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改革的背景、责任与问题
作者: 李晓东
李晓东,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各位老师好,非常高兴能有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一起就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改革的一些基本问题作一个探讨。自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以来,思政课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需要承担的任务和面临的困难都也有了一些新变化。在此背景下,我们在研究思政课改革的时候,需要在这个维度上有更多的关注和思考,这就是今天我给大家主讲这个专题报告的初衷所在。
一、理解时代背景
讲时代背景,我们可能要从正在经历的事情开始讲。在此方面,我们可以借用《人民日报》中的两篇文章,增强我们对当前时代背景的理解与认识。
第一篇文章是发表于2021年4月17日的《于变局中开新局》。这篇文章中有三句话值得我们仔细琢磨。第一句话是“沧海横流显砥柱”,在历史发展的进程当中,在面临重大疫情考验的时候,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感受到上下齐心、众志成城的巨大力量,这为我们理解当下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第二句话是“奋进之路非坦途”。这里强调的是什么?就是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对当下中国的发展,我们确实需要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和把握。这对于我国思政课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三句话是“乱云飞渡仍从容”。面对当今时代,我们怎么把握它的重大变化,怎么应对它,对此,我们需要有一个正确的立场和态度。这个立场和态度所折射出的东西,对我们来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才强调思政课建设要关注时局,强调在时局的基础之上对我们有实际影响的方面。我们要想理解我们的教育,必须理解我们的教育所处的时代。思政课在这个方面承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应该说是不可推卸的。
第二篇文章是发表于2021年7月15日的《而今迈步从头越》。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庆典的启示。大家知道,在建党百年的历程当中,我们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有什么样的发展,这个发展对我们未来有什么样的意义,这些都是值得深入研究和琢磨的问题。这篇文章中有一句话对我们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即“历史最好的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为什么叫新局,为什么强调这种发展中面向未来的维度,这些问题只有在历史与未来的彼此关照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影响和意义。这篇文章还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的一句话,强调“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这对我们理解教育具有重要启发。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再去看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就会有一些更加明确的认识。比如,我们对建党百年来四个历史阶段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分别用一组词去表达各个阶段的重要使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是“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新时代则是“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可以说,每一组词所代表的都是这个阶段的发展特色,这就要求我们继往开来,有所作为。教育首当其冲,就是要有一些自己应该做的、能做的事情。对于教育的任务,这份决议再次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城乡一体化,全面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可以说,这里列举的每一条,都跟我们思政课建设、思政课教师要承担的工作有密切的关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呈现思政课教学的意义和价值的时候,也就有了一个重要的抓手,这门课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另一方面,这份决议也特别强调“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怎么抓好?决议提出了“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人,培养造就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的蓝图和设计。这对于我们理解所谓的“时代新局”有非常明确的指引,这就是我们所要承担的重要使命。
二、明确历史责任
早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未来30年,我们培养的人要能够完成‘两个一百年’的伟业。这就是教育的历史责任。”未来30年,我们这代人应该是退休或者即将退休了;但是今天的学生,30年后应该身处我们国家的各行各业中,是各个行业的精英和翘楚。他们在未来的样子,取决于我们今天的教育,取决于我们今天思政课教给他们的内容。我们怎样把这个要求落地,对学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这决定的不是当下的事情,而是未来的事情,是对思政课产生深远影响的蓝图和设计所指向的东西。从近期党和国家的一些顶层设计当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非常明确的说法。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思政课的目标是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要让学生“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要让学生“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要让学生“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要让学生“具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我们今天主要关注中小学阶段,对于政治素养、思想基础、道德启蒙如何落实到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中,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索的现实问题。
