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视域下单元整体教学微探
作者: 孙岚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梳理单元知识体系,通过整体规划,合理统整,使教学内容由“碎片化”走向“结构化”,借助情境线、问题线、活动线三线联动,实现单元教学效果的整体提升。
一体化视域下的单元整体教学应在整体主义思维统领下为学生提供全景立场,要系统性地关联素养目标、课时、情境、任务、主干知识等要素,并将这些要素按一定线索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结构的整体。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梳理单元知识体系,通过整体规划,合理统整,使教学内容由“碎片化”走向“结构化”,借助情境线、问题线、活动线三线联动,实现单元教学效果的整体提升。笔者以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绿色小卫士”为例进行实践探索。
一、构建情境线,明认知
教师教学设计时可以统观大单元主题,以单元学习目标为统领,将多个相关的教学情境有序贯穿,构建情境线,使得不同课时中呈现的情境先后承接。
(一)起始情境:学之有源
起始情境的关键作用是激活本源,意在指教师既要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身心特点,与教材中的单元内容灵活对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又要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真实体验和感受,提升感性认识,初步完成认知层面的知识储备。例如,在教学“绿色小卫士”单元第一课时,笔者以“主人公认识了三位好伙伴”作为起始情境,激发学生想要了解这水、空气和纸三位伙伴的探究欲望。在起始情境创设中,笔者采用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多以拟人化的方式展现知识,学生的感性经验被唤起,在轻松的情境中了解了水、空气和纸的相关知识,为下一情境的学习埋下伏笔。
(二)深化情境:会之有意
教师可以根据单元知识的内在关联性、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深入挖掘单元内容,设置学生易于接受的生活情境。在深化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围绕核心目标,层层深入,将趣味性与连贯性融于学习过程,促进学生深度思考、深度探究、解决问题,实现素养目标的落地。例如,在教学“绿色小卫士”单元第二课时,在第二阶段的深化情境中,笔者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给三位伙伴寻找“病因”,通过课前搜集的水污染、空气污染等数据,让学生体会环境污染的严峻程度,然后请科学家叔叔给水、空气、纸诊断“病情”,讲述各种污染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激发学生内心的环境危机意识,最后借助小实验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运用情境:行之有效
在教学中,当学生打好认知基础且情感基础也被唤醒时,教师可以适时创设运用情境,促使学生在情境中参与生活,面对生活,积极动脑动手用已学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理解、方式服务于生活,指导于生活,形成更高层次的道德情感和意识。例如,在教学“绿色小卫士”单元第三课时,笔者创设运用情境,以“快来帮帮我吧”为主题,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环保建议,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绿色环保行为进行指导,接着再由学生根据教师的范例,寻找绿色生活的“好搭档”、好办法并进行各种形式的展示,真正提高学生绿色生活的能力,使环保生活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
二、规划问题线,促思维
这里所说的“问题线”是指基于学生的思维层级与生活经验,依据单元教学的核心内容与目标,精心设计的问题序列。
(一)提要式问题设计
开课伊始设计提要式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梳理单元教材中的相关文本知识,形成与本单元内容相联系的知识结构,引发学生发散思维,解决记忆、认知层面的困惑。提要式问题可以采用思维导图或表格、填空等方式呈现。例如,在“绿色小卫士”单元第一课时,笔者将原“小水滴的诉说”“清新空气是个宝”“我是一张纸”进行重组整合,重点让学生了解水、空气、纸与生命世界的关系、与人类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这些资源的珍贵以及来之不易。为了帮助学生建构起本单元的知识结构,笔者设计了提要式问题,引导学生系统梳理与水、空气、纸相关的知识点。
(二)纵深式问题设计
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对前课文本的认知理解,结合布卢姆的理论进行纵深式问题设计,抓住单元内容核心问题,以若干层层递进、具有一定相关性的变式问题推进,引导学生逐层深入探究问题背后的原因并进行分析,挖掘思维潜能,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展开。例如,在教学“绿色小卫士”单元第二课时,笔者首先设计问题,“水、空气、纸三位朋友遭遇了什么危机”,接着带领学生观察教材插图,对比调查数据,讨论环境破坏相关新闻,引导学生了解水、空气污染以及森林乱砍滥伐现象;再设计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目前这些现状”,当学生们得出初步结论时,进一步追问,“人们如果一直这样做,会对地球产生什么影响”。
(三)延伸式问题设计
延伸式问题设计通常用于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问激发学生对实际生活的思考,在对课内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提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开放式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将道德观念、道德行为指导延伸至社会生活中。例如,在教学“绿色小卫士”单元第三课时,笔者设计的延伸式问题是“如何保护环境,实现绿色环保生活”。学生据此发散思维提出想法,笔者顺势引导:“要保护环境,我们也可以通过改变一些生活习惯来实现绿色环保生活。如去超市的时候可以带上环保购物袋,作为环保‘小搭档’,同学们还能找到其他的环保‘小搭档’吗?”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制作或者绘制“小搭档”,最后上台进行小组汇报展示。
三、架构活动线,夯素养
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整体联系的思路,借助进阶式活动——“课前预习活动、课中实践活动、课后展示活动”聚焦学习任务,形成一体化活动线。
(一)“课前预习活动”导学——探新知
课前预习活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围绕活动主题进行广泛的资料搜集与整理,开展课前参观访问,实践调查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例如,在教学“绿色小卫士”单元第二课时,笔者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水、空气、纸遭遇了什么危机?目前现状如何?”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设计课前活动预习单(见图1),学生任选其中一项或两项进行参与。
(二)“课中实践活动”促学——提素养
依托导学阶段的课前预习活动,教师围绕核心问题展开后续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辨析、小组合作、展示分享等一系列活动,进行深入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体作用被弱化,着重发挥引导作用。例如,在进行“绿色小卫士”单元第三课时教学中,笔者以导学阶段学生的活动体验为基础,围绕第三课时新的核心问题“如何保护环境,实现绿色环保生活?”设计实践活动单(见图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
(三)“课后展示活动”延学——养习惯
进行一体化单元整体学习后,不能忽略展示活动的延伸,教师可以根据单元整体教学的核心目标,制定展示评价细则,既关注学生的学业成果,也重视学生课后的行为,通过达成“展示活动单”上的各项活动,最终服务于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例如,“绿色小卫士”单元整体教学后,笔者基于本单元“用智慧与创造让自己成为‘绿色小卫士’”的核心目标设计展示活动单(见图3),引领学生通过参与生生互评活动、积分评选“绿色小卫士”活动、优秀绿色行动日记展评活动等,深度体验,道德实践,多角度展现、交流学习成果,帮助其养成践行绿色环保的好习惯。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笔者也发现一些问题需引起注意:一是部分主题单元的内容安排有其特定性,教学的时序与内容不能随意更改、删减,如党史单元;二是要充分把握单元教学的灵活性,既可按原主题单元为单位,也可以围绕同一话题的几篇课文进行设计;三是要关注教材相同主题内容在不同年段螺旋上升的特点,不能模糊界限。
【孙岚,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信息港小学,一级教师】
责任编辑︱郭鑫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