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历史课程标准对国家认同的建构

作者: 张汉林 熊巧艺 朱贝多

摘 要

在实行多元文化主义和教育分权制的加拿大,国家认同显得尤为重要和复杂。安大略省和曼尼托巴省的历史课程标准堪称加拿大各省历史课程标准的典范,足以反映加拿大建构国家认同的基本策略。为建构国家认同,两省历史课程标准均在建构加拿大通史框架、塑造加拿大国家形象、处理魁北克问题三个方面煞费苦心,所采取的策略基本相同,但又呈现出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于各省的教育传统、课程编制以及历史、社会与文化的不同而造成的。加拿大国家认同的建构仍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

关键词

历史课程标准;国家认同;国家认同教育;多元文化主义

作者简介

张汉林,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熊巧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朱贝多,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一、引言

加拿大的国家认同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受历史、现实和地缘等因素的影响,加拿大的独立民族国家身份面临诸多挑战。历史遗留的原住民问题、独特的英法二元制、联邦和省政府的矛盾、魁北克独立运动、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以及与强邻美国的纠结关系,都对其国家认同造成了困扰。另一方面,加拿大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成功地建立并维持了多元文化社会,让“马赛克式”的社会得以稳定发展,使多元化社会群体成为“和谐的交响”,甚至拥有了多元文化社会的“灯塔”之称。

基于此,加拿大的国家认同教育,应该放在联邦制、多元文化主义和教育分权制的背景中去理解。加拿大是由十个省和三个地区组成的联邦制国家,官方语言为英语和法语。加拿大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并将多元文化主义写进宪法的国家。[1]多元文化主义是加拿大国家认同建构的支柱。加拿大实行教育分权制度。《1867年宪法法案》规定:“在各省且对于各省,立法机构可单独制定关于教育方面的法律。”为协调各省的教育政策,加拿大成立了由各省教育部长组成的教育部长理事会。

本文选择安大略省(以下简称“安省”)和曼尼托巴省(以下简称“曼省”)的历史课程标准作为个案,对加拿大的国家认同教育进行分析。安省作为加拿大首都渥太华所在地,是加拿大第一人口大省,2020年数据显示有1,471.18万人,以英裔为主,是加拿大英语人口最多的省。作为加拿大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安省的课程标准一方面代表了加拿大官方对于加拿大公民身份的构想,另一方面又反映了英法双元制下英语社区与其他社区的相处方式。曼省位于加拿大的中心地带,有一百多万人口,由多语言、多种族、多文化的多元社群组成。曼省是加拿大人口多元化最明显的省份之一,同时也是历史上英法族裔矛盾、原住民与殖民者矛盾集中爆发的地区。曼省的社会科(历史)课程是加拿大中部诸省的典范,萨斯克切温省、阿尔伯塔省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等省与其非常相似。故此,通过对两省历史课程标准的考察,可以窥视加拿大通过历史教育建构国家认同的基本面貌。

二、建构加拿大通史框架以示对国家的认同

一般来讲,历史课程标准以建构公民对国家的认同为己任。但在加拿大,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在这个多语言、多种族、多文化的联邦制国家中,个别省份(如魁北克)并不认同加拿大这个国家。这从魁北克历史课程标准建构的是一部完整的魁北克通史而非加拿大通史就可见一斑。因此,一个地区的历史课程标准是否表示对国家的认同,首先就要看它是否以建构国家通史体系为己任。

(一)安大略省课标的认同对象

为建构国家认同,安省精心设置了通史与专题相结合的历史课程体系。在四、五、七、八、十年级,安省历史课标按照时序建构了一部完整的、系统的加拿大历史。该课标以加拿大国家为叙事单元,将其分为前后相继的七个阶段——早期社会: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1500年;新法兰西的第一民族和欧洲人与早期加拿大;新法兰西和英属北美(1713—1800);加拿大1800—1850:冲突与挑战;创建加拿大:1850—1890;加拿大1890—1914:一个变化的社会;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加拿大。

