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教育: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作者: 李济沅摘 要 典型是“有形的正能量、鲜活的价值观”,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主体和重要旨归。典型教育通过人格化叙事、隐喻化象征以及形象化示范等方式对爱国主义教育产生映射作用,从而实现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亲和、增进爱国主义教育的心理认同以及激发爱国主义教育的行为表达等效应。在运用典型教育赋能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从典型形象建构、教育情境创设以及仪式议程设置等维度着手。
关键词 典型;爱国主义教育;赋能;载体
作者简介 李济沅,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发现典型、塑造典型、运用典型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典型教育也一直是施之广泛、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强调,要“广泛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活动,引导人们把敬仰和感动转化为干事创业、精忠报国的实际行动”[1]。运用典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先赋性优势,有必要在深入辨析典型教育对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映射的基础上,探究典型教育赋能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进路,从而将典型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之间的耦合势能转化为引导青少年厚植家国情怀、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实践效能。
一、运用典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先赋性优势
典型是“有形的正能量、鲜活的价值观”,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主体和重要旨归,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主体、目的等维度呈现出显著的先赋性优势,为典型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度耦合奠定了理论基石和逻辑前提。
(一)具象化身: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
爱国主义教育如果失去有力的资源支撑,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2]。溯源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所塑造的先进典型可以发现,爱国是贯穿始终的重要精神内核,将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事业发展紧密相连是每一个典型人物鲜亮的人生底色,典型人物身上蕴藏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道德资源和精神资源。同时,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典型符号和形象也伴随着历史演进逐渐迭代拓新,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的不同群体之中,从而助推典型文化的传承超越时空限制,实现存续和积累,为爱国主义教育铸就了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富矿。典型人物是爱国品质的具象化身,是爱国情怀的显性表达,在典型人物的媒介作用下,爱国不止停留在空洞的口号层面,而是从抽象转向具体,变得更加可触可感,能显著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真实性和互动感。
(二)重要他人: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主体
教育主体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学界关于“重要他人”的理论洞见延拓了典型人物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主体蕴含。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立场出发,“重要他人”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除教育者之外,与受教育者思想与行为的形成、发展相关联,对受教育者价值观及行为表现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并得到受教育者确认的具体的人或群体。[3]显然,典型人物鲜明地彰显出“重要他人”的主体性品格。在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场域中,典型人物不仅可以直接“现身说法”扮演教育者的角色,更为常见的是以教育者叙事、媒介传播等方式间接“入场”,通过一系列教育程式的组合互动,将典型人物所承载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生动地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之中,从而发挥出关键性的主体作用。典型人物作为“重要他人”的灵活嵌入,能有效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要素,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情境内涵,弥补单一教育主体所面临的现实缺憾和实践困境,从而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说服力和鲜活性。
(三)榜样形塑: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旨归
青少年群体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聚焦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爱国主义教育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4]在个体成长的生命历程中,榜样的坐标作用至关重要,尤其对于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群体而言,其成长成才更是需要各式各样的榜样示范引领。由此可见,典型人物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实践指向,引导青少年通过学习榜样进而成为榜样,自然也是运用典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题中之义,同时这也与青少年自身渴望全面发展、完成个人价值实现的内在诉求高度契合。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者和实践者的塑造过程也是成为榜样的过程,因此,榜样形塑构成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旨归。以典型人物为镜鉴,通过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塑作用,能有效实现青少年从“现实的我”到“理想的我”的跨越,加速个体社会化的进程,发展为马克思所说的“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人”[5]。
二、典型教育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映射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方法,从逻辑结构上看,典型教育构成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典型教育通过人格化叙事、隐喻化象征以及形象化示范等方式对爱国主义教育产生映射作用,从而实现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亲和、增进爱国主义教育的心理认同以及激发爱国主义教育的行为表达等效应。
(一)人格化叙事,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亲和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一书把典型教育法概括为“将抽象的说理变成通过活生生的典型人物或事件来进行教育,从而激起人们思想情感的共鸣,引导人们学习、对照和仿效”[6]。“讲故事”是典型教育重要的叙事方式,“寓道理于故事”是典型教育关键的作用机制,典型教育以人格化叙事替代抽象化说理,赋予爱国主义教育极强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就现实而言,典型人物的言行与党和国家的政策主张高度契合,典型人物所取得的成就与国家的发展需要高度关联,典型人物的精神品格与国家所倡导的价值观念高度统一。因此,通过将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的典型人物等现实素材融入教育内容之中,在宏大叙事的背景之下,基于对真实鲜活的案例故事进行人格化叙事,依托文本、图像等叙事形态,可以建构出微观、具体的教育情境。“情境即是能够产生一定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环境,这种环境在激发人的情感、改变人的情绪、影响人的心理活动中具有显著而特定的作用。”[7]置身于鲜活的教育情境之中,可以有效提升受教育者的代入感,有助于青少年贯穿过去与当下、连接他人与自己,并在具体情境之中强化自身的情感体验,从而拉近与教育者之间的情感距离。
