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红色基因传承的信仰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
作者: 刘峰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作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临沂第四十中学紧紧抓住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以“和合教育”理念为引领,立足沂蒙大地丰富的红色资源,基于培养“信念圣、德行善、身心健、生活富、学问真、艺术美”的和合少年目标,通过讲述红色故事、了解英雄人物、传承沂蒙精神、坚定信仰教育等途径,开发基于红色基因传承的信仰教育校本课程,建构了信仰教育探究式学习范式。
一、课程目标螺旋上升
信仰教育课程目标的确立,综合考虑了社会需求、学习者的需求和学科专家的建议。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学校发现小学中高学段、初中学段的学生信仰模糊,甚至缺少基本的是非观念、底线意识,很多学生将娱乐明星、游戏竞技员作为偶像,对一些社会问题的认识有失偏颇;同时也发现学生对沂蒙红色基因的认识停留在概念性的层面,例如仅仅知道有“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的故事以及“孟良崮纪念碑”等,但是对于其详细内容、背景知识、革命内涵知道得很少。另外,学校还发现,学生对“沂蒙老区”这个称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是家乡贫穷落后的代名词,有人认为家乡是经历了战争洗礼的。基于上述问题,我们结合不同学段学生认知的规律和特点,确定了螺旋上升的课程目标。
小学低段:通过阅读、观影、绘画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伟人品格,增强责任感;通过查阅资料、访问本地老革命家、实地调查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了解沂蒙红色基因的丰富内容,懂得信仰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高段:通过阅读马克思、毛泽东、周恩来等伟人以及沂蒙革命先烈的故事,创设真实情境,在体验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信念信仰;通过理想价值、劳动奋斗、团结友谊等内容的探索,真切感受信仰教育的具体内涵;通过整合和利用红色资源,参与校内外各项主题活动,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信仰。
初中学段:通过“沂蒙缝制”“沂蒙刺绣”等课程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深度感知信仰教育的价值;通过“美好生活”“我和祖国”“振兴中华”等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将生活理想融入社会理想,认识到个人理想与时代发展以及祖国命运的紧密联系;通过“理想、成才、责任、奉献”为内涵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成长为有远大理想的时代新人。
二、课程内容进阶设计
信仰教育课程是引导学生了解、感知、体验、思考,并最终改变学生思想和意识形态的载体。学校遵循课程逻辑,充分考虑课程的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构建了具有地域特色和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信仰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考虑小学低中高学段和初中学段的不同特点,抓住不同学段在沂蒙红色基因理解和传承方面的侧重点,设有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信仰教育校本课程,根据不同年级分三个主题(见图1)。低年级“追梦少年“课程,以学唱红歌、讲红色故事、观红色电影、开展红色研学等形式进行学习,课程分为三部分,即“红旗飘飘”“共产儿童团”“沂蒙热土”;中高年级“马克思主义·少年说”课程,以读故事、讲故事、演故事、绘故事、演讲、辩论、实践研学等形式进行学习,课程分为四个部分,即“信念信仰”“理想价值”“劳动奋斗”“团结友谊”;初中段“锦绣沂蒙”课程,以故事会、演讲、辩论赛、编织、刺绣等形式进行学习,课程分为四个部分,即“沂蒙编织”“沂蒙缝制”“沂蒙刺绣”“沂蒙精神”。在课程群下,每门课程设计本着讲述红色故事、了解英雄人物、传承沂蒙精神、坚定信仰教育的原则进行开发与实施。
三、课程推进综合施策
意识形态的改变要从实践出发,以问题为导向,用社会中的典型问题对学生进行教育,将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高学生熟悉生活、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一)资源开发
学校根据信仰教育校本课程的需要,将学习资源分文本资源、环境资源、网络资源三类,分别建立了资源库,并建立动态更新机制,根据时代发展、教与学的需要随时更新资源。信仰教育项目组负责统筹,授课教师负责维护课程资源。
文本资源。学校根据“追梦少年”“马克思主义·少年说”“锦绣沂蒙”课程纲要,整编了低段、中高段、初中段信仰教育文本资源,收集学生的绘画、作文、演讲稿等,建立学生成果文本资源库。
环境资源。首先,学校开辟党史长廊,包括“开天辟地”“星火燎原”等十二板块,让党的声音响彻在学校每一角落,形成浓厚的红色精神传承氛围。其次,学校建设新中国历史长廊,包括“重整山河”“大业宏图”等六个专题板块,涵盖中国在政治、经济、文教、军事、外交、科技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将一部现代中国简史展现于每位师生眼前,营造起浓厚的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氛围。最后,学校积极构建红色微场馆,相继建成红色小屋、红色长廊,同时每间教室设计红色沂蒙主题区域。
网络资源。新媒体的交互性、虚拟性、前沿性,很好地弥补了传统教育中被动式学习的短板;新媒体的快捷性大大节省了获取信息的时间成本,使信仰教育工作的开展更具时效性。学校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平台,以视频、文案、解说、短剧的形式将学校理想信念教育资源进行宣传、推广,经过层层筛选,分不同年级、不同主题形成网络资源信息库,让所有师生共享。
(二)课程实施
