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五育融合完善育人体系

作者: 赵庭 赵广忠

近年来,成都市武侯区教育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探索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以“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为总要求,着力探索五育从“强起来”“通起来”到“融起来”的教育行动计划,通过打通五育边界、加强教育资源整合、激发教育主体活力、完善深度参与机制等实际举措,致力实现育人方式变革,建立高质量育人体系,助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汪局长,您好!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的要求。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理解的持续深化和行动上的进一步要求,对此,您怎么看待这一转变的价值和意义?

汪毅:您好!从学习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开始,我们已经关注到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的转变。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

我们认为,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从教育价值而言,这是事关我们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明确了我们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指出了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

从教育主体而言,是参与协同育人的各方主体都要进行五育,政府、学校、教师要立足五育来育全面发展之人,社会、家庭、学生也要自觉地参与五育行动,以是否实实在在地进行了五育作为自我评价的重要标准,创新体制机制,全方位协同、全空间协同、全环境协同,充分保障一个主体都不能缺,五育都要有,确保建立新时代五育并举的新格局。

从教育内容而言,德智体美劳各育均要有各自学科课程育人的内容,都要发挥各自育人的独特价值,五育都要强;要打通五育之间的边界,五育都是育人的优势资源,要共享共融,要转变过去各育之间各自为政、不相往来、竞争排他的旧局面,促进五育之间的相互交叉、自然融入、彼此渗透,如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发挥劳动教育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也要在这个全过程、全方面、全员育人中突出以美启智、以美修身、以美健体、以美化劳。同理,其他各育皆如此,实现五育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一体育人,五育都要通。

目前,五育并举的格局基本形成,但五育的受重视程度还有较大差异,融合力度还不足,五育融合推进的实践仍需探索。我们要培养融合师资,研究融合目标、融合课程、融合评价,探索融合方法、融合路径、融合机制,进一步转变教育认知,调整教学行为,破“五唯”评价,实现育人方式变革,推进立德树人机制落实,建立高质量的育人体系,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五育融合的重点是破解“如何让五育融合在教育场域中真实发生”的问题,这其实也是一个难点。请问到目前为止,贵局在五育融合的探索中采用了哪些行之有效的载体和方式?

汪毅:德智体美劳这五育,从各育逐渐“强起来”,到五育之间“通起来”,我们用了较长时间。现在我们又开始探索如何让它们“融起来”,五育之中一个都不能少,又各具特色。当下我们在做的都是实践尝试,探索构建“4+1+N”五育融合的实践模式,即通过四种路径、一个基地以及N种赋能来实践五育融合。

第一种路径是“一育为轴,诸育渗透”。学校根据自身特色,以“某育”为引领,注重“他育”融合。如磨子桥小学分校架构起“劳动创造幸福”的劳动育人体系,玉林小学“爬山虎”、川音附小“以美育人”体系正在不断完善。

第二种路径是“创新课堂,学科融合”。根据教材、学科特点,创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以五育融合为视角,以学科融合为抓手,通过项目化学习,深挖学科本身的育人价值,实现融合育人目标。如龙江路小学的“融合探究课程”,以“二十四节气”“风筝”等主题,建构起融合语文、科学、数学、信息技术、美术等多学科知识、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大项目”教学活动模式;以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为主,建构起“单元教学+微项目”教学活动模式。

第三种路径是“实践活动,综合育人”。一是区域特色研学活动的品牌打造。近几年,为引领学生了解武侯、热爱武侯,做武侯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我们打造了她妆美谷、BY1906 文创公园、华西坝、天府芙蓉园、桐梓林欧洲风情街、锦绣巷银杏街、成都音乐坊等研学路线,让广大中小学生开阔眼界,了解家乡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社会实践能力。二是主题教育活动的内涵发掘。在融合育人体系中,学校的主题活动注重内涵发掘,体现五育融合的教育意义。如棕北中学的“3E”活动将志愿服务与项目化学习、家校社资源融合在一起;武侯科技园小学的“京剧进校园”戏曲文化活动融合五育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四种路径是“理念引领,五育融合”。在融合育人探索中,学校主动对办学理念内容进行梳理完善,使之与五育融合更加贴切。如簇桥小学围绕“求善求真、成己成人”办学理念,构建起“求真、求善、求美”的“三字九星”学生评价体系;川大附小在对学校历史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校训进行诠释,引领育人方向。

“一个基地”是指“水韵园”综合教育基地。基地以开阔学生视野,培育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城市情结、家庭爱心、文明精神五大品质为目标,通过免费提供航空模型制作、金工、木工、厨艺、短式网球等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体验课程,为武侯学子开辟一方快乐成长、全面发展的新天地。

“N种赋能”是指在实现融合之路上,我们积极探索,不断为五育融合的实践赋能。如五项管理为五育融合全景赋能,党史教育为五育融合载体赋能,智慧教育为五育融合技术赋能。

:要实现五育融合,课程融合和教学融合是重要一环。请问在这两个方面,武侯区教育局是如何指导广大中小学进行课程融合和教学融合工作的?其基本的思想和原则有哪些?

