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谱系研究

作者: 王虎栋 李广平

摘 要

德育目标反映了德育的性质并对德育起导向作用。梳理建党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谱系,有利于深化对中小学德育目标规律和实践改革的认识。建党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经历了思想萌发期、初步探索期、恢复转型期、人本申张期、体系深化期五个阶段。其演进特征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随社会阶段变化而调整、由集体主义主导向兼顾个体发展转变、由单一思想政治教育向多维“大德育”体系拓展、由追求道德理想向贴近生活现实和科学分层回归。对未来德育目标的经验启示包括坚定立场性、提高实效性、深化理论性和警惕泛化。

关键词

建党百年;德育目标;中小学;

作者简介

王虎栋,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李广平,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也同时进入了“第二个一百年”,全面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德育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其中,德育目标对德育实施起着导向和统领作用,决定着德育工作的性质。本文通过梳理建党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谱系,分析德育目标的演进特征,并总结我国德育目标发展经验,为深化中小学德育目标规律认识和改革发展提供参考。

一、建党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的历史嬗变

(一)思想萌发期:发端于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1921—1949)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尽管没有提出明确的德育目标,但在教育方针政策中通过宣扬马克思主义思想,培养人们的阶级意识和革命意识,实际已孕育了早期德育思想的雏形。

1933年,由临时中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员会颁布的《小学教育制度草案》指出:“在工农民主专政下的小学教育,是训练现在参加民主革命斗争的后代,同时在这基础上准备将来共产主义的建设者。” [1]其中反映的德育目标更多体现为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培养人的阶级和革命斗争意识。

这一时期还没有关于德育目标的正式表述,但其德育思想已经蕴含在了教育方针中,并主要借鉴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无产阶级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等学说的思想。[2]

(二)初步探索期:为社会主义革命和人民服务的德育(1949—1966)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教育方针政策在继承之前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其背后反映的德育目标理念,是不断强调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立场,重视培养学生忠于祖国、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1963年,中央发布了《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等文件,提出“必须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规定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3]。文件进一步强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内容作了系统规定。

这一时期的德育目标理念不仅是对马克思共产主义教育的延续,而且突出强调了德育为社会主义革命、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但后来“文革”时期受“左倾”思想的影响,德育表现出泛政治化特征,正常的学校德育活动受到影响。

(三)恢复转型期:单一思想政治教育走向拓展(1978—2000)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人民的工作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此同时,这一时期德育目标由之前“唯政治化”走向拓展,也逐渐走向正式和科学化。

首先,对“唯政治化”反思纠正,并逐渐走向大德育体系。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学校应当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但这并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4]其次,德育从教育中凸显出来,开始由专门的文件表述。1988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首次以专门文件对德育工作作出规定,这标志着德育开始走向正式化、专门化。最后,德育目标的设置开始关注学生阶段层次。1993年和1995年颁布的《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纲要》分别依据小学和中学学生发展的特点,制定了不同的德育目标,体现出德育目标对学生发展规律的遵循。

以上可以看出,1978年到20世纪末这一时期是德育目标的恢复转型期,也是逐渐走向正式和科学化的时期。

(四)人本申张期:以人为本和生活德育思想的凸显(2000—2012)

进入21世纪,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多元化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党在这一时期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其中,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此背景下,这一阶段德育目标中人的向度得到了更多彰显。

2002年教育部印发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5]这反映出德育目标进一步关注学生个体发展,更加贴近他们的生活。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提出,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课程。[6]

这一时期的德育目标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始得到强调,德育在之前基础上越来越重视个体的发展需求,不断贴近个体的生活实际。

(五)体系深化期:强调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等,为我国德育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这一时期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进入体系深化阶段。2017年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对德育目标内容进行了全方位系统化的阐述:“从学生的社会生活、道德生活、法律生活、政治生活等多个方面提出要求,尊重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使德育目标具有可行性。”[7]

同时,德育目标的设置更加科学化。《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根据不同学段学生发展的特点,分了四个学段目标,各自对应小学低年级、小学中高年级、初中和高中学段学生。这体现了德育目标在阶段划分上更加细化,更加符合中小学生心理和道德发展的规律,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接受范围相适应。

