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在张力

作者: 唐汉卫

越来越多的学校重视文化建设,不再仅仅从物质、技术、知识、制度等角度来审视学校,而是从内涵的、灵魂的、精神的层面来审视学校变革和发展,真正关注到了人是价值性存在和文化性存在,学校也是伦理性、精神性实体或场域。

视学校文化为能建、可造之“物”,体现了建设者试图以积极有为的方式对待学校文化。不过,学校文化建设并非易事,不是喊几句口号搞几个项目就能一蹴而就的,有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需要探讨,或者说有一些基本关系、内在张力需要把握。

理性建构和自发生成之间的关系。学校文化建设本意上是要对学校文化进行反思、设计、规划和实践,提倡一种符合办学者预期的文化样态,这体现了理性建构的、人为的特点。但事实上,任何一个师生群体都带有长期以来形成的文化风格和群体风貌,文化作为人的“第二自然”,不是可以随意改造的。凭空制造、倡导或者无视现有的生存样态来“建设”文化只能流于表面,无法真正成为群体的生活秩序和精神追求。

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间的关系。很多学校都在追求自己的文化特色,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彰显自己的文化个性。这当然有其合理之处。无论作为个体还是作为群体,只要有个性、独特性,就会有各具特色的文化显示。千篇一律,等于抹杀了文化。但追求文化特殊性的前提是对普遍性的认可,是对现代文明常识的认可,如果离开现代文明的大方向去刻意追求所谓的特色就是舍本逐末,甚至走向“反教育”、“反文明”的歧途。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之间的关系。对学校来说,文化建设通常领导思考得多(尤其是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时),而一般师生则考虑得较少。如果自上而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方向和方案不能为广大师生所认可、接纳、实践,那么,学校文化就不能成为师生生活和交往的方式和基本遵循,不能调动自下而上的主动回应,建设就只能停留在“蓝图”层面。

“软件”和“硬件”之间的关系。文化是一个学校的“软实力”,它以看不见的“群体性共识”的方式,存在于师生的日常生活、人际交往、行为表现、学校舆论、精神风貌之中。这种“群体性共识”虽无形却有力,是一个学校的“软件”,内在地支配着学校的运行和群体的内在秩序。但“软件”如果想要运行稳定和良好,就需要“硬件”——学校制度的支持。刚性的、与所提倡的文化方向相一致的制度建设必不可少,特别是事关师生根本利益的学校制度,要与所提倡的文化保持一致。没有制度保障和支持,文化建设将行之不远。

健康、积极的学校文化,对内体现了师生的共性追求,对外则往往彰显了学校的精神个性。无论是共性还是个性,学校文化本质上都会成为学生成长、学生个体主体性得以确立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源泉。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刊特约评论员:唐汉卫

上一篇:
下一篇: 学校文化育人的三维向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