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课堂”:基于三重空间的高中育人模式建构
作者: 苏守康 朱旭颖
开展高中育人模式的变革是系统推进高中教育发展的重要取径。浙江省杭州市余杭第一中学借鉴传统的“君子教育”思想,结合现代学校空间理论,以知识空间、关系空间、物质空间为基础,致力于打造统筹协调、有机联动的学校育人空间。学校大力推进对标育人内容、育人方法和育人环境的三重空间的建设。此外,学校还特别注重保障机制的建设,全方位加强制度保障、队伍保障和组织保障,在“君子课堂”的实践探索中取得了诸多成果。
一、“君子课堂”育人模式的
确立与构建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深化高中“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改革,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该指导意见明确了改革目标,对普通高中教育改革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因此,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以什么样的环境培养人、用什么机制培养人都需要学校立足新时代,重思高中育人模式的创新型建构。这既是当下教育变革的迫切需求,也是新时代高中教育变革的重要使命与愿景。
普通高中学校在育人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传统的继承相对不足。育人模式改革过于偏向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缺乏对中国传统、地方特色和校本育人思想的挖掘与发扬。二是整体统筹不够。有些学校在育人模式改革中只注重几个关键维度,而缺乏对育人目标、内容、方式、环境等整体视角的规划。三是育人模式改革的要素联动不够,缺乏体系化、联动性的策略,影响了改革的有效实施。此外,理论方面的研究也呈现出零散化的特征,系统性有待加强。对学校空间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物质空间层面,对非物质空间建设的深入思考相对不足,导致学生的“空间体验”层面被忽视。
基于以上问题,学校以传统的“君子教育”思想为精神土壤,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育人价值,同时结合现代学校空间理论,致力于打造统筹协调、有机联动的学校育人空间。学校以此空间为基础,结合实际,建构了具有科学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普通高中育人新样态。
育人空间是指在学校教育语境下,各种教育力量向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广延性与广涵性,是教育影响所能达到的范围与深度,主要包括知识、关系、物质三重空间。学校将传统的“君子教育”与现代精神相结合,融合物质空间与非物质空间,立足学生真实的“空间体验”,探索构建现代化的高中育人新模式——“君子课堂”。“君子课堂”以培养“明德性、广格致、尚自强、会融通、崇创新”的“现代君子”为目标,以学生学习空间的塑造为核心,将学校的物质空间与非物质空间有机融合,构建了集育人内容、育人方式、育人环境于一体的学校育人“大课堂”,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二、“君子课堂”育人模式的思路与模型
在“君子课堂”育人模式的构建中,学校依托文献研究、行动研究和调查研究等方法,秉持三重空间建构的原则,形成了具体操作模型,以推动高中育人模式的改革和发展,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核心素养的“君子”。
(一)研究思路
“君子课堂”育人模式的建构按照文献研究—行动研究—调查研究—模式构建的思路展开。学校在搜集、整理并认真研读与“君子教育”、学校空间和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等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类文献的基础上,阐释了“君子课堂”的内涵与价值,揭示了“君子课堂”与学校空间、育人模式之间的内在联系,着重开展了“君子课堂”的理论基础与有效策略研究,为“君子课堂”的实施路径提供了理论支持与经验借鉴,也为后续构建基于三重空间的“君子课堂”高中育人模式奠定了基础。
学校通过发放《学生空间体验问卷》《师生满意度调查问卷》《家长满意度问卷》以及访谈等形式,分阶段深入了解了学校领导、学生、教师、家长对学校育人改革的认知情况,同时也了解了“君子课堂”的实施情况,为总结学校育人改革的有效经验、全面反映学校育人改革的成效、增进师生和家长对学校育人改革的认知与认同、思考“君子课堂”三重空间育人模式变革的改进方向提供了支持。
在文献研究、行动研究与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学校梳理了理论研究中的核心理念,整理了实践探索中的有效举措,提出了“君子课堂”三重育人空间建设的基本原则,明确了知识空间、关系空间、物质空间三重空间建构的主要举措与根本任务,形成了基于三重空间建构的“君子课堂”高中育人模式。学校还积极加以推广,努力扩大“君子课堂”三重空间育人模式的辐射力与影响力。
(二)操作模型
首先,学校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相关理论,深入剖析“君子课堂”育人模式改革的实践逻辑,提出了以知识空间、关系空间、物质空间三重空间的建构作为“君子课堂”育人模式建构的主要路径。其次,学校分别从以上三重空间的维度出发,探索具体的实施策略及保障体系,推动高中特色育人模式的形成,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形成了基于三重空间的高中育人模式建构的操作模型(见图1)。
图1 “君子课堂”操作模型
三、“君子课堂”育人模式的落实与保障
在推进“君子课堂”育人模式的实践路径中,学校充分依托知识空间、关系空间、物质空间的建构,构建了强有力的育人基础。此外,学校通过制度、师资、组织等多方面保障体系的建设,全面协同推进“君子课堂”的建构,为高中育人模式的创新与升级提供了坚实支撑。
(一)协同推进“君子课堂”的三重空间建构
