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文化视野
作者: 吴凯摘 要 新时代红色文化的内涵展开于立德树人全过程,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提供认识论框架,其内涵包括:红色基因彰显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革命精神指向红色文化的价值底座,革命情感反映红色文化的道德意志。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立足课程要求、话语要求、价值要求,在真、善、美的基础上同红色文化走向互融共生。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文化实践,可以从讲好红色故事以培养爱国之情、宣传红色人物以激发强国之志、用好红色载体以推动报国之行三个层面展开。
关键词 爱国主义;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文化
作者简介 吴凯,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红色文化以其精神之维,既作用于个人的思想道德教育过程,又涉及对家庭、社会、国家的政治伦理关怀和价值认同。红色文化与爱国主义有着天然的联系,两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从育人的维度来看,红色文化以肯定和弘扬爱国主义教育为遵循,将其作为普遍的思想资源运用到实践过程,由此产生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文化视野。
一、新时代红色文化的内涵
什么是红色文化?这个与人、事、物密切相关的概念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话题。红色文化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涉及的红色基因、革命精神、革命情感同它所处的时代有着密切联系,它们的表现形式亦受时代的深刻影响。新时代红色文化的内涵存在一条明确主线,既要展开于立德树人的全过程,还要“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提供认识论框架。
(一)红色基因彰显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
红色基因彰显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体现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培本固原的重要纽带。基因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概念,但从精神、价值层面将其与红色文化关联时,更侧重于红色文化勃发出的对人的理想、信念、信仰产生强烈价值统摄的根本规定,关涉如何从价值层面理解“红色文化是什么”“红色文化为什么”的问题。
红色基因不仅要回答它是如何支撑和实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取得的伟大成就,而且要以此为突破口,寻求红色基因背后的纽带力量,即它是如何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将红色文化转化为人们内在的精神力量,使人们对红色基因的认知趋向于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把握。宽泛而言,红色基因将人们对国家的热爱和奉献,通过引导和灌输的方式融入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与人们的思想观念、日常生活、实践方式相互关联,并逐渐表现为培本固原的精神纽带,展现于红色基因价值创造的全过程。培本固原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指向红色基因的意义世界,基于言说事实、情感、人物来打动人、说服人、教育人,使人们心悦诚服地认同红色文化,在追问“红色文化是什么”“红色文化为什么”的基础上,以更加高扬的姿态自觉接受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精神洗礼。
(二)革命精神指向红色文化的价值底蕴
革命精神指向红色文化的价值底座,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构成爱国主义教育涵育功能的重要范畴,是激发人们进行伟大斗争的重要力量。“革命精神更加明晰地透视革命文化的现代衍化,以及它在现代国家构建中的道德感召力,引申出其在政治哲学中的意义体系和精神指向。”[2]革命精神的力量展现,聚焦于人们把对国家的热爱转化为干事创业、精忠报国的活动及其结果。革命精神因“斗争”使红色文化深刻烙上了爱国的底色,表现为人们在革命精神的感召下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从价值之维来看,革命精神将人们对国家的热爱外化为现实世界的实践方式,人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维考察爱国主义教育的精神内涵,从对国家概念、国家认同、文化认同的理解中获得对现实个体的教育意义,赋予红色文化以育人功能。从红色文化的育人结果来看,革命精神包含着人们对于红色文化的强烈认同,人们在革命精神的感召之下,以高度自觉的态度将自己所认识的思想观念转化为生活实践所需要的理想信念,使革命精神贯穿人们生活实践的全过程,并作为一项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对人们产生正向的引领作用。尤为重要的是,红色历史、红色人物、红色故事承载的革命精神,本身就因斗争的卓绝和伟大而获得现实的教育意义,它既是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有机补充,也是红色文化在新时代充分发挥其涵育功能的重要体现。
(三)革命情感反映红色文化的道德意志
革命情感反映红色文化的道德意志,是勃发爱国主义教育磅礴力量的重要动力。情感有多种表现形式,它对人们道德意志的作用方式也不尽相同。革命情感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感,它体现了红色文化的崇高性、正义性、价值性,并表现为人们行为实践与道德意志的内在契合。革命情感背后的道德意志,作为一种整体形象嵌入人们的思想观念深处,在革命情感的感召下,人们对伟大中国的实践逐渐表现出一种理性的趋向,并在行为实践中赋予革命情感以坚强的自觉形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尤其是像董存瑞、赵一曼、雷锋、王进喜、焦裕禄、程开甲等英雄模范人物,革命情感在他们的行为实践中直接赋予其所从事行动的道德意志,使其按照革命情感的指引去做崇高、正义、有价值的事情。
红色文化的道德意志,源于人们对红色文化产生的强烈情感,既包括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过程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的情感认同,也包括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情感认同。由革命情感衍生出的认同行为,一方面生动展示了爱国主义情感化育的有效结果,说明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化育功能;另一方面说明革命精神并非单纯地作用于人们的精神世界,还可以对人所从事的实际活动提供强有力的道德意志支撑,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从而使人们的行为具有更加坚定且明确的意向性。
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文化要求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立足课程、话语、价值,对“红色政权从哪里来”进行多重向度的思考,使其与红色文化表现为一个统一的过程,即以红色文化的要求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进路,在真、善、美相统一的基础上使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同红色文化呈现相互融通的一面。
(一)课程要求
