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红色微电影创新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
作者: 张娜 倪文悦 刘建玲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在于培植青少年理想信念。红色资源是坚定青少年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红色电影是以红色文化为主要内容、以革命话语为主要语言、以英雄人物为主要对象创作的红色资源。北京科技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科大附小)以红色微电影的形式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它作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既是理想信念的生动体现,也是学校艺术教育以及德育实践活动的一部分,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渗透在学生的校园生活中。
一、红色微电影实践教学的积极意义
科大附小通过红色微电影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在实践中充分考虑了小学德育的特点;既有主旋律的故事,渲染爱国爱党的气氛,又有情感充分表达的情节,唤醒小学生的情感共鸣,提升其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境界,从而实现理想信念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
(一)理论依据
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提出的视界融合理论,为红色微电影在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中的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无论是基于文本的还是实践活动的沟通,最终是实现互相理解,而他将理解定义为是一种“视界融合”。在理解的过程中,信息发出方和接收方的视界能不断融合,双方之间进行的对话和交流,使历史、作品、传统等意义在视界融合中不断丰富出新的意义。红色微电影的视觉感染力较强,适合在小学教育体系当中进行教学。
(二)实践优势
红色微电影内容的选择和理想信念教育设计相关,如果电影内容设计不够合理,将直接影响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从小学生的成长规律来看,大多数小学生的注意力都很难长时间集中,同时对党的历史的认知范畴也不够广,所以在选择电影素材的过程中要秉承短小、精悍的原则,并融入趣味性的因素。因此,科大附小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利用信息化的手段选取精彩的电影内容,制作成3~5分钟的微电影,在短时间内激发学生对电影的兴趣。微电影有较强的可视性和感染力,容易唤醒学生的情感共鸣,正是因为电影的艺术效果,才让学生感受到了正义的光辉和民族的气质,进而激发其爱国情操,使学生在内心深处建立起情感依托,坚定为祖国、为人民而奋斗的信念。
二、红色微电影“英雄人物教学方法”实施路径
(一)红色微电影的选择
科大附小根据近现代史历史事件线索选取电影,共筛选了24部电影,从中选取既能凸显英雄人物又能讲述历史梗概的精彩片段,通过信息技术人员的电脑技术处理形成微电影。选取的电影多以革命历史题材为主,善于塑造重要的领导人物和历史英雄,阐释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历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品质。(见表1)
这24部电影具备较强的艺术价值与观赏价值,并且均是爱国主义题材,是主旋律的电影。影片能够激发学生对电影的兴趣,让学生在观影过程中获得良好体验,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理解共产党先辈们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的艰难历程。学生在观影的同时,与电影中的历史人物进行情感体验的互动,潜移默化中理解了中国历史,理解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史,坚定了理想信念。
(二)课程授课的方法
在确定了24部红色微电影的内容之后,科大附小着手对课程授课的方法进行探讨。学校党支部动员党员教师、中队辅导员教师利用少先队课、班会课等课堂时间进行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依托红色微电影的剧情内容和艺术特点,同时结合具体的内容延伸其他学科的知识。在课程实践过程中,老师们普遍采用“英雄人物教学方法”,选择和使用24部电影中的一个片段,在充分准备、设计周密的备课之后进行。首先,老师要研究选取的红色微电影的电影人物特点,研究电影人物和故事所处的历史形势,使得教学设计既要符合理想信念教育的教学主旨,又要将主旨同电影中凸显小英雄和历史梗概的精彩片段结合起来。其次,通过播放和展示小英雄事迹的微电影,激发学生对同辈群体的感同身受,学生在故事中了解新中国的历史,将原来晦涩难懂的历史,转变成学生感兴趣和易于交流沟通的人物“史话”。例如,电影《小兵张嘎》展示了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省保定市13岁的少年张嘎在老钟叔、罗金保、钱队长、奶奶的引导下,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的过程。电影中所呈现的小英雄的抗日以及爱国事迹,作为一种感性的形象传播给学生,学生在观影的同时会感受同辈群体在不同年代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从而体验到今日和平生活的不易,进而建立和坚固了学生爱国爱党的理想信念,也激发了他们像小英雄们一样在和平年代用不同于战争年代的方式继续爱国爱党。电影这种形式挖掘了学生情感引导和价值感召的感性体验,叠加渗透于校内课堂教育之中,学生感性的体验和与历史人物的情感沟通也通过电影这个载体实现了升华。
(三)家校联动进行红色微电影配音实践活动
新时代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共同发力、协同合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党百年之际,科大附小借助红色微电影配音活动对学生进行党史教育,邀请学生家人一起参与到配音活动中,根据电影片段中的角色分配进行配音,学生可饰演少年小英雄等角色,家人可饰演影片其他角色。该活动实现了家校共育,将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纳入家教家风建设。在红色微电影配音活动中,学校动员家长抓住和孩子互动的亲子时光,积极配合学校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并且和老师们一起进行浸润式的培育和引导,使爱国爱党成为学生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
学校创设亲子共同参与红色微电影配音活动情境,选取了内容丰富、形式生动的红色电影片段,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对老电影进行技术改造,学生和家长饰演电影里的英雄、共产党员等正面角色。配音活动捕捉到学生爱国爱党的情感信息,增加了学生的体验感受,提高了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可接受性。例如,学校截取了《闪闪的红星》电影里5个经典片段提供给学生和家长进行配音。其中,在电影中有一颗帽子上佩戴的红星从头贯彻到尾,讲述了一群农村孩子在红星的照耀下,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革命军人,勇敢地和反动派作斗争的故事。科大附小一年级的一名新入队的少先队员和他的父亲配其中的一个经典片段:主力红军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时,冬子的父亲和冬子之间进行了一场对话。影片中,冬子的爸爸临行前给了他一枚意义非凡的“红星”,他从父辈的手中接过闪闪的红星时眼睛里充满了光芒。这对一年级刚刚入队的队员来说,在家长的陪伴下,通过共同参与这部电影中经典片段的配音学习,能够深刻地了解在这颗红星的照耀下,像他一样的少年儿童,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始终有一个不怕牺牲、坚定革命必胜的信念,度过了战斗的童年,形成了舍己为人的崇高风格和钢铁般的革命意志,体现了革命意志的传承,体现了革命军队的成长,小队员也因此坚定了信念、收获了成长。
在依托红色微电影创新理想信念教育活动过程中,科大附小一直强调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提倡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学生教育的首要目标。这一活动使得学生加深了对中国革命的历史、对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的理解,学生从小学习立志、从小心有榜样。
【张娜,北京科技大学基础教育管理中心主任,北京科技大学附属小学党支部书记;倪文悦,北京科技大学附属小学大队辅导员;刘建玲,北京科技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责任编辑︱李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