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优良家风涵育家国情怀
作者: 蔡志良
摘 要
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家风家教是家国情怀的基础。优良家风主要包括尚品崇德、自律慎独的修身之风,孝悌为本、言传身教的齐家之风,以和为贵、诚实守信的处世之风,清正廉洁、精忠报国的理政之风等。新时代家国情怀主要体现为家国情怀的主体意识、立体式的感恩之心、现代型的公共精神、强烈的国家认同感、民胞物与的生态伦理精神、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等。基于此,新时代建设优良家风、涵育崇高家国情怀,应该重申优良家风和家国情怀,强化文化认同;重塑大家庭观和成员关系纽带,增进血缘认同;连接优良家风和家国情怀的情感纽带,增强情感认同;统合家庭、家族和国家的历史记忆,坚定历史认同。
关键词
优良家风建设;家国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简介
蔡志良,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研究中心主任
优良家风建设、家国情怀培育是近年来家庭教育、学校德育研究与实践的热门话题。我们常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中华儿女也将“知道怎么样爱国”作为做人最大的事情。[1]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作过诸多论述,如:“四个第一”,即“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第一个台阶”[2];“三个不可替代”,即“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3];“三个好”,即“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我们要认识到,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4],等等。这些重要论述,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加强优良家风建设,培育家国情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 家风的含义与主要内容
(一) 家风的含义
家风又称门风、家声、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生活流传下来的较为稳定的文化氛围、生活习惯和处世哲学的总和,它通常以文字形式记载在家规、家训中,或以耳提面命的方式代代相传,能够得到家族成员的普遍认同并自觉践行,对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力。家风是个中性词,根据性质可以分为优良家风和不良家风。优良家风表现为孝亲敬老、励志勤学、勤俭持家、爱家爱国等,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使子孙普遍受益,优秀人才代有所出。不良家风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固守愚忠愚孝、男尊女卑、封建迷信等传统糟粕,如“四维”不张、唯利是图、投机钻营等失德失序品行,声誉不佳,贻害子孙后代,影响子孙后代发展。
与家风有一个相近的概念——家教。家教可以简单理解为家庭教育,它体现了家长用言行教育子女,表达的也是家风的内容,是家风的主要传承方式。可见,家教是家风的具体实践,家风是家教的外化形式。
家风还有两个相互联系的概念——家训和家规。家训是家族长辈为规范其家族成员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而制定的训导,它的载体有家书、格言等。我国古代社会的名门望族一般都立有成文的家训,比较著名的如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北宋司马光的《家仪》、五代十国时期钱镠的《钱氏家训》、清初朱柏庐的《朱子家训》等。家训是有形的、可见的,而家风是一种无形的、潜移默化的感染力量。所以说,家训是家风的展现载体,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家规也叫家法,就是一个家族中的规矩,主要由家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老制定,用以约束后代子孙的行为,是所有族人必须恪守的处世规则。传统中国社会的家规在家族中甚至具有类似法律的强制力。比如被明太祖朱元璋亲赐“江南第一家”的浙江浦江的郑义门,十五世同居,历经三个王朝,纵贯三个多世纪,最盛时3,000多人同锅吃饭。这个家族能够延绵不绝、生生不息、和谐共处,它的家规——168条的《郑氏规范》起着重要作用。郑义门被载入《宋史》《元史》《明史》,明代的法律中引入了不少《郑氏规范》的内容。可见,家规是为家风提供基础性保障手段的,家规影响家风风格。
(二)优良家风的主要内容
凡优良家风都有共同性,内容广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修身之风——尚品崇德,自律慎独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个人是家庭的元素。良好家风以个人修身为基础,修身必须以自律自省、持敬慎独为方法。这里举个令人尊敬的田家炳先生的例子。田家炳先生是香港企业家、慈善家、田家炳基金会创办人,在中国范围内已累计捐助了90多所大学、200多所中小学,还有幼儿园、医院、桥梁与道路建设等众多民生项目。数十年间他捐出的善款数以十亿计,但他本人非常节俭,一双鞋穿了10年;他戴的电子表,因款式已旧得不便示人,只好装在口袋里;飞机上带下来的小半瓶矿泉水不肯扔,带上车继续喝。
2.齐家之风——孝悌为本,言传身教
传统社会倡导“孝乃德之本”“百善孝为先”。《诗经·小雅》中说:“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汉书》中明确提出:“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从一定的角度讲,孝道是良好道德品行的源头,家长对长辈的“孝”,对兄弟姐妹的“悌”,就是对子女的榜样示范。还是举田家炳先生的例子。田家炳先生有九名子女,一家十几口,是名副其实的大家庭。作为一家之主,田家炳先生对母亲总是照顾得无微不至,亲自端汤盛饭、嘘寒问暖,子女们看在眼里,亦自然对祖母尊敬有加。
3.处世之风——以和为贵,诚实守信
以和为贵是要求人和人之间的各种关系都能够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彼此融洽。诚实守信是指人应该具有忠诚、正直、真实的道德品质,言语真实不欺、言行一致,讲求信义、遵守诺言。一个家庭,内部相互团结、外部邻里和睦,是生活幸福、人际融洽的根本前提;为人正直、受人信任是个人发展、家兴业旺的重要条件。
4.理政之风——清正廉洁,精忠报国