(二)隐喻化象征,增进爱国主义教育的心理认同
“隐喻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认知活动,通过另一种熟悉、形象的事物来理解、体验当前陌生、抽象的事物。”[8]在中国共产党树立的典型当中,爱国主义色彩浓厚、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为大众所熟悉的典型资源非常丰富,而典型人物或事件本身所具备的形象、生动等特点赋予其天然的隐喻功能,通过对典型的合理选取和恰当运用,可以发挥强大的育人势能,还会产生超越典型事迹本身的象征意义,进而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入脑入心。一方面,典型事迹本身便是爱国情怀的显性表达,呈现出直观易见的特征;另一方面,典型人物或事件背后所隐含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会在潜移默化中对青少年的德性产生隐性感召作用。借由典型教育的隐喻化象征,爱国主义教育不仅可以实现显性作用与隐性作用的有机融合,于无形之中浸润青少年的心灵,还可以超越一时一事的现实制约,发挥强大的溢出效应。即便新时代青少年所处的时代境遇与典型人物不完全相同甚至存在较大的差异,但透过典型事迹所传递的深厚的爱国情怀及价值观念却依然适用,并且会自然地向其他场景发生迁移,这会激发出更为深刻的心灵触动和灵魂洗礼,进而增进青少年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心理认同。
(三)形象化示范,激发爱国主义教育的行为表达
引导青少年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砥砺爱国之行,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落脚点,也是打通爱国主义教育知情意行相统一的“最后一公里”。社会学习理论创始人班杜拉认为,“在社会环境里,人类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示范过程而观察学会的:人们从观察别人中形成了有关新行为如何操作的观念,这一编码的信息在以后场合中就作为一个行动的向导”[9]。在爱国主义教育环境之中,典型为受教育者提供了合适的观察和模仿对象,典型的言行正是爱国行为表达的鲜活模板,也让青少年的爱国行为表达更加有章可依。正可谓是“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与单纯的说教不同,典型的所作所为更加形象直观、易懂易学,典型所产生的形象化示范作用,更容易在其所辐射的群体范围内引发带动效应,通过直接的带动作用与间接的示范作用相互叠加,从而激励受教育者向典型主动趋同和积极效仿,让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实效,这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竞相涌现的典型事迹中即可见一斑。如此一来,爱国主义教育便更加真实具体,典型发挥形象化示范功能的过程也是激发青少年爱国行为表达的过程。
三、典型教育赋能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进路
典型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在充分运用丰富典型资源基础上,置身于一定的教育情境之中,通过程式化的仪式安排得以彰显。因此,为了将典型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之间的耦合势能转化为青少年厚植家国情怀、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实践效能,有必要在运用典型教育的过程中,从典型形象建构、教育情境创设以及仪式议程设置等维度赋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
(一)拓新典型形象建构
典型形象建构是典型教育的基础,对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支撑作用。习近平指出:“榜样是谁呢?张思德、白求恩、焦裕禄、麦贤得,有历史的楷模,也有时代的楷模。”[10]同时,他也强调,“各行各业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包括航天英雄、奥运冠军、大科学家、劳动模范、青年志愿者,还有那些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好人,等等”[11]。可见,典型资源遍布古今中外、联动“天边”和“身边”、涵括正反两个向度。因此,在爱国主义教育视域下,要以更为宏大的视野,在典型形象的建构和运用过程中兼顾古今之传承、中外之互鉴、远近之呼应、正反之对比,为爱国主义教育积累丰富的典型素材和资源。再者,在互联网时代,典型事迹的传播空间和传播渠道都得到极大延展,其传播场域从线下拓展至线上;同时,典型形象的传播介质也得到了极大丰富,包含图像、文本及其衍生形态在内的多种形式。典型形象的建构应积极适应传播媒介的演变,主动占领意识形态传播的新阵地,在新媒体技术的赋能作用下,典型形象可以通过短视频、漫画等青少年群体喜闻乐见的形式予以呈现,从而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传播力和感染力。
(二)优化教育情境创设
在运用典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中,教育情境的创设尤为关键。良好的教育情境会给受教育者以真切的置身感和沉浸感,促使教育实践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情境的创设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要抓住重要时间节点,重要的时间节点往往与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件相伴而生,例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重要时间节点都是重要的文化符号,具有承载记忆、传承历史的重要功能,能为典型教育创设宝贵的时机。借势于特殊时机所创设的教育情境,有利于营造出“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先发优势,从而通过情境的文化浸染作用强化青少年的情感体验,提升典型教育实效。另一方面要把握重大事件契机,这其中既包含可预见的事件,如国庆节庆祝活动等,也包含突发事件,如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事件所关联的社会现实为典型教育情境的创设铸就了独特的现实基底,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对“小我”与“大我”、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社会发展之间紧密联系的主观感知也更为敏锐和深刻。因此,教育者应善于运用重大事件造就的现实契机,建构与社会现实相呼应、与青少年群体相关联的教育情境,并将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嵌入其中。
(三)完善仪式议程设置
互动仪式链理论认为,仪式是通过多重要素的组合建构起来的,它们形成了不同的强度,并产生团结、符号体系和个体情感能量等仪式结果。[12]典型的发现、塑造、叙事、宣传等一系列仪式议程的接续叠加构成了典型教育的实践形态,典型教育各个环节都是爱国主义教育与之相互耦合的重要逻辑节点。为了充分激活爱国主义教育势能,在典型教育仪式议程的设置上,应注重爱国元素的有机融入。一方面,要将爱国作为典型发现与塑造过程中的一把价值标尺,让爱国成为典型教育实践活动最鲜亮的底色;同时,要将凝聚爱国情感的文化符号贯穿始终,通过文化符号承载集体记忆,汇聚起青少年群体的爱国情感共识。另一方面,要将典型的叙事和宣传置身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宏阔背景之下,引导青少年深刻领悟“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离开了祖国需要、人民利益,任何孤芳自赏都会陷入越走越窄的狭小天地” [13]。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1-13(6).
[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2.
[3]史宏波,李文杰.重要他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范畴[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5):29-34.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9.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7.
[6]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52.
[7]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7.
[8]刘先锐,王习胜.思想政治教育隐喻探赜[J].思想教育研究,2021,(2):29-34.
[9]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M].陈欣银,李伯黍,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18.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93.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21.
[12]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王鹏,宁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85.
[13]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7.
责任编辑︱赵 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