信仰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每周一课时,主要通过体验与表达、活动与探索、实践与感悟等方式进行。低年级校本课程“追梦少年”,融歌谣、故事、诗词于一体;中高年级课程“马克思主义·少年说”,以课前搜集、课上分享辩论、读演写为主要方式;初中段“锦绣沂蒙”课程,以故事会、演讲、辩论赛、编织、刺绣等形式进行。
信仰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采取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重视活动与探索、体验与感悟。比如,师生走出课堂利用学校的党史长廊和国史长廊,延伸史料,评选优秀学生作为小小讲解员;利用学校六大劳动基地开展劳动教育,在劳动中坚韧品格、形成信仰;确定红色研学活动的主题,让学生自愿参与,通过调查问卷形成研学单,研学前学生根据研学单查阅资料,对研学有初步的认识,在研学过程中进行思考和印证,最终形成小组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可以是文本,可以是视频讲解,也可以是话剧演出。
(三)课堂实践
学校在信仰教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开展合作学习,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生生、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
首先,在信仰教育校本课程的课堂实践中,学校倡导“GPA”的学教方式。G指的是小组合作(Group),这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共同学习的合作模式,每个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独立的活动任务,可以组内合作,也可以跨小组合作;P指的是同伴合作(Pair),以两人同伴为单位进行互助合作学习,进行差异化教学;A指的是独立探究(Alone),以学生个体为单位进行独立探究学习,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其次,在信仰教育校本课程的课堂实践中,学校倡导探究式课堂学习范式。美国芝加哥大学施瓦布教授提出探究性学习方法,指出“学生在对客观事物进行探究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发展探究意识和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培养探索世界的积极态度”。这种理论同样适应于信仰教育的学习活动。在探索过程中,学校逐渐提炼并形成了信仰教育探究式学习范式(见图2)。教师以探究循环为支架,依据“搭建探究框架—进入探究—搜集信息—梳理信息—深入探究—反思与行动—评估”等流程,梳理上课思路,调整课堂节奏;学生借助探究单进行主动探究,在真实情境中生成问题链。
四、课程评价立体多元
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一环,是检验和优化课程实施的重要手段。学校的信仰教育校本课程评价主要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两个方面。
(一)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包括学校对教师进行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评价和教师对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自我反思性评价两方面内容。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指向教师开发与实施课程的教育理念和能力、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由此达成的教学效果。教师的自我评价,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的反思和总结。对教师的评价除考核工作量外,还采用期中考核、期末考核的办法,对教师实施量化考核评价,并和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家长评价相结合,以保证评价的客观和公正。
(二)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两个方面。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面,教师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表现,及时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情感体验、努力程度等,并将其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之一。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主要依托学分制管理,实行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在班级内评选“和合少年”,并推荐参加上一级“和合少年”的评选。在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方面,学校结合各课程的特点,灵活运用多元异步的评价方式,建立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评价的多元化评价机制;积极搭建课程成果展示平台,通过才艺展示周、和合风采形象大使评选、各种比赛活动等,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幸福感、自我实现感,充分展示学生风采;建立进阶评价机制,根据学分评选年级和学部“和合少年”,每年评选学校十大“和合少年”。
通过信仰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学生理想信念逐渐树立,教师人文底蕴逐步深厚,培养出一大批 “信念圣、德行善、身心健、生活富、学问真、艺术美”的新时代学子。下一步,学校将继续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大思政课程群的开发和实施,进一步点燃青少年学生的激情梦想和理想信念,为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新人贡献智慧与力量。
【刘峰,山东省临沂第四十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
责任编辑︱赵 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