2020年12月,中宣部、教育部发布了《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对前述《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的落实进行了更为明确的部署,也为我们提供了如何完成历史责任的有效思考。这个方案明确提出,小学课程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结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帮助小学生从情感上认同我们所要落实的教育内容。小学思政课如何发挥有效引领,让思政课真的能用学生们喜闻乐见、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去落地情感认同,是他们形成正确价值观念的“最初奠基”,对整个思政课的建设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初中课程要“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明确“是什么”,树立“四个自信”。高中课程要“以学生的认知为基础”,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坚定“四个自信”。就思政课的实施来说,引导学生从“树立”自信到“坚定”自信,这是思政课义不容辞的责任所在。
三、聚焦关键问题
怎么把上述要求和顶层设计落在实处,我觉得应该聚焦以下几个关键问题,通过这几个关键问题的研究去推进未来一段时间思政课的课程改革。
就义务教育阶段来看,以下几个问题是未来一段时间关注的重点。
一是即将发布的新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理解和解读。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修订已接近尾声,这次修订所关注的课程核心素养问题以及“三合一”课程标准的合并问题都值得关注。原来的课程标准有三本,现在三者统一成“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这样的整合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内容,需要我们打破理解和思维方式,进行更加充分的研究和设计。
二是即将更新的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学习。大家都知道,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教材的更新也指日可待。现在有个说法,2023年秋季学期将开始使用基于新课标编写的新教材。如果做倒计时的话,我们就必须思考现在该干什么。我们离新教材到来的时间点很近了,相应的研究能不能跟得上,新教材使用以后教师能不能适应,这些都是义务教育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三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教法更新和评价变化问题。教法更新讲的是课堂教学问题,评价变化讲的是怎么相应更新评价方式的问题。当前在这方面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双减”。“双减”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影响最为显著。对于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学科来讲,“双减”要求我们实现的是减量提质增效。要有所作为,教学的改变、评价的改变一定是首当其冲的。这会涉及一些基本和基础的方面,对于整个课程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是教学新探索和课程结合的问题。大家都知道,最近几年“热词”比较多,议题教学、活动研究、课程素养培育、项目式学习、深度学习、大单元教学、主题教学等等,有很多新理念。这些理念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该怎么落实,使之对思政课的教学改进发挥实际的作用和影响,是需要仔细琢磨和研究的。
就高中阶段来看,以下问题需要我们特别重视。
一是课程标准的深度理解问题。现在对于普通高中课标的基础性认识,应该说大多数教师都已经比较熟悉了,对于课标有什么内容都很清晰,下一步需要解决的就是深度理解问题。要聚焦课标中的一些关键问题,明确思政课的核心走向。思政课教师能不能研究清楚,能不能把这种研究变成一种对教学有意义的东西,显得非常重要。我们迫切需要在这个维度上形成更加明确的认识。
二是必修教材的教法探索问题。到2022年,全国基本上都开始使用新教材,以素养培育为根本的课标也终于落到实处,开始变成了全国普遍使用的“一标一本”。必修教材怎么教,这对不少老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比如,怎样不把思政课讲成历史课,怎么样把素养培育的东西教出来,怎样把思政课的政治味、育人味讲出来,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研究和探索。
三是读本与教材的融合方式。从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小学的三年级和五年级、初中的八年级、高中的高一年级在上学期都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本》的教学任务。读本中的很多内容跟思政课教材内容有重合、融合,这种融合背后的东西是什么,怎么实现我们课程教材的一种整体推进,使读本和教材共同对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发挥整体作用,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四是评价体系的实践变化的问题。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对研究高考有很好的帮助,但是现在面临的实际的情况是,教材有必修、选择性必修,当旧高考逐渐变成新高考,怎么考、考多少、考到什么程度,各种教材占什么比例,等等,都需要我们去研究这种考试形式变化带来的改变。
五是重大主题教育的落地问题。当前,教育部等部门已先后发布了若干个关于重大主题教育的文件,在这些主题教育的文件里边对各个学科都有任务要求,而思政学科的任务首当其冲。对高中阶段的老师来讲,可能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重大主题教育不仅要跟课程结合,还要跟各种评价相结合。这更值得我们仔细研究。
就思政课一体化来看,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我们重点关注。
一是一体化的实现形式。自从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之后,思政课一体化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但从目前的研究和实践来看,还有不少老师没找着门道,对于如何实现一体化思考不足。是不是就同一个主题,小学、初中、高中同上一节课,就算一体化了,还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
二是一体化的关注问题。我们是要讲一体化的内容,还是要讲它的形式;是要讲它对课程的影响,还是讲其背后的那些共性的东西;是要体现各学段的独特性,还是要体现教师所在学段与其他学段或者学科的融合性,等等,都是研究思政课一体化所要考虑的问题。
三是学段关联和成果呈现的问题。不同学段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呈现一体化的差异化成果,是这个方面的突出表现。
四是一体化的评价方式问题。在进行思政课一体化的设计时,评价问题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评价应该如何开展、就哪些方面落实、如何体现基础性要求与整体性要求的一致性等等,都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责任编辑︱赵 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