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领导”融入中学德育课程的历史经验研究
作者: 钟志凌 赵继龙摘 要 “党的领导”融入中学德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党领导什么、为什么坚持党的领导及如何坚持党的领导等内容,有机融入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之中,并在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形成了加强思想引领、善用历史与现实素材、采用多样教学方式,让党的重要会议精神及最新理论成果进课堂进教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宝贵经验,为新发展阶段推进中学德育课程改革创新提供了丰厚的积淀。
关键词 党的领导;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高中思想政治课;历史经验
作者简介 钟志凌,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教授;赵继龙,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持续推进,需要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和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和教育行政部门都非常重视将“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融入中学德育课程中,通过讲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使命、奋斗目标、各阶段的历史任务及秉持的科学理论等,让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什么样的领导、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和如何坚持党的领导,从而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初期就开始认识和认同党的领导,初步培养起坚持党的领导和走好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回顾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中学德育课程史,即会发现将“党的领导”融入中学德育课程,我们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为新发展阶段推进中学德育课程改革创新提供了丰厚的积淀。
一、加强思想引领,多维阐释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
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精神在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青少年拥护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学德育课不变的主题。为此,在中学德育课程的多个板块中融入了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内容,多维讲述三者有机统一的道理。
其一,阐释清楚爱党与爱国主义的内在统一性,引导学生理解所爱之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于1983年发布的《关于加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意见》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国共产党人是最杰出、最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我们党的爱国事业的伟大成就,超过了我国历史上任何阶级和政治集团在这方面所曾达到的高度”[1]。基于这样的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推进中学德育与“爱党爱国”教育相互促进、同频共振就成为必然,“要使我国各族人民从儿童时代起,就把‘祖国母亲’铭刻在自己的头脑中,把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三者融为一体”[2]。中学德育课非常注重加强思想引领,给青少年讲清楚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不同的时代赋予了爱国主义具体内容。当代中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之中,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顺应大势,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才是务实和鲜活的。以此为基础,中学德育课以多维多样的方式融入了共产党员中的爱国英雄人物、先进党员集体的模范事迹,使其精神、品质、风格成为中学生学习的榜样,激发中学生群体的爱党爱国热情。
其二,阐释清楚党的领导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方向。1994年中共中央印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要特别注意运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与成功经验进行教育,使人民群众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3]。换言之,通过集中展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努力奋斗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来正向感染青少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要求,只有阐清“中国奇迹”的创造者是谁、领导者是谁,其过程如何艰辛等问题,才能使青少年深刻体会“党的领导”所蕴含的伟大力量,更加信任党和亲近党。
其三,在爱党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结合中提升学生的道路自信。教育部于2004年制定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将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热爱祖国分别列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第一、二条。《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亦将“对政党、制度、国家、民族、文化等方面的认同”置于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首位,这些规定旨在引导青少年树立爱党与爱国相统一的政治认同,明晰强党与强国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引导他们在价值观的形成期就把爱党情、强国志和坚持走好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厚植于自己的头脑之中,这就从根本上升华了中学德育课程的政治意义。
二、善用历史与现实素材,真情讲述中国共产党“能”之缘由及表现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努力奋斗,创造了伟大历史成就,书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4],中学德育课程注重通过古今对比,让青少年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去感受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与伟大历史功绩,从历史的视角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思想单纯、求知欲强,但其人生观与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因此通过列举“四史”中的真人真事,引导其思考,帮助其建立正确的政治立场、道德判断和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2004版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材就以“相关链接”“课堂案例”“图文结合”等方式重现了党的历史,向中学生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带领中国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喜迎港澳回归、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重大历史事件,以图片、故事等形式讲述“井冈红旗”“长征会师”“延安大生产运动”等内容,意在启迪青少年赓续党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党史观。2004版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材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通过增设“专家点评”“名词点击”“相关链接”等辅助栏目向学生介绍了更多关于“党的领导”的历史史实。史论结合,情景交融,实现了由知识驱动向情感驱动的转向,使中学生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典型事例中看清楚了党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在感悟党的伟大力量中初步培养起正确的党史观。
