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嵌入式评价:价值向度、实施路径与创新表达

作者: 阮瑜

在劳动评价中引入“嵌入式”评价,可以更好地将评价融入学生学习和劳动的全过程,对学生的表现作出客观、多维、即时的判断和调整。

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广泛的融合性、充分的社会性,其评价并不是一种静态的、发生于结果之后的甄别判断行为,而是伴随着劳动过程的始终。在劳动评价中引入“嵌入式”评价,可以更好地将评价融入学生学习和劳动的全过程,对学生的表现作出客观、多维、即时的判断和调整。

一、嵌入式评价的价值向度

嵌入式评价起源于美国北科罗拉多州大学,是指教师在不受外界干扰的情况下,为自己教授的课程设定学习目标,同时设定学习目标评价标准,并根据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评定的一种评价方法。在劳动评价中,教师可将这种方法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校内延伸到家庭和社会。

(一)追求评价的全面育人功能

嵌入式评价是根据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的综合评价。在嵌入式评价中,评价是与学生学习同时发生的,它不是学习的终结,而是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的载体。嵌入式评价让师生的活动空间得以扩大、师生关系得以重塑、劳动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得以凸显。

(二)追求学生的内在成长价值

教育应当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个体的生命成长”,珍视“人”在评价中的内生性成长,使人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习惯、获得真理、形成全面发展的素养结构。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评一体化,教师需要将劳动评价的关注点从外部价值转向内在价值,将其嵌入到学生劳动的全过程。

(三)追求多元主体评价的综合效能

相较单一主体评价,多元主体评价更为开放,信息更加多元,能为评价对象的客观描述和自主发展提供更大的支持。首先,多元主体评价打破了评价主宰垄断的现状,使得评价更具多样性和综合性;其次,不同主体、不同视角、不同评估工具下获得的丰富的评价信息,可以让教师更加全面、客观地审思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全过程,从而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最后,多元主体评价注重人的内在兴趣、意志态度、智力发掘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强调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和主体作用的发挥,有助于学生形成更为客观的自我价值判断。

二、嵌入式评价的实施路径

嵌入式评价实施的要点在于将评价设计置于教学活动设计之前,通过设计并运用量规,采用观察、分析、诊断、重组等方式进行循证,使评价成为诊断和驱动教学的精准标尺。

(一)确立目标,研制细则

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劳动课程的核心素养可被凝练为“立德”“笃行”“修能”三个维度的目标。“立德”对应劳动精神、劳动情感,指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笃行”对应劳动意志、劳动习惯,指向过程与方法;“修能”对应劳动知识、劳动能力,指向知识与能力。

学校依据以上三个维度的目标,确定了“二级三学段四场景”结构的评价序列及细则。“二级”指在三个维度下分解出的14个一级指标和38个二级指标;“三学段”指的是根据小学低段、中段、高级三个学段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四场景”指的是依据课堂教学、校内劳动、家庭劳动、社会劳动这四个重要场景采取不同维度的评价细则。通过层层解读并建立标准,学校形成了一个可对比、可量化、可操作的完善系统,便于具体评估和结果描述。

(二)根据需求,制定量规

量规有助于使学习目标具体化或可视化,可以有效降低评价的主观随意性。量规需要根据教学目标需求、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环境特点进行合理设置,通常从与学习目标相关的多个维度设定评价准则和划分等级,确保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有机融合。

校内劳动量规的设置需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明确目标。教师要把握评价内容,分析评价主体、客体和方法;二是分析目标。教师要划分评价的内容维度,列出影响绩效的重要因素,并为之设置不同的权重;三是详细描述评价标准。教师要用描述性语言体现各个等级的层次性;四是草拟、试用、制定量规。教师要在学生充分讨论、试用的基础上,搜集更广泛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修订,最终形成正式使用的量规。

(三)嵌入评价,搜集实证

在活动前,学校应尽可能地将量规的标准公开化,向教师、学生和社区开放共享,这有助于对学生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提醒学生注意量规的要求,鼓励他们按照量规的标准有意识地进行计划、实施和调整。通过交流、协作、分析、应用、创造等活动,让学生相互促进、相互竞争,不仅促进了个体的成长,还达到了有意义学习的目的。

(四)举证反思,内化成长

量规的使用对评价者和评价对象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可以形成一种网络型组织的沟通结构,促进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更加科学、绿色、可持续的“生态”;另一方面,它揭示了学习者的学习现状与学习期望之间的差距。通过反思,教师可以聚焦问题,设立教科研小课题进行深入探究;家长可以改进教育方式,为孩子的劳动实践提供更优越的环境和更舒适的体验;学生则可以形成问题意识,获得学习的动力。

三、嵌入式评价的创新表达

在使用嵌入式评价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还应根据实际,不断创新劳动教育嵌入式评价的手段,营造积极向上、争先创优的劳动氛围,以激励学生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实现最佳的劳动效果。

(一)创新评价手段

一是通过契约合同实现校内劳动自觉。学校将班级事务性劳动、校园值日区等劳动任务以自愿认领或平均分配的方式分配至每个班级,同时与各班签订劳动契约合同,建立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相互监督、相互评价的机制。学校可以借此对学生劳动意识的自觉性、劳动技能的熟练性、劳动情感的一致性、劳动意志的坚毅性、劳动精神的传递性等进行考察。

二是通过劳动清单实现家庭劳动自愿。家庭劳动评价以家长助评、学生自评为主,以学校制定的“小学生21天劳动好习惯养成清单”为主要评价内容。在学校云平台上,大数据会定期自动生成每个学生的劳动完成情况,方便家长确认学生的劳动质量是否达标,对暂未达标的学生,系统会随时跟踪,学校每月初也会对这些学生发出“劳动倡议”。

三是通过增值卡实现社会劳动自主。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意愿领取学校自制的社会性劳动增值卡,在家长或同伴的协作下完成社会性劳动,并让社会机构对自身的劳动表现作出评价。学生社会性劳动结束后,家长或学生可将增值卡上传至学校云平台。

(二)创新评价文化

一是通过“小小职业师认证”突出个体特长。实践发现,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们拥有一项人人羡慕的劳动绝活。为此,学校通过评定和颁发“小小职业师”证书,进一步发挥评价的赋能作用,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学校组建了以专家、家长代表、教师代表为核心的评委组,从多个方面对学生的劳动才艺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完成认证、颁证,并将结果计入学生的劳动综合评价中。

二是通过“小院士”评选提升团队效能。“小院士”评选依托于学生自主开展的研究性课题,该课题由教师指导学生按照“提出问题、验证假设、确定主题、组建团队、制订计划、合作探究、成果发布、专家评议”这一系列流程来展开。在成果发布和专家评议阶段,小组成员不仅要介绍有关劳动的研究性成果,还要接受专家问询并进行现场答辩。专家们依据项目组的整体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对优秀学生分别授予“一级小院士”“二级小院士”“三级小院士”称号。

总之,嵌入式评价具有自身特殊的价值和作用,有利于学校和教师在中小学劳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更加科学、精准的评价,以促进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劳动意识的强化和劳动技能的提升。在实际应用中,教师应不断创新实施路径,探索更多、更好的评价手段和方法,以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

【阮瑜,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坪洲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高级教师】

实习编辑︱夏 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