教育的正面作用,建立健全校长任免机制、学校管理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对存在问题进行治理整顿。另一方面,特区政府应加强与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的对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有关要求,将国家认同教育与香港建设有机结合,在参考内地相关做法和香港本地青少年实际的基础上推进政策创新。
第二,开展调查研究和监督评估。特区政府可成立专家小组,一方面研究香港青少年的特点和成长环境,反思并研究西方价值观、信息技术和社交媒体对他们的影响,以及促进青少年做到“知情意行”合一的教育内容及方式方法。另一方面,研究学校开展国家认同教育的情况,建立客观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定期进行科学、规范、公正的跟踪研究和系统评估。在调研基础上形成政策文件,加强资源及组织保障,切实提高工作实效。
(二)加强“三教”管理,夯实国家认同教育的推行基础
国家认同教育需要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加强对学校的行政管理,围绕“三教”,即教材、教师、教学来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网络,从而为长期推行奠定基础。近年来的课程改革突显了国家认同教育的价值定位,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史国情、法治教育的缺口,但学校在校本实践层面仍有不少困难,需要从以下两方面来加强对“三教”的综合治理。
第一,构建国家认同教育的课程体系。国家认同教育以课堂为主渠道,但由于目前尚未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学校原有的德育相关课程以及新增加的国情、法治和国家安全教育都在挤占学校有限的课程空间,可能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难以深化理解,令学校感到困扰。例如,近期有专业人士提出有必要对小学常识科进行改革,原因之一是该科目的教学内容太多,除了“国民身份认同与中华文化”外还有其他五个范畴的内容,在课时不足的情况下难以深化每个范畴的学习,也难以与初高中有关内容相衔接。国家认同教育需要建设合理的课程结构,将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对各学段国家认同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并与其他课程有机融合,辅之以科学的教学和评价体系,以提升课程实施的成效。
第二,加强对校长教师的专业支援。开展国家认同教育展需要依靠爱国爱港的教育力量,特别是专业能力和爱国爱港素养兼备的校长教师。目前中小学教师队伍面临人员流失、课程及培训压力增大等问题,需要加强对他们的专业支援和对学校的资源倾斜,同时健全教师职前职后培训机制、入职资格审评和在职考核机制,提振他们开展国家认同教育的使命感。此外,要建立教材核准机制,成立专门队伍审核学校教材,方便教师使用合格教材,减轻备课及编写校本教材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