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感性传播的价值意蕴、现实挑战与提升路径
作者: 于喜水摘要:智媒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感性传播实现了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从概念性到情感性、从政治性到人文性、从单向性到交互性等方面的超越,并日益成为受教育者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的重要通道。然而,思想政治教育感性传播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面临着网络弊端所造成的感性内容质量低、感性环境复杂化、感性对象共识弱等现实挑战。应对挑战,必须增强感性内容的吸引力、保持感性环境的有序性、提升感性对象的认同度,从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感性传播的最大效力。
关键词:智媒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感性传播
作者简介:于喜水,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硕士研究生
智媒时代以大数据、云算法、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集群掀起了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表现出万物互联、人机共生的新特点。智能终端和数字技术构建起了新的虚拟场域,带来了一场感官盛宴,网络空间和现实空间的交叠影响,推动了信息传播方式、个体认知方式和沟通交流方式的感性变革,大大满足了人们的主体感性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感性实践活动,如何利用这一传播方式的变革,激活受教育者的感性力量实现价值内化和行动外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智媒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已经引起了学界的重视,但从感性传播的角度进行探究思考的成果相对较少。复归到现实和实践层面上,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结合新媒体传播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成效,然而在其感性传播的过程中也面临着网络空间开放性、匿名性、泛娱乐化等挑战。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感性传播的深度融合,需要从感性内容、感性环境、感性对象等方面构建提升路径,从而提高传播效度、增进社会认同。
一、智媒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感性传播的
价值意蕴
(一)思想政治教育感性传播的理论内涵
智媒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感性传播是指将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等内容采取文字、图像、音视频等叙述符码多样态呈现,使受教育者在情感认同中获取符号的意义,从而实现认知转变、价值塑造和能力提升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感性传播是一个系统的运行过程,其中包含着施教者、感性内容、感性媒介、受教者、反馈、感性环境和噪音7个基本要素。
在思想政治教育感性传播的过程中,施教者既包括思政课专业教师,也包含了其他在特定时点或空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的人,这一群体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感性传播得以顺利运行的组织保障;感性内容作为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网络互动的介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情感叙事的方式所呈现出来的文字、图像、音视频等叙述符码,是思想政治教育感性传播中的重要要素;感性媒介是传播感性内容的手段或技术,是放大或延长受教者感性体验的重要工具,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在智媒时代的技术加持下呈现出直播、互动视频、VR等日益丰富的样态;受教者是传播活动的落脚点和目的地,其对感性内容的认同程度、对感性体验的满意程度,将直接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感性传播的实际效果;反馈是受教者对感性内容认同或拒绝的态度或行为,是体现施教者和受教者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要素,既展现了受教者在感性体验中的能动性,又使施教者掌握了当下感性内容的传播效果,为后续内容输出提供了调整依据;感性环境是施教者利用物质条件和精神因素所营造出的艺术化、趣味化、情感化的氛围,是加强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感性传播感染力和影响力的要素之一;噪音是指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感性传播失真的干扰因素,诸如西方消极价值观、诋毁英雄歪曲历史的言论以及各种虚假无用的信息,它可能会出现在传播的各个环节中,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感性传播的进程。
总的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感性传播不是单向的、线性的传播模式,它强调通过感性力量营造主流氛围,通过感性内容引发心灵同频共振,通过感性媒介融合载体教育性与观赏性,通过感性体验促进受教者知行合一,要素协同,发挥合力,减弱思想政治感性传播过程中的噪音,共塑积极有序的感性环境,从而构建起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送和价值沟通的重要渠道。
(二)思想政治教育感性传播的价值考量
1.日常性的感性内容拉近了与受教者的情感距离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自上而下的宏大叙事和由外而内的理论灌输,关注的是体现社会整体利益的政治观点和价值观念。随着大众自主意识的逐步觉醒,思想政治教育感性传播更聚焦于日常生活中个体的情感需求和价值需要。正如马克思所言:“生活是一切社会历史的基础,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是一切非日常生活的基础。”[1]思想政治教育感性传播通过对社会热点话题的关注与讨论,回应关切个体自身的利益问题,同时借助大众喜闻乐见的叙事方式和话语表达,赢得大众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以日常生活中的“点”展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面”,从细微处揭示出时代发展与个体生活之间的联结,将思想观念潜移默化地浸润在日常生活中,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2.多元化的感性媒介增强了受教者的情感体验