通过加拿大通史的建构,课程标准将原住民、法裔加拿大人、英裔加拿大人和移民的过去整合在一起,形成共同的历史记忆,进而建构一个休戚与共的政治共同体。在加拿大通史中,安省课标自觉地运用认同理论,将身份认同作为历史课程的重要内容。例如,在八年级“创建加拿大:1850—1890”的学习中,课标要求识别这一时期加拿大的重要个人、群体,并解释他们对加拿大文化遗产或身份认同的贡献。这些历史人物有社会精英,也有普通民众;有男性,也有女性;有英裔加拿大人、法裔加拿大人,也有原住民和外来移民。如乔治·艾蒂安·卡地亚作为法裔加拿大人群体的代表,是联邦化运动的领袖人物;约翰·亚历山大·麦克唐纳是英裔加拿大人群体的代表,第一位加拿大总理,被誉为“加拿大国父”;路易斯·里埃尔是梅迪斯人的代表,梅迪斯人国家委员会主席;大熊是克里族的首领;中国铁路工人则是因为参与修建加拿大太平洋铁路而载入史册。这几个人物或群体,分别代表了加拿大社会的几个主要族群——英裔加拿大人、法裔加拿大人、印第安人、梅迪斯人、可见性少数族裔①。由此可见,在安省课标中,不同的族群、性别、阶层都拥有一个共同的、无差别的身份——加拿大人。通过这样的方式,安省课标力图将不同族裔拢聚在一起,形成牢固的国家认同。

(二)曼尼托巴省课标的认同对象

曼省课标以公民性作为其核心概念。公民性包括加拿大积极的、民主的公民性,面向未来的公民性,全球语境中的公民性,以及特定环境中的公民性。从时间来讲,加拿大的公民性包括当下和前瞻两个维度。前者是指基于过去而形成的公民性,即加拿大积极的、民主的公民性,核心在于“认同加拿大人的共同身份,理解加拿大身份的多面性、争议性及与其他身份的区别”[2]。后者包括面向未来的公民性和特定环境中的公民性,其要点有“为过去和现在的不平等现象给原住民和其他群体的造成的痛苦提供补偿”“向魁北克地区的复杂性妥协”“在国家统一的前提下平衡地域与文化的多样性”“实现经济增长、提高生活水平与尊重自然和后代需要的最终平衡”[3]。从空间来讲,加拿大的公民性包括加拿大和全球两个维度。加拿大的维度如前所言。全球维度即全球语境中的公民性,其核心是“加拿大公民要站在全球和国家立场上进行思考并采取行动”[4]。学习历史,其目的就在于了解作为加拿大公民的意义,形成对国家的忠诚感,为学生投身于加拿大社会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为此,曼省课标也建构了一部完整的加拿大通史。其结构如下:早期居民和新法兰西(1763年之前)——英属北美(1763—1867)——成为主权国家(1867—1931)——成就与挑战(1931—1982)——定义当今的加拿大(1982年至今)。

与安省建构的加拿大通史框架不同的是,曼省建构的加拿大通史框架特别重视加拿大历史上的转折点。1763年是新法兰西殖民地的结束和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开始。1867年,《英属北美法案》通过,加拿大作为一个国家正式形成。1931年,加拿大通过《威斯敏斯特条例》成为自治领,获得事实上的独立。1982年,《加拿大权利和自由宪章》通过,加拿大对外获得完全的自治,对内确认多元文化主义。由此可见,曼省课程标准选择的是加拿大国家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这样的通史结构,勾勒出了加拿大作为一个政治共同体的发展脉络。加拿大通过这样的历史学习,形成的是关于加拿大这个国家的集体记忆,由此产生对加拿大的认同。

三、塑造加拿大的国家形象

国家认同不仅涉及对“自己属于哪个国家”的认识,还关系到对“这个国家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家”的认识。后者即国家形象。历史教育是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家形象是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而体现出来的。

(一)安大略省课标对国家形象的塑造

安省课标所塑造的加拿大国家形象,可以简单概括为两点:加拿大是多元文化主义国家,是一个从不公正走向公正的国家。

安省课标表明,加拿大是一个由多种语言、文化、种族群体组成的多元文化国家。在这个国家中,每个群体的地位是平等的,他们都对加拿大的国家形成与历史文化作出了贡献。

安省课标对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形象的塑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课标力图表明,加拿大身份的独特性是由构成加拿大的所有群体共同塑造的。在初中,是识别这一时期加拿大一些重要的个人和群体,解释他们对加拿大文化遗产或身份认同的贡献。而这些人物或群体,从种族来讲包括第一民族、梅迪斯人、因纽特人、英裔、法裔、非裔、华裔、日裔等,从身份来讲包括猎人、毛皮商人、传教士、探险家、修女、工匠、农民、奴隶、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铁路工人、运动员、各种工人团体、各种宗教团体、各种移民团体、各种妇女组织、各种政治团体等。课标通过对这些人物和群体的叙述,力图彰显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的特色。在高中,是“身份认同、公民权利和文化遗产”,解释这一时期个人、组织和特殊的社会变化如何对加拿大的身份认同、公民权利和文化遗产作出贡献。同样,这些个人和组织涵盖加拿大历史上的各个种族与文化,学生要借此探究“对女性、原住民、混血人群、因纽特人和其他少数群体的主流态度影响了加拿大的身份认同和公民权利的发展”[5]。

