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本“节”语,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作者: 徐斌华
节日之于个人、家庭、社会和民族,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尽管形式不同、主旨有异,但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和象征,也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资源。班级是教育活动的发生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只有深入到班级中才能真正落实。结合传统节日,通过整合创新、分层递进,精心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节庆教育课程——班本“节”语,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之一。
一、班本“节”语的设计导向
班本“节”语通过开展有目的、有计划、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力图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立德树人的结合点,将相关的知识内容、文化精神渗透其中,由此引导学生对传统节日产生亲近感与归属感,从而增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在班本“节”语课程设计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原则。
将现代教育理念融入节日课程,合理安排教育内容。比如,端午节开展节日教育活动,要根据包粽子、赛龙舟、戴香包、插艾叶等传统习俗,充分挖掘端午节的文化内涵,结合学校育人目标,将爱国、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节日活动主题相融合,设计出独具特色的教育内容,作为节日活动的有效载体。
关注学生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教育形式灵活多样。学校或教师要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分别确定节庆教育主题和目标,选择灵活多样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既有全班性的团体活动,又有分组的自主教育活动;既有班内的分层活动,又有走入社会、融入社区的综合活动;既有认知领域的知识传授活动,又有合作参与的自主体验活动……教育形式多样化、师生参与度高,才能让班本“节”语课程既开展得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取得实效。
完善班本“节”语课程的过程管理,凸显教育效果。传统节庆教育课程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熟悉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认同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在班本“节”语课程设计中,要做到目标清晰、内容明确、方法多样。在具体实施中,要坚持学生参与原则,发挥学生主体性,注重亲身体验和价值认同,努力让学生在班本“节”语的参与活动中,知识得到拓展,情感得到升华,价值观得到确立。
二、班本“节”语的开展原则
班本“节”语要做到扎实有效,明确其开展的原则很重要。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四点。
明确教育对象特点,让班本“节”语贴近学生心灵。从本质上讲,班本“节”语是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旨的传统节日教育活动。要善于从学生视角出发,深入浅出,让班本“节”语贴近学生的心灵,不能让学生“被过节”。以中秋节为例,中秋节的重要节日意义是家庭团聚,如何把这种团聚的文化意义作适合于当今学生的阐发,是学校和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教师可动员和指导学生制作中秋主题贺卡送给家人,以表达感恩和祝福,这样便可使班本“节”语课程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通过参与、感悟,体会属于他们自己的“中秋团聚”。
注重活动整体设计,让班本“节”语拥有立体感。班本“节”语要结合班级理念、育人目标,以活动课程的形式进行整体规划和贯通设计。在设计上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在推进中要点面结合、层层递进、螺旋上升,避免重复性、随意性,提高针对性和系统性。整体设计下的班本“节”语,从根本上说关注的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立体、有深度的文化浸润,使其沿着“认识感知——情感体验——文化认同”的路径,获得丰富的文化理解和实践能力。比如,端午节以“探究粽香之源、品味粽香之美、回味粽香之韵”为推进主线,从认知、行为、情感等多种维度,让学生走进端午传统习俗,感知和体验端午独特的文化内涵。
整合特色文化资源,让班本“节”语富有亲和力。立足于地域文化资源的教育无疑更具有亲和力和生命力。温州是瓯越文化的发源地,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为学校开展传统节日教育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撑。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实实在在接触、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能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乡土人情的理解和传承。比如,以五马历史文化街区为基地,通过老城区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发展变化,以“学习演绎——体验感悟——实践探寻”为基本路径,让学生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认识,在实践中体验、感悟,激发对家乡的热爱和责任感。
创新活动实施手段,让班本“节”语烙上时代印迹。传统节庆教育课程的设计开发不是简单地复古、怀旧,而应在把握节日核心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使之对青少年具有时代意义和现代价值。在班本“节”语的设计中,要积极运用信息技术,为课程增添现代化的亮色,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比如,可让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完成元宵知识答题,利用校园网平台进行数据处理,选出“校园元宵知识达人”,最后将每位学生的答题信息自动录入个人电子成长档案。
三、班本“节”语的实施途径
在班本“节”语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立足班级学情,开展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主题活动,以激发学生参与兴趣,丰富学生的经历和情感,让教育目标扎实落地。
搜集资料,了解传统节日。民间风俗包括日常生活习惯、节日风俗、婚丧产育风俗、信仰祭祀礼仪、社会商贸习俗等。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南北方之间、地区和地区之间的各种节日习俗大相径庭,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民俗活动也在不断发展。因此,学生想要了解传统节日真正的起源和其中蕴含的民族文化,需要借助网络学习,全面搜集各种资料。
诵读经典,感知民族文化。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博大精深,流传下来许多脍炙人口的以节日为主题的诗词文章,这些名篇佳作不仅蕴含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还呈现出雅俗共赏的人文关怀,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追求。比如,王安石的《元日》展示了守岁、放鞭炮、贴春联、饮屠苏酒的春节习俗;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出了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苏轼的《水调歌头》曲调中吟诵的就是思故乡、念亲人、感慨“此事古难全”的人生遗憾。在引导学生搜集和诵读这类诗词文章的过程中,不仅要引导他们了解其中所蕴含的节日习俗,也要引导他们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进而帮助学生理解传统节日的深刻内涵。
学唱节日歌曲,接受民族文化熏陶。用歌唱形式表达民俗文化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反映。民俗音乐音节和谐、朗朗上口,易于模仿,为学生所喜欢。清明节的活动可以从家喻户晓的《清明》歌谣唱起,再配合“唱响红色记忆”主题传唱,用歌曲传承革命精神,使学生铭记红色历史;中秋节时吟一曲苏轼的《水调歌头》,引导学生感受思乡、思亲和团圆;元宵节可组织学生学唱《闹元宵》《卖汤圆》西《正月十五那一天》等,在欢乐明快的曲调中使学生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和中华大家庭的和谐团结。
走访名胜古迹,感悟文化精髓。在传统节日中,学校或教师可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亲子活动,让学生在走访名胜古迹中了解和体味悠久独特的地域节日文化。温州的每一个区县都有独特的民俗文化,节日里组织学生走访名胜古迹既有利于学习、实践,又可以游览。学生在走访和实践活动中不仅能体验乐趣,更重要的是在民俗风情的体验中能了解中华民族的古与今,感悟中华文化的精髓。
参与节日活动,传承民族文化。学校应积极开展节日民俗实践活动,让学生不仅用眼看、用耳听,而且还有机会动手做,达到情动、心动、入脑、入心的地步。学校可号召学生积极参与家庭、学校、社区组织的传统节日民俗活动,动手制作各种节日的传统食物,全身心感受节日的欢乐气氛。在此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到浓浓的节日文化,接受乡土文化的熏陶,传承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生活态度。
总之,班本“节”语能让学生在祖国历史中徜徉,在民族节日中洗礼,在传统文化中沉醉,在实践活动中成长,为学生架起一座了解传统节日、感悟民族文化、继承民族精神的桥梁。
【徐斌华,温州市第八中学副校长,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赵 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