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小学德育课程整合的金华行动
作者: 斯克良 章颖
学校德育要不断创新途径和方法,努力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为学生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根基。本期“样本”所展示的几则案例,都是各区域或学校基于自身实际,依据教育方针政策,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在德育工作上的积极尝试和创新实践。事实证明,这些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益探索。
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需要通过整合系统有序的德育课程来实现。然而,目前德育内容繁多、混乱、零散,德育成效不理想,因此,德育课程整合迫在眉睫。为此,金华市教育部门经过五年的研究和实践,形成了区域推进小学德育课程“一心双环”整合的实施路径,即以国家课程“道德与法治”为中心,以四大主体整合实践体系和三大外围推进机制为内外双环,推动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一、德育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
2019年,金华市成为浙江省“德育课程整合实施”项目区域推进的唯一设区市。研究组深入二十余所小学进行调研,通过师生访谈、推门听课、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问题式诊断,发现小学德育课程实施存在以下四大问题。
(一)单线作战,整合意识不强
各校的德育内容存在重复和交叉的现象,学校和教师在德育课程整合方面的意识相对较弱。例如,各校德育科目繁多,德育教材、德育专题活动、少先队活动中存在许多内容相同或相似的情况。而负责各线工作的班主任、德育教师、大队辅导员等,通常是单线作战、多头备课、重复教学,导致教师和学校任务繁重。
(二)单程施教,弱化国家课程
部分学校组织德育骨干教师开发了一套完全不同于“道德与法治”的德育校本课程,并在全校不同年段广泛使用,以追求特色化整合。这种做法将国家德育课程和校本德育课程割裂开来,甚至撇开国家德育课程,单纯追求学校特色和影响力,显然本末倒置。
(三)学科本位,学科协同乏力
学校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学科间的统筹。例如,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研活动时,学校很少对其他学科的德育资源进行整合。语文、音乐、美术、数学等学科都具有独特的育人优势,只有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各学科的综合育人功能,才能将品德知识有效地转化为品德行为。
(四)各自为政,校际发展失衡
金华市有500余所公办中小学,分布在城区和农村,各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适合城区学校的育人途径未必适用于农村学校。即便是城区学校,由于校长理念的不同,育人途径也会存在着差异。即使同为城区内的优质学校,尽管育人目标相同,但也存在着各自为政的现象。
二、倡导德育课程整合新主张
在长期的课程实践与反思中,金华市教育部门不断积累、生长,逐步形成了德育课程整合的主张。
(一)核心意识
市教育部门明确以《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中心,出台了《金华市小学以国家德育课程为中心的规范化整合实施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梳理了现有德育读本、德育主题教育、学校德育活动等德育资源,规范了小学德育课程整合内容,并明确指出德育课程整合包括课程内和课程间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整合。
(二)整体育人
全市各学校以育人为根本价值取向,统整德育课程内部和外部各要素,构建了全员参与、全方位实施、全过程育人的机制,实现了育人系统的整体优化。这打破了德育课程、德育教师、大队辅导员“单线作战”的局面,真正让课程、教师、家长、社会实践、辅导员都承担起立德树人的职责,形成了全员育人“大合唱”的局面。同时,也改变了学科本位的德育方式,以国家课程为中心,推动教研组协同跨学科集体备课。各学校采用主题教学的方式,将德育与各学科有机融合,充分挖掘各学科的德育元素,完成了从“学科本位”到“全科育人”的转变。此外,市教育部门还整合了课程育人、活动育人和校本育人各条单程线,规划了贯穿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全线育人路线。
(三)优质发展
市教育部门以德育课程整合的实验基地建设为引领,通过德育整合精品课程的评选,扩大品牌学校的影响力,发挥其辐射引领作用;通过打造品牌学校,形成了德育活动整合品牌校、德育资源整合品牌校、家校合作教育品牌校三大系列品牌;通过优质资源共享,筹建了德育课程整合资源共享平台,构建了常态化的“以点带面”创新体系,成功实现了区域推进德育课程整合的目标。
三、创建四大主体整合实践体系
德育课程整合通过统整德育课程内部和外部各要素,形成了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为核心,涵盖整合目标、内容、实施路径及实施建议的实践体系,以实现育人系统的整体优化。
(一)以课程标准为尺度,确立整合目标
1.以国家德育课程标准为纲
国家德育课程标准涵盖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以及《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等内容。这些课程标准不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具备清晰的各学段的育人目标,体现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还有助于弥补“人·自然·社会”“小公民”“锦绣金华”“禁毒教育读本”等德育课程的局限。因此,学校应将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各级主题教育等整合到国家德育课程上来,确保以国家德育课程标准为纲不动摇。
2.各德育目标相互融合
在进行德育目标整合时,学校要注重其他各类德育目标与国家德育课程目标的有机融合。具体而言,学校可以采用合并相同目标、归并相似目标、补充相关目标的方法,使德育目标成为一个具有内在统一性的和谐整体。
(二)以教学目标为基点,明晰整合内容
1.立足目标,梳理关联内容
全市各学校将《道德与法治》教材分册按课与现有的地方和校本德育教材、德育主题教育和学校德育活动一一比对,将目标、内容相同或相近的部分进行有机整合,初步梳理出以小学《道德与法治》为中心的内容整合框架。