其次,课标力图表明,多元文化对加拿大来讲是有益的。安省高中历史课标设置了一门名为“一个加拿大族群的发展史”的选修课程。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研究从一个特定国家或地区移民到加拿大的族群的历史”[6]。在该课程中,学生选择一个族群,研究该族群原籍国或地区的历史文化、移民到加拿大的影响因素、定居在加拿大的区域位置以及所面临的挑战和所作出的贡献、该族群在当代加拿大的状况。这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支持少数族群不但使特定机构获益,同时还对加拿大全社会有利?”[7]

安省课标还认为,加拿大是一个从社会不公正走向社会公正的国家。1867年加拿大联邦成立之后,“并非所有的加拿大人都享受相同的权利和特权”[8]。课标通过提问的方式,将加拿大历史上的不公正现象一一揭示出来:“你认为对阿卡迪亚的驱逐应该被视为文化种族灭绝吗?”[9]“说明加拿大这一时期剥夺某些群体公民权的影响(例如原住民、梅迪斯人、因纽特人、妇女、非洲裔加拿大人、华裔加拿大人、爱尔兰裔加拿大人、德裔加拿大人、乌克兰裔加拿大人、日裔加拿大人)。”[10]“这一时期加拿大政府是否尊重所有人的人权?”[11]“哪些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受种族歧视态度或歧视性政策的影响最深?”[12]“是否有证据表明你所学习的族群在加拿大受到或持续受到歧视?”[13]但是,对历史污点的揭露,并不是在解构加拿大的国家认同。相反,其意图是表明加拿大人敢于正视历史污点,体现了加拿大人对本国制度与文化的自信。课标认为,“加拿大的个人和群体的努力为我们今天所拥有的权利奠定了基础”[14]。课标不仅为加拿大的现状感到自豪,还具有一定的反思精神,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加拿大而殚精竭虑。课标提出:“政府对向中国人征收人头税道歉的重要性是什么?”[15]“加拿大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是否存在局限?”[16]“加拿大的历史叙述是否需要被重新审查?”[17]这些反思性问题的提出,是为了加拿大的未来更加公正。

(二)曼尼托巴省课标对国家形象的塑造

曼省课标所塑造的加拿大国家形象,可以简单概括为两点,即加拿大是英法双语框架下的多元文化主义的国家,是一个现在仍在不断发生变化的国家。

首先,加拿大是英法双语框架下的多元文化主义的国家。曼省历史课程标准强调课程的包容性与公正性,尤其重视通过多视角的历史叙事养成“平等”“正义”“民主”等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共同价值观。曼省的历史课程要在不同族裔、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的国民中建立广泛的国家认同,又要避免在历史叙述或公民身份的界定中忽视少数群体的经历与特征,造成部分群体被排除在主流之外进而产生分离倾向。因此,曼省在历史课程目标中突出多元化视角和共同价值观,将“平等”与“差异”作为构建国家认同的基础,在阐述社会科课程的目标时将身份认同和多元化视角以及平等、公正等价值观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回应组成加拿大人共同经验的各种声音与故事,一直以来曼尼托巴省的社会科课程都涵盖了原住民、讲法语者以及多种文化的视角。”[18]曼省课标认为,加拿大的多元文化首先来自三大支柱,即原住民、法裔和英裔居民。原住民的文化是加拿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拿大人的思想都植根于原住民的观念与行为方式之中”[19]。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曼省课标并没有给原住民贴标签,将其脸谱化,而是认为原住民自身也是多样的,拥有“独特丰富性”[20]。英裔和法裔是加拿大的两大建国民族,曼省课标将其相提并论,刻意避免厚此薄彼,强调“英法二元制是植根于加拿大历史并受宪法保护的加拿大社会要素”[21]。对于法裔的贡献,曼省课标予以高度认可:“加拿大的新法兰西、阿卡迪亚①、魁北克和法语社区在塑造加拿大历史和国家认同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22]至于英裔,也对加拿大的历史文化作出了贡献。“英国的文化传统与政治体系在加拿大历史与国家认同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作用。”[2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