这一时期德育目标突出强调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不断回应新的命题,更加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越来越注重依托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的理论。

二、建党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的演进特征

(一)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随社会阶段变化而调整

建党以来,我国德育目标的制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随社会阶段的发展而调整。分析发现,我国德育目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其演变过程形成了一条发展主线,即从关注马克思主义阶级革命思想,到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再到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德育目标主要为培养人的阶级斗争和革命意识,为革命的胜利作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指导理念主要是马克思主义中关于阶级斗争、无产阶级自身解放等学说。[8]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德育目标不断强化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立场,强调共产主义思想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指导思想转变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德育目标不再只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也开始关注人的品德、心理等因素。到了21世纪,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凸显,背后反映出了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的关注。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理念进一步深化,德育更加强调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德育目标形成了更加体系化层次化的内容结构。

(二)由集体主义主导向兼顾个体发展转变

德育目标反映了一种理念或价值观,这种理念包括社会本位、个人本位等。建党以来,我国德育目标理念经历了由集体主义主导向兼顾个体发展的转变。从建党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德育目标主要呈现向集体主义“一边倒”倾向,较少鲜明提及个体的利益需求。“集体主义的总原则,就是‘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或者说集体利益优先于个人利益’。”[9]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德育目标仍主要秉持集体主义为主的理念。到了21世纪,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德育目标理念开始从原先集体主义“一边倒”向兼顾个体发展转变。如2002年颁布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课程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德育目标从为集体服务的公德向个体的品德和生活回归。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21世纪以来德育目标越来越重视个体的发展,但并不意味着逐渐弱化集体主义,集体主义仍是德育强调的目标,“尽管我国学校德育的具体任务和内容时有变化,但一直在坚持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主旋律”[10]。实际上这一转向是由单一强调集体利益转变为注重集体和个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在重点落实集体主义的同时,也重视个体的发展,逐渐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

(三)由单一思想政治教育向多维“大德育”体系拓展

建党以来,我国德育目标内容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德育目标开始打破思想政治教育一元化的局面。1998年《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指出德育包括对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到了21世纪,随着科技进步和时代发展,德育目标内容越来越丰富。

虽然说目前我国已形成“大德育”体系,但并不是说其他内容的增加就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一直贯穿于德育目标,并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1]因此,即便我国逐渐形成了日益丰富的大德育体系,但并没有因此而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思想政治教育依然在德育中发挥独有的作用。

(四)由追求道德理想向贴近生活现实、科学分层回归

德育目标的层次是指目标设置高与低的问题。在德育目标设置的层次上,我国经历了由追求“高”的道德理想目标逐渐向回归生活、符合学生发展特点的转变。受集体主义以及“古代伦理传统和革命传统”[12]等的影响,我国德育目标在较长时期内处于“高”的定位,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始,就强调培养政治觉悟、为国家和集体献身的精神等。

出现转变是在1998年国家教委出台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将德育目标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守纪律的公民”,第二个层次是“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13]这反映了德育目标开始注重学生个体间的发展差异。到了21世纪初,德育目标逐渐由原来崇高化的要求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如2002年颁布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引导儿童“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教师应“尊重儿童权利”。[14]

再者是越来越注重不同学段德育目标的分层。如1993年和1995年分别颁布的《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纲要》中,针对小学、初中和高中不同阶段学生发展的特点,制定了不同的德育目标;到了2017年,这一分层则更加细化,其中将小学又分为低年级和高年级阶段,更加符合学生的年龄发展特点,更加科学化。

三、建党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的经验启示

回首百年,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经历了不同的时期,产生了不同样态的转变。通过对德育目标谱系的反思,提出中小学德育目标应坚守的原则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一)坚定立场性:马克思主义思想与我国德育实践相结合

一方面,我国德育目标应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始终遵循的指导思想。”[15]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就是发端于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从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到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再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正是由于坚守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才为每个时期德育目标的制定提供了方向引领,为德育目标的内在更新和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