课程是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依托,因此要彰显红色文化特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用好思政课这个主阵地,“致力于以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和终极关怀激发学生形成关注人民大众与社会发展的情怀”[3],合力推进大中小幼一体化思政课建设,筑牢红色文化育人的根基。
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开发红色文化相关课程,使其成为思政课的重要资源。以红色文化的价值性为目标,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引领下,洞察和审视不同学段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变化,以个性化、专题化、沉浸式的课程内容进行知识传授和价值观传递。从受教育者的视角再现红色文化相关课程的教育情境,尤其是要结合课程实施环节发生的关联性事件,如不同学段受教育者对红色文化相关课程的接受程度和多种建议,将其纳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范畴,这些都是课程开发环节需要注意的事项。
另一方面,红色文化相关课程要针对不同学段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进行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效果评定。既要评定红色文化相关课程在各个学段的认同度,还要在适应总体教学计划的基础上把案例研究作为重要内容,在案例研讨中对实践问题进行回应。也就是说,红色文化相关课程不能局限于理论分析,还要把课程设计、课程资源、受教育者的需求等因素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结构性关联,以分析、描述、讨论、评价的方式记录不同学段受教育者的学习活动,其目的在于发现红色文化相关课程在实践过程的实际效果,捕捉和分析不同学段受教育者的情绪、情感、行为变化,逐步提升课程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二)话语要求
话语以其内容和形式描述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从言说对象、言说范围、言说效果方面予以多维度呈现,深层体现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话语更加关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在红色文化中的实现过程,关涉“应该做什么”和“如何做得更好”两个层面。
一方面,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提炼和总结关于红色文化的话语内容和形式,以历史自觉的态度赓续红色基因,在“四史”学习中进一步认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与红色文化的辩证关系。就此而言,话语内容除了要考量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境遇之外,还要使与红色文化相关的话语内容直接转化为促成人们对国家热爱和忠诚的内在动力,进而由关注抽象意义上的话语内容向具体的爱国实践的话语内容转变。另一方面,话语要兼具规定性和开放性。规定性是指任何情况下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都是严肃的、权威的,都不能被别有用心的组织和个人进行篡改,这是爱国主义教育同红色文化在政治属性方面达成内在契合的重要前提;开放性是指话语要包含和指向现实个人的情绪、情感、利益和需求,任何对国家热爱和忠诚的话语都可以纳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范畴,任何有益于爱国实践的话语都可以同红色文化进行时代融合。
(三)价值要求
价值是指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与红色文化的相互作用展开于受教育者的育人过程中,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文化之间的作用程度、作用过程、作用结果都能合乎育人的实践规律,都要符合或者接近以文化人的要求。
一方面,价值要求以育人的现实关系为指向,这意味着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文化要求并不局限于宣传和教育层面,而是在社会历史领域把价值关系同人们的日常生活充分结合起来,使之贯穿到各种具体的社会关系和生产实践过程中。如人们在观看影片《长津湖之水门桥》时,通常考虑的是影片的历史背景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但从价值关系的角度来讲,应当考量影片人物舍身投入该场战役的深层动因,并考虑如何将此种动因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进行有机融合。价值关系的呈现应当表现为育人的现实过程,与其“沉浸”在历史记忆深处,不如活用历史记忆,赋予爱国主义教育以“新时代”的因子,将其同人们的需求、权益、利益、情感、交往、社会关系联系起来,在多维的层面立体呈现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文化之维。
另一方面,价值要求须满足“物质与精神、生产与享用的统一”[4],这意味着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文化要求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实现红色文化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机补充,还要兼顾精神层面的价值彰显和满足,以精神价值为手段,赋予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以生产价值。除此之外,享用既具有物质与精神相统一的意蕴,也进一步强调走向崇高境界的审美要求。展开而言,可以将红色文化涉及的精神追求、价值追求提升至主体人的真、善、美的崇高表达,彰显主体人的真知、境界和信仰,这些在不同层次都能概括和反映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特征。
三、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文化实践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不是狭隘意义上的理论探讨和课堂讲授,它应以人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实践为指向,需要立足红色故事、红色人物、红色载体,全面激发和培养受教育者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
(一)讲好红色故事以培养爱国之情
红色故事能够从不同的方面给人以精神的指引和价值的关怀,从而使人获得红色文化的精神品格。一方面,讲好红色故事以培养爱国之情,呈现红色故事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互动关系,阐释清楚红色故事背后深藏的爱国之情。从情感层面而言,不仅要讲好红色故事涉及的人的本质力量和价值追求,展现经其感染之下的爱国之情,使红色故事在人们的日常情感表达中具体表现为对国家的热爱,并上升至自觉的程度。从红色故事的立意来讲,爱国之情要以德性涵养的方式将人置身于具体的历史情境,通过技术手段使人沉浸在红色故事的渲染和熏陶过程,切实培养人的爱国之情。另一方面,讲好红色故事以培养爱国之情,彰显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意义,使受教育者在红色故事中更好地确证自身的存在。讲好红色故事不仅要让受教育者感受红色故事之中爱国之情的真切性,凸显爱国在红色故事中的鲜明主题,而且使人们因听闻红色故事进一步彰显爱国之情,即红色故事中的爱国之情有什么样的存在形态,人们在此种情感作用下应当如何更好地进行爱国实践。总之,红色故事因人而产生爱国情感,爱国情感又因人而内在于红色故事,两者在融合的过程中具体展开了红色文化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