“德育对象能否接受社会的要求(德育内容),首要的是它是否具有现实性。”[5]因此,将“党的领导”融入中学德育课程还需要扩展横向的“现实性素材”,这同样是在理论教育基础之上塑造中学生价值观、提升德育效果的宝贵经验。对于青少年来说,德育价值的获得感离不开现实环境载体,它承担着情绪激活、认知获得、情绪体验的应然要求。鉴于此,积极挖掘现实素材,阐清“党的领导”在现实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就成为推进中学生德育课的题中之义。2019版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材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如动车组“复兴号”、港珠澳大桥、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等以图片的形式适时融入其中。这些现实题材的介入,使得中学生在理论知识与情感体验之间建立了有机联系,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了中国共产党现在为什么能够成功,也促进他们思考“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培养其肩负未来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三、契合时代发展,让党的重要会议精神及最新理论成果进课堂进教材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上,经历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三次飞跃,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别在不同时期回答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遇到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中学德育课程具有时代性,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根据变化了的形势,与时俱进将党的重要会议最新精神及最新理论成果融进课堂教学和教材建设之中,让中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新理论、新思想和新信息,提升了课程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早在1980年,教育部下发的《改进和加强中学政治课的意见》就明确规定中学政治课是对中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知识教育的课程。党的十四大召开之后,邓小平理论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内容进入了中学课堂和中学教材。如1996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就明确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在《经济生活》中加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知识,在《哲学常识》《政治常识》中,确立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观的教育。教育部2004年制定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规定: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等,成为这一时期中学德育课的重要内容。在课程设置的目标中,知识目标的第一条即为“知道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情感态度价值目标的第一条则是“热爱中国共产党,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充分体现了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党的领导”充分融入中学德育课程中,并愈加得到重视。
党的十七大召开之后,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开始进入中学德育课堂和教材,经过修订的2004年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材,封面第二页上都印上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在2004年版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材中,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生活”模块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之中;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融入“政治生活”模块之中,特别注重灌输以人为本的理念。由此可知,中学德育课程改革,紧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步伐,其学理性与价值性在时代发展中得到了充分彰显。
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决定》确立把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2019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全套共10本进行了及时修订。在维持原版教材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有机融入各本教材之中。其中,在《政治生活》中写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等重要政治论断,使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当代中国为什么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未来中国应如何坚持党的领导。
让党的最新会议精神和最新理论成果进中学德育课程教材,让青少年能够真正学懂和弄通,还有一个从思想理论体系到教材话语体系,再到教学话语体系的转变过程。为此要从内容架构和话语表达方面做好教学设计,使其呈现方式更能贴近青少年的身心特征和思维方式,以使青少年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和领会精神实质。总体来说,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材的经济模块中,主要在政策、制度中穿插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略等;政治模块全程引导学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哲学与文化模块引入群众史观、党史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教育内容。在话语表达方面,“对于党中央的重要论断,按照原话完整、准确地表达,不作改变或增减;对于这些思想内容的阐述,则力求便于中学生阅读、学习,让他们爱读、好懂、易记”[6]。
四、贴近青少年实际,采用多样教学方式促进“党的领导”进头脑
青少年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但人生经验、政治经验和历史知识都不足,中学德育课教师应因势利导,贴近青少年学习生活实际,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引导青少年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入脑入心,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对中国共产党的诋毁,培养起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定信念。
中共中央于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指明要改变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尽量实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可知德育课程教学不能僵守“满堂灌输”“照本宣科”式的机械方法,而应充分发挥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主体作用,着力寻求由“教育割裂”向“课堂共享”的科学路径,要多用丰富而生动的事实来引证观点,要组织自由活跃的课堂讨论、丰富实际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来提高认识,寻求问题的答案。改革开放以来,中学德育课程教学正是秉持这些理念,多举措提升“党的领导”融入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