家国,包含了家庭和国家。家和国是辩证统一体,家是国的基本细胞,国是由千万之家构成,所以家国一体、家国合一,治家和治国理政具有共同之处。理政体现在为官之道与治理之方两方面,这两者的核心就是清正廉洁。为官理政也必须精忠报国,所以在中华民族的民族血脉中融有高尚的家国情怀。前面讲到过的浦江郑义门,被称作“廉俭孝义第一家”。自宋至清,出自郑氏家族的七品以上官员多达173人,官位最高者居礼部尚书,却无一贪渎。究其根源,就是《郑氏规范》这套完备的制度和规范在起作用,通过不断的教化使清正廉洁、精忠报国成为族人代代相传的人格内涵。
二、家国情怀的含义与内容
(一)家国情怀的含义
家国情怀是个体基于主体意识对自己所生活的家庭、家族以及邦国共同体的认同和维护,不仅表现为在情感和理智上对这一共同体的热爱,而且还表现为自觉承担共同体所给予的责任。[5]
家国情怀作为全体中华儿女共有的价值信仰和人格特征,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延续下来并积淀成为中国人传统价值观念的重要内涵。
(二)家国情怀的主要内容
不同时代,家国情怀的内容有所差异,我们从了解传统家国情怀内容入手,再来把握新时代家国情怀的内涵。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
(1)“天下一家”是家国情怀的思想基础
家国同构成为处理个人、家和国关系的基本方式,是形成家国情怀的思想基础。黑格尔当年曾说过,中国的国家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中国人把自己看作是属于他们家庭的,而同时又是国家的儿女。[6]
(2) “忠孝一体”是家国情怀的核心内容
在儒家思想中,忠的基础在于孝,二者是相通的,孔子所言“孝慈,则忠”就是对“忠孝一体”的阐释。儒家将社会政治收缩为家庭人伦,再由家庭伦理发散到社会政治,即君为国父,父为家君,君父同伦,忠孝合一,孝道转化为治国之道,渗透到国家制度的方方面面,成为“家国同构”“忠孝一体”观念的本质内涵。[7]
(3)“修身济世”是践行家国情怀的主要方式
在“家国同构”思维模式影响下,个体将自身的活动与家庭的伦理道德、国家的荣辱兴衰相联系,将修己安人与经邦济世相连接,展开家国情怀的实践显示。如《孝经·开宗明义章》中所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2.新时代应有的家国情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进行现代转型基础上,铸就新时代家国情怀。新时代家国情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国情怀的主体意识
在个人主义盛行的现代社会,每个人要在充分认识自我和他人、社会、国家关系的基础上,积极参与现实生活,自觉承担家庭责任、社会责任,超越自我中心主义,消除个人至上的意识和行为。同时,要消除封建家国观念,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制度与个人、家庭的关系,准确把握个人、家庭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相关性,构建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以人的主体意识为基础的家国情怀。
(2)立体式的感恩之心
这里所说的立体式,指的是对人、对社会、对自然等多个维度,而不仅仅局限于对人。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每个家庭的安乐与繁衍,都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接受了多方面的恩惠,所以人始终应该怀有一颗感恩之心、一份感激之情。从人与人的关系维度看,要感父母的无私养育之恩、感师长的教诲提携之恩、感他人的关爱相助之恩。从人与社会的关系维度看,一要念集体的接纳之情,确立对于集体的归属意识;二要感国家护卫之恩,自觉承担公民的社会责任。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维度看,要对自然万物具有敬畏之心,顺天应时,感天地生物之恩。
(3)现代型的公共精神
每个个体在参与社会事务过程中,整合利己性和利他性,不断为自身生存发展创造条件,又不断实现自身价值,推动社会发展。在公共领域,家国情怀使个体在服从公共意愿、服务公共利益之中获得公众的认可并接受公众的监督。通过这种伦理规范对公共道德秩序的引导,家国情怀为社会公共空间意识的提升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土壤。[8]
(4)强烈的国家认同感
国家认同就是人们对其存在其中的国家的认可与服从,是人与国家之间有机互动的结果。[9]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体与国家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二者相辅相成、休戚与共。一方面,国家积极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个体在享受国家给予的生存与发展保障的同时也在为国家建设发展作出贡献。强烈的国家认同感是家国情怀的重要内容,它既是建构现代国家的基础与前提,也是维系和繁荣现代国家的精神力量保障。
(5)民胞物与的生态伦理精神
当今时代的家国情怀不仅仅限于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国家的关系范畴,还应该拓展到人与自然关系。我们将“天人合一”理想引入家国情怀,就使家国情怀具有了生态伦理的意义;我们将“民胞物与”的生态伦理精神接入家国情怀,那么家国情怀不仅强调人与人的和睦融洽,而且也包括了对人与自然关系和谐有序境界的追求。这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生命共同体理念——“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10]。
(6)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当我们将视野跨越国界,扩大到“天下”这一广阔空间,就会发现家国情怀可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思想源泉。从我国传统的“大道为公”“天下大同”的家国天下观出发,以更加宽广的胸襟放眼世界,中国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彰显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面对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向更为广阔的时空扩展,富有极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为重构世界文明秩序,超越狭隘民族观念,共创以世界为公的新型国际政治关系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