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育2022年第5期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第5期

半月刊 教育教学

简介

《中国德育》(MoralEducationChina,MEC)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融思想性、学术性、新闻性、故事性于一体。近年来,《中国德育》秉持“大德育、主题化、低重心、高品质”的办刊方针,紧扣德育研究和工作的关键点和热难点,以报告事实、交流思想和分享做法为重点,迅速成为了德育思想和经验共享的主流平台。常设栏目有时事政策、特别策划、思想前沿、区域报道、第一现场、明德讲堂、感动人物、教育评论和专家答疑等。目前,《中国德育》正全面提升刊物质量,积极推进数字化进程,全力打造品牌论坛,力争在未来三年内形成“纸质媒体+网络平台+品牌论坛+创新基地+图书策划”的全媒体格局。

目录

卷首语 | 爱国主义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其中提到: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

观察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旁议

时至今日,国家多个有关重要文件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提出了明确目标、具体要求及实施办法。总体来看,时贤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关注颇多、论述颇丰,大多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深化了我们对新时代

观察 | 中国雷锋学校的发展逻辑与价值彰显

用英雄的名字命名城市、街道、学校、机构,几乎是国内外通行的做法。铭记英雄的业绩,传承英雄的情怀,将激励和引导当下社会中的人强化自己的文化身份认同,在走向未来时不会迷失方向。不过,在一个国度里,由最初的

探索 | 中国传统德育哲学的认识与思考

摘 要&nbsp 中国传统德育哲学是我国古代关于道德教育的哲学思想体系。它源于先哲以形而上的方式审视道德修养与伦理教化,并将其本质和规律上升到宇宙观与本体论的高度加以分析和阐释的历史文化传统。从学科视

探索 | 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的青少年道德培育机制探究

摘 要&nbsp 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将道德教育的视野扩展至大脑层面,其研究成果揭示了道德形成的神经学基础,探明了道德认知的神经加工机制,阐明了道德判断的认知—情感双加工理论模型,探究了进行道德决策时的

讲堂 | 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改革的背景、责任与问题

李晓东,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各位老师好,非常高兴能有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一起就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改革的一些基本问题作一个探讨。自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

样本 | 构建思政生态圈 培育红色领跑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只有打好组合拳,才能讲好思政课。课程思政指的是依托思政课程之外的其他学科课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教育

样本 | 基于大数据的学校德育评价探索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强调要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科学定位德育目标,合理设计德育内容、途径、方法,

样本 | 依托红色微电影创新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在于培植青少年理想信念。红色资源是坚定青少年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红色电影是以红色文化为主要内容、以革命话语为主要语言、以英雄人物为主要对象创作的红色资源。北京科技大学附属小学

样本 | 扎实推进劳动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

第一线 |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

“国学+”校本课程体系取国学广博的内涵、底蕴,以“+”思维,响应时代的需要,涵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秉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教育方针,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

第一线 | 新时代家长委员会的特征及其建设策略

新时代家长委员会不是为了给学校工作“锦上添花”,不是“可有可无”。家长委员会和学校之间需要构建一个“亲且清”的合作关系,不能成为“假委会”。新时代家长委员会是推进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

第一线 | 高中学校法治教育的三个着力点

高中学校开展法治教育可从学科教学、校园活动、实践活动三点发力,让思政课课堂教学活动成为增长学生法治知识的主要渠道,让校园普法宣传活动成为涵养学生法治情感的重要载体,让学生法治实践活动成为促进学生法治参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