媒介是人们认识世界和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技术的限制,传播活动多以教材等文字材料为工具,受教者获取信息的方式相对单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度发展,媒介载体不断地变换着自身的形态,降低了信息获取和解读的门槛。智媒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感性传播媒介既保留了报刊、书籍等理论性强的纸质媒体,又有电视、户外广告、移动客户端等多元传播媒介,日益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文字、图片、音视频、超链接等元素有机聚合,通过符码展演来巧妙彰显思想政治教育感性内容,从多个角度刺激受教者的感官系统,使其在声音、图像、光线的作用中获得器官体验,拓宽了受教者的感性认知渠道,从而使受教者获得鲜活生动的情感体验。同时,网络冲破了“在场”的藩篱,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囿于课堂的对话交流,感性传播通过各种新型媒介载体为受教者搭建起了全天、全地、全员参与的网络平台,提供了情感体验的多元场域。
3.交互性的感性环境激活了受教者的情感表达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客体相对固定,而在智媒时代,二者呈现出日益复杂的联系,其中的一种便是数字化关系。“从前所说的‘大众’媒介正演变为个人化的双向交流,信息不再被推给(Push)消费者,相反,人们(或他们的电脑)将所需要的信息‘拉出来’(Pull),并参与到创造信息的活动中。”[2]思想政治教育感性传播借助技术优势,创设了平等性、隐私性、即时性、常态化的交互环境,“点对点”“多对多”的传播模式,使得在网络中互动的每一个个体都拥有了平等的话语权,并在传播实践中表达自己的感性意识。这种自由的交流方式,成功地将不同主体拉入了同一场域和交流框架之中,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自说自话”的怪圈。在网络自由化的空间里,个体“背对脸”式的交流方式抹去了现实中的身份信息,网络的匿名化削减了“沉默的螺旋”效应,受教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阅读和发布信息,最大程度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二、智媒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感性传播的现实挑战
(一)泛娱乐化的传播方式消解了感性内容的价值性
智媒时代中的信息流纷纷以故事、段子等形式进入人们的视野。“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3]娱乐化的表达方式固然能够最大限度地与人们的感性意识相连接,但思想政治教育感性化不等于娱乐化。在思想政治教育感性传播的过程中,过于口语化的表达、缺乏内涵的段子、充满戏谑的表情符号使得人们往往被这些喧哗的外表所吸引,主流价值观传输的显隐程度以及受教者的接受程度成为一个未知数,一定程度上冲淡了思想政治教育感性内容的权威性和价值性,甚至造成意义失落和价值颠倒。
实质上,这种泛娱乐化的传播方式背后站着资本的运行逻辑。在流量经济的浪潮下,思想政治教育在借助网络进行感性传播的过程中难逃被资本进行商品贩卖的命运。娱乐化的程度越高,人们的关注度就越高,流量背后汇聚的财富也就越大。在利益的驱使下,网络算法通过“黑箱”操作,对能够获得人们注意力的信息进一步分发推广。于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传播极易变成一种“商品竞技”。为了最大程度迎合市场的运行机制和部分受众低级感官的需求,一些信息噪音搭乘泛娱乐化的快车,专攻形式吸引力,消解了感性内容中积极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
(二)多元化的价值碰撞增加了感性环境的复杂性
跨时空的网络环境中,图片、音乐、视频不再仅仅是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方式,其背后附着的思想观念通过感性传播的手段被几何倍数地放大,多元化的传播内容塑造了一个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表达场域。
一方面,国内不同群体的感性观点汇聚形成“观念市集”。“观念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也是群体利益的彰显。”[4]智媒时代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不同性别的人汇集在虚拟空间中,由于立场观点的不同,在面对某一社会事件时相应地也会产生不同的社会心理,那些带有自己利益诉求和思想情感的观念在网络环境中碰撞激荡,非理性和消极的内容不可避免地被传播、放大,进而弥散到整个社会,极易引发舆情爆炸。这些尚未经过是非判断之前发表、发泄的情绪化表达是感性传播过程中的噪音之一,不仅给思想政治教育感性传播的环境注入了危险因素,也大大冲击了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力度与效果。
另一方面,西方意识形态通过感性渗透搭建了“思想战场”。信息技术在不断连接新的社会关系节点的同时,也使得西方社会思潮以更加弥散的方式进入网络环境之中。大多数人在面对关系到国家安全的报道时都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对境外势力抹黑我国的言论予以坚定的反击。然而,在面对电影、电视剧、音乐等文化形式时,人们往往沉溺于这些文化产品所构筑的精神世界中,对隐含的价值观点思想敏锐度较低,无形中便受到了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通过网络渠道,借助文化产品,不断兜售“个人英雄主义”“普世价值”“西式民主”等观念,纷至沓来的社会思潮造成了社会价值撕裂,思想政治教育感性传播环境面临着巨大挑战。
(三)众声喧哗的传播格局分散了受教者的共识性
思想政治教育感性传播活动是围绕受教者展开的,其根本任务就是为了帮助受教者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其达到知情意行的内外统一。在数字化、智能化的网络时代,感性传播的开放性、共享性塑造了众声喧哗的传播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对受教者价值共识的凝聚发起了挑战。
一方面,大众化的传播主体媒介素养良莠不齐,对感性内容的获取、解读、分析与批判能力存在着差异,个人原子化的发展趋势无法更好地凝聚感性传播对象的价值观念向心力。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作为“把关人”掌握着对观点的筛选、传输、引导和评价的权力,形成了中心化、垂直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结构。而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智媒时代,网络中分散的个体也成为了感性内容的生产者和分发者,其输出的碎片化和多元化的思想观念时常使得受教者的立场左右摇摆。
另一方面,圈层化的传播群体划分了新的网络“代沟”,受教者从定制化的窗口中观看世界,容易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感性传播过程中的群体极化。自然的感性本能使公众在信息海洋里流浪时往往会趋向于迎合自己情感偏好的内容,并通过浏览和发表感性观点来寻找和吸引同伴。在网络搜索引擎算法设置和标签分类等功能的加持下,在群体情感宣泄和利益诉求的交叠影响下,不同类型的人在网络空间中画地狂欢,将社会分割成一个个群体圈层。这些圈层通过不同的情感倾向,吸纳思想政治教育感性传播的对象,将其转变为各个圈层的内部成员。在一次次的情感宣泄后,群体感性共识会不断攀升,从而弱化了现实生活中主流观念的惯用逻辑,达成了群体成员之间的会意沟通,实现了群体信任和群体自我身份的建构。这种传播格局使得受教者崇尚小圈子共识,忽视主旋律的声音,极易造成社会纽带的瓦解。
三、智媒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感性传播的提升路径
(一)抓热点巧叙事,提升感性内容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