“君子课堂”育人模式的要义之一就是推进空间建构。学校基于传统的“君子教育”理念,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同时借鉴空间理论,从“空间”的视角,阐明“君子课堂”的重要实践逻辑,包括分别指向育人内容、育人方式和育人环境三大育人要素的知识空间、关系空间、物质空间三重空间的建构,深刻揭示了“君子课堂”“学校空间”“育人模式”之间的内在联系(见图2)。
图2 基于三重空间的高中育人模式构建路径
1.构建“君子课堂”的知识空间
知识空间指向“君子课程”的构建和教学方式的转型,是“君子课堂”建设的基础。学校立足育人目标,整合传统的“君子教育”知识体系和当前高中的课程内容,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了重构,建构了由明德课程、格致课程、自强课程、融通课程、创客课程五类课程组成的“君子课程”。同时,学校将传统的教学理念与现代学习理论有机结合,采用君子研学、协同探学、鹰架助学三大学习策略,并辅以“君子课程”的实施,从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两个层面加强知识空间的建设,全面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搭建“君子课堂”的关系空间
作为“君子课堂”建设的关键环节,关系空间围绕学生发展的关系总和,通过重构学生与教师、同学、自我三重关系,打造师生联动的交流空间、学生共建的交往空间、自我规约的独立空间,使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更具亲密感、互动性和影响力,学生与学生的关系更具协作性、生长性和创新性,学生与自我的关系更具自主性、反思性和评价性,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生活体验和成长体验,助力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有效实现。
3.创建“君子课堂”的物质空间
物质空间指向“君子环境”的打造,为“君子课堂”的建设提供了有效助力。学校独特的校园环境及其蕴含的文化品格有力地促进了“君子课堂”的实施与发展。例如,学校通过“梅兰竹菊”等生态“君子”打造了生态空间;通过“朗读亭”“学习吧”等散落式的学习场所打造了乐学空间;通过历史上的“君子”人物及其故事打造了面板空间;同时,还以利于交往和探究为旨归打造了班级空间。以上物质空间的打造旨在涵养学生卓越的思想品德、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行为规范和独特的精神气质。
(二)整合推进“君子课堂”的保障体系建设
“君子课堂”的建设与实施离不开保障体系的支持。学校的保障体系主要由制度保障、师资保障和组织保障三个层面构成。
1.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制度保障
学校管理层统一思想,围绕“君子课堂”做好顶层设计,明确了“君子课堂”建设的整体思路与具体规划,制定了相关的保障制度。例如,学校制定了教学管理制度,鼓励教师参与“君子课堂”建设的课程开发;建立了教师工作坊和课程开发共同体,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在每个课程领域,学校都着力打造一门突显学校育人特色的精品课程。再如,学校还加强了学生指导制度的建设,试行导师制度,由每位教师负责指导几名学生,并设置了相关的指导课程,全面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2.加强教师培训,强化师资保障
学校多途径开展教师专业培训,旨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增进教师对“君子课堂”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君子课堂”育人模式改革的能力。一是加强同伴互导。学校组织教研团队编制了《君子课程:余杭一中课程方案》《君子课堂教学方式改革指南》《君子课堂教学改革优秀课例集》,并由优秀教师作经验分享,努力打造高质量的“君子课堂”教学师资队伍。二是加强专家培训。学校提供专项经费,鼓励教师与高校专家、学科名师等建立紧密联系。学校通过精选专家、分层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和专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加强全面合作,强化组织保障
一是家校合作。学校通过问卷调查和师生访谈,分阶段深入了解家长对学校育人改革的体验情况,集思广益,为“君子课堂”育人模式变革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是校校合作。学校积极促进教师团队与高校专家间的紧密联系,实现了高校理论研究与中小学实践的有效沟通与合作,努力打造高校教学改革的实践基地。
三是校社合作。学校积极加强与社会的联动,通过挖掘地方课程资源,全面整合多元社会力量与资源,为构建“君子课堂”提供了全方位、全过程的支持。
两年来,学校勇于实践、积极推进“君子课堂”育人模式的改革,在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均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学校致力于培养现代君子,其“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校训深入人心。此外,学校成功举办了“少年诗词大会”“校长论坛”“双新教学”等十余场省级重要活动,先后成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基地和优质生源基地,获得浙江省“三育人”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未来,学校将继续拓宽育人改革的研究视野,推动学校育人观念、课程、教学、师资、管理的整体改革,促进学校育人与教学品质的提升。
【苏守康,浙江省杭州市余杭第一中学校长,高级教师;朱旭颖,浙江省杭州市余杭第一中学副校长,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乔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