汪毅:五育融合不仅是一种育人理念,更是一种育人实践;不仅包括五育内容的融合,还包括五育目标、实施、评价的融合。课程融合和教学融合是落实五育融合的关键。武侯区教育局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项目引领。2020年12月,武侯区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签订了“院区共建”第二轮合作协议,项目化是此次合作的主要方式。2021年4月,项目合作正式启动。目前,武侯区和中国教科院确定了八大合作项目,其中就包括五育融合育人课程体系建设项目,该项目由武侯区教育局综改办牵头实施,对接中国教科院和本地专家形成项目专家资源库,为项目开展提供智力支持。目前,全区已有75所学校加入该项目。我局将以项目引领推动课程融合和教学融合的实施。

二是制度保障。武侯区教育局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区域课程建设与管理各项制度,为五育融合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主要包括一项制度和三项运行机制,一项制度指区域课程体系建设管理办法,三项运行机制包括人才培养机制、监督评价机制和项目运行机制。

三是队伍建设。好的项目离不开好的团队。武侯区教育局致力于队伍建设,一是行政领导队伍,由局领导牵头,教育局相关科室负责,让行政队伍带好头;二是专家指导队伍,由中国教科院、武侯区教科院和本地专家形成专家库,通过培训、讲座、线上线下指导等方式,加强区域各中小学在课程融合和教学融合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指导;三是学校骨干队伍,计划在学校选拔一批骨干教师,开展课程建设骨干培训,发展一批骨干队伍,在学校的课程融合和教学融合方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关于课程融合和教学融合的基本思想和原则,我们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探索实践五育融合,以教师的专业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指向,推动区域课程融合和教学融合工作。

:五育融合需要相应的评价机制作保障,这种评价机制应该是融合性的评价,重在评价五育融合的效果,而不再是孤立地评价德育成效、智育成效、体育成效、美育成效和劳动教育成效。请问贵局在五育融合的教育评价方面有哪些好的思路和探索?

汪毅:近年来,武侯区围绕“百花绽放、百舸争流”的区域教育生态发展目标,创新实施了“1224”绿色发展评价改革。

“1”,即一个中心。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核心,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决破除唯分数、唯升学的片面评价标准,构建“一体多维、多力同向”的教育评价机制。

“2”,即两项对标。一是对标国家标准,寻找差距,补齐短板;二是对标先进发达地区,基于区域对标和学校精准对标,学习发达地区先进育人理念,借鉴发达地区融合性评价机制与方式,促进武侯五育融合发展。

“2”,即两种评价。采取“线上+线下”的双线融合评价方式,实现“互联网+教育督导”。线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武侯区综合督导评估管理系统和责任督学平台,为学校和责任督学呈现、上传过程性资料提供了平台,为实施五育融合性评价创造了条件;线下整合利用社会优质教育资源,组成涵盖高校教授、教育评估专家、学校(幼儿园)管理专家和学科名师的评估团队,开展现场督导评估,为学校建设、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目前,我区正在进行综合督导评估指标体系的新一轮修订,计划把五育融合发展的效果评价作为指标纳入其中。

“4”,即四大指标体系。构建学生绿色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内涵发展、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良好教育生态。促进学生绿色发展,必须坚持五育并举。武侯区关注学生发展的几大核心指标: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养成、劳动教育和学业负担,每年聘请第三方机构,对全区五年级和八年级进行全样本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监测,监测结果为实现五育并举、推动五育融合提供指导。

:无论是走向五育融合的区域教育变革,还是学校的课程教学变革,抑或是五育融合的评价改进,广大中小学教师是推动和参与教育改革最为关键的力量。请问贵局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有哪些思考和举措?

汪毅: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是推进五育融合的具体实践者,也是五育融合的路径、方式、经验、智慧的创造者,为更好地实现五育融合,区教育局在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有以下几方面的举措。

一是提升思想政治素养。通过理论学习、思政工作会、践诺从业誓言等工作,帮助教师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立场鲜明地将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理念传递给学生,进而使教师认识到深度挖掘所教学科育人价值的必要性,形成推进五育融合的自觉。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胜任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二是搭建专业发展平台。开展“未来名师梯队培养计划”“榜样班主任”“劳动教育种子教师”以及区骨干教师等培训工作,从育人价值的角度出发,形成涵盖多学科、多领域的教师成长课程体系,帮助教师强优势、补短板,推动教师队伍向上向好发展,探索具有武侯特色的名优教师培养路径。全区现有全国优秀教师3名、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2名、全国模范教师1名、省“天府万人计划”入选者1名、省教书育人名师5名、省中小学名校长8名、省特级教师25名、市特级教师(含校长)20名、区级以上名优教师3,000余名。在区级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建设中,鼓励各工作室交叉联动,实现各学科优势互补、共生共长。目前,45个区级名师名校(园)长工作室,遴选成员800名,累计开展活动300余次。2021年,范翔、陈雪芹名师工作室共赴四川甘孜州白玉送教,王亚莉、汤静名师工作室携手美育实践,多个融合式工作室建设活动成效显著、颇具亮点。

三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把“破五唯”作为教师评价体系改革的重点环节,探索构建以引导教师潜心育人为导向的评价方式。区级评优选先按照以评促建、评建结合的原则,突出五育融合实效考核,强化一线学生工作。例如,在区优秀德育工作者评选中,注重对教师学科融合、跨学科德育渗透工作的实效情况考核,武侯教科院德育与劳动教育研究所还研制了区域《学科育人展示课评分标准》,2021年4~6月,指导和组织开展了武侯区第二届学科育人大赛,各学段、各学科教师聚焦培养学生“百年行动、家国情怀”的素养,展开了课堂教学融合实践大比武。在“名师优师专项激励”实施中,鼓励学校将教师的五育融合能力纳入考核范围,让教师参与融合的动力更足、热情更高、比学赶超氛围更浓。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