2.分类整合,明确实施要点
根据课程目标,全市各学校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主要分成以下三类:一是将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与“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一致的部分有机整合到“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合并实施;二是将有交叉的部分穿插补充到“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三是将并列的部分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拓展延伸。同时,各校还将以上三种整合类型细化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每一课,并明确了每一课整合的实施要点。
(三)以课内和课外为线索,探索整合实施路径
1.学科内课程整合:守正出新
一是“单课+”。全市各学校以《道德与法治》单课为主干,兼容并借助相关内容进行教学。这种做法既减少了学校课程门类,又减轻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更有意义的学习和研究活动。
二是“单元+”。各校按照学习单元对《道德与法治》教材进行编排,每个单元有三至四个课时的学习内容。根据单元目标,各校以学生现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个体成长和社会需要为基础,整合相关因素,采取灵活而开放的教学方式,使课程富有吸引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三是“整册+”。全市各学校从整册教学内容中寻找新的支撑点,集中各种教育因素的合力,统筹设计并创造性地落实,以提升德育效果,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2.超学科活动整合:因校制宜
学校整体德育观的实现要基于学校文化和学生个性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因校制宜。德育活动应当围绕特定的主题逐步开展,确保每一次活动都更有意义。
一是主题遴选,整合德育活动。全市各学校结合教学理念,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各校主题活动、班会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整合,以更好地落实校本课程。
二是长短结合,整合教学时空。全市各学校以保证国家德育课程的课时为前提,将原有的40分钟固定课时调整为长短不一的多种课时,如大课100分钟、中课60分钟、小课40分钟、微课10~15分钟等。有的学校则采用“课时前置或后置”“两课连排”“长短课结合”的方式,根据不同的主题,自由调配时间和空间,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是家校协同,整合教育力量。全市各学校高度重视家校合作,每个班级都设立了家长委员会,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家长委员会会议,倾听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校管理。此外,学校还通过短信、微信、QQ等多种方式,及时向家长汇报课程进展情况,使他们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形成教育合力。
(四)以有效教学为导向,改善评价方式
全市各学校转变了以纸笔测试为主的单一评价方式,转而采用了表现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此外,各校还通过观察、访谈、成长活动记录册、儿童作品分析等多种途径,着重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展开评价,追求评价主体和渠道的多元化。
四、形成三大外围推进机制
通过“行政推动+专业引领”“典型培育+全面推广”和“标准导引+校本丰富” 三大外围推进机制的有机结合,全市小学德育课程整合迈入了规范、创新和全面推广的新阶段。
(一)“行政推动+专业引领”的落地机制
市教育局和教研中心下发相关文件,召集各小学校长开展主题交流,以统一部署专题工作。市教研中心组建了以市县区道德与法治教研员为主的德育课程整合研究骨干团队,以“研究、引领、服务、成长”为宗旨,定期开展主题研讨活动,指导学校规划整合方案,跟进德育课程整合进程,为全市的课程整合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典型培育+全面推广”的运作机制
1.典型培育:明晰学校德育课程整合亮点
研究组有针对性地对学校整合的内涵进行了全面解读,遵循“因校制宜”的理念,用专业的力量引导学校开展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中心的校本化整合,发现亮点、梳理问题、直击内核。
2.全面推广:辐射学校德育课程整合成果
研究组特别关注那些已经形成整合特色的学校,并协助这些学校总结整合成果,在区域范围内进行推广。
(三)“标准导引+校本丰富”的行动机制
1.标准导引:规范区域德育课程整合实施
市教研中心制定了区域德育课程整合实施的标准,从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整合内容、实施要求和实施保障六个方面规范了区域德育课程整合实施。
2.校本丰富:创新德育课程整合校本化实施
各学校结合各自的特点和特色,内化标准,丰富、创新德育课程整合实施,真正让以国家课程为中心的德育课程整合实施落地生根、发芽生长。
五、德育课程整合的成效
经过五年的研究、实施与推进,金华市教育部门和各学校围绕德育课程整合,开展了“一心双环”的德育整合实践,形成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区域德育品牌,激发了学校整体育人的活力,优化了全市向善向美的德育生态。
近两年,金华市教育局评选出了205项五星级、四星级和三星级德育品牌,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举措,全面推动区域德育课程整合,引领各学校探索整合育人新模式。如,金东实验小学基于德育课程整合的“爱的教育”,实现了学校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东阳市外国语小学将心理健康、人自然社会、少先队活动等德育资源进行整合,其研究成果《小学“生活浸润式”全息德育》作为德育品牌在全国推广。
未来,金华市将持续创新并总结成功经验,巩固并推动德育课程整合,为培养有品德、有知识、有能力的新一代,构建更加健康向上的德育生态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