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思维推进“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作者: 王维国

摘 要 新时代全面推进“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学思维的自觉运用。应树立战略思维,把握“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方位、战略定位和战略方略,构建“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方案;树立辩证思维,坚持辩证思维的联系观、发展观和系统观,增强课程自信,明确发展目标,找准实践路径,推动“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树立精准思维,通过精准识题、精准施策和精准落实,保障“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落实落地。

关键词 “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科学思维

作者简介 王维国,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大思政课”建设是新时代推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指出:“全党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根本上体现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思维方法上则体现为科学思维的自觉运用。落实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文件精神,扎实推进大中小学“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尤其应坚持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和精准思维,以科学思维实现“大思政课”建设的理念再更新、视野再开阔与格局再拓展,全面推进“大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思政课的铸魂育人效果。

一、以战略思维构建“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是一个大党,领导的是一个大国,进行的是伟大的事业,要善于进行战略思维,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战略问题是“大思政课”建设的根本性问题,战略思维是全面推进“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思想武器。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虽只有一字之差,反映的却是办好思政课的战略方位、战略定位和战略方略的再更新、再开阔与再拓展,体现的是“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方位之大、定位之大与方略之大。坚持运用战略思维,应树立“善审天下之势”的全局观念,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战略层面把握“大思政课”,对关系“大思政课”建设的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问题进行准确判断、科学定位和系统谋划,通过一系列正确的战略策略,全面推进“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第一,把握“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方位。战略方位即“大思政课”建设的时代坐标,应找准历史方位、抓住战略机遇,因势而谋、顺势而为,推动“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因势而谋,注重战略环境研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2]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运用战略思维,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对“大思政课”建设战略环境作出的科学判断。“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明确了“大思政课”建设的外部环境,这就要求“大思政课”建设必须立足于“大变局”,引导青年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中找准定位、明确方向,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勇担重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明确了“大思政课”建设的内部环境,这就要求“大思政课”建设必须立足于“大使命”,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和新的战略环境,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而努力奋斗。另一方面,顺势而为,善于把握战略机遇。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以来,思政课在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全局中的地位凸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根本性转变,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思政课教学效果大幅度提升。可以说,当前思政课建设处于最好的历史发展时期,这体现为“五个最”,即党和政府最重视、政策支持最好、社会环境最好、工作基础最好、战线热情最高,推进“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应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切实增强时不再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抢占先机、赢得优势,牢牢把握难得的历史机遇,全面推动“大思政课”建设深入实施,不断增强针对性、提升有效性,切实铸魂育人。

第二,明确“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位。战略定位即“大思政课”建设“国之大者”的战略价值与战略意义,应提高政治站位,从事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工作大局,事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事关党和人民的事业薪火相传,事关民族复兴伟业的如期实现的战略高度,推进“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正确把握“大思政课”的战略性质。“作为一门具体课程,能够受到党和国家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和反复强调,这充分彰显了思政课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也深刻揭示了这门课程所肩负的攸关‘国之大者’的特殊使命。”[3]思政课不是其他普通的课程,不能等同于其他课程,它是一门立德树人的课程,是在学生的心灵里面搞建设,是为学生的信仰筑堤坝,是为学生的理想点明灯。应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整体战略上研判“大思政课”建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大局中思考“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认识到“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虽然十分丰富,但有一条主线始终贯穿其中,那就是立德树人。思政课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个目标来学。另一方面,正确把握“大思政课”的战略方位。学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学校所有工作都要围绕立德树人来开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能否实现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实现,需要学校办学强校各项工作来共同完成,但学校各项工作在立德树人工作体系中的地位、所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样的。而“大思政课”在学校立德树人工作体系中处于极其关键的地位,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4]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明确了思政课立德树人的课程性质,更深刻揭示了“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地位和价值使命。思政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学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在学校立德树人的系统性工作中,思政课处于关键地位、发挥着关键作用,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国之大者”。

第三,谋划“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方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5]新时代推进“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需要保持战略定力,从战略高度进行顶层设计、系统规划,以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部署。这样的战略部署应基于思政课的长期使命与未来发展来考虑“大思政课”建设的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问题,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相统一,加强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与整体性推进,主要涉及指导思想、工作原则、目标任务、工作布局、组织领导等方面。《工作方案》就是对新时代“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谋划。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不断增强针对性、提升有效性,实现入脑入心。在工作原则上,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用于“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在目标任务上,建设全国思政课教研系统,设立一批实践教学基地,推出一批优质教学资源,做优一批品牌示范活动,支持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在工作布局上,从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善用社会大课堂、搭建大资源平台、构建大师资体系、拓展工作格局、加强组织领导等方面设计总体建设结构和工作布局,通过一系列具体举措使“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各个方面构成相互衔接、彼此支撑、整体推进的高质量发展体系。在组织领导上,教育部、中宣部牵头做好总体谋划,中央网信办指导做好全媒体宣传,科技部等部门加强对实践教学基地的指导与建设,各地各校在基地资源、经费投入、队伍建设、条件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合力推进“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二、以辩证思维推动“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辩证思维指的是人们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 ”[6]新时代以辩证思维推进“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应坚持辩证思维的联系观、发展观和系统观,以联系观增强课程自信,以发展观明确发展目标,以联系观找准实践路径,切实提升驾驭“大思政课”建设复杂局面、处理“大思政课”建设复杂问题的思维方式与能力本领,在“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中立德树人、铸魂育人。

第一,坚持辩证思维的联系观,增强“大思政课”建设的课程自信。恩格斯指出:“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7]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思维的联系观是对事物普遍联系的哲学表达。从本质上看,“大思政课”建设涉及课程体系中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关系,教材体系中统编教材和立体化教材的关系,教学体系中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师资体系中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关系,支持体系中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关系,评价体系中评教与评学的关系,载体体系中实体载体和网络载体的关系,学段体系中大学思政课、中学思政课、小学思政课的关系,平台体系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师资培训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的关系。这些“大思政课”建设的相关要素是内在统一、有机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深刻体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联性和互动性,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如果看不到或者不重视“大思政课”建设相关要素的普遍联系与客观联系,不注意协调好“大思政课”诸关系,片面突出或者忽视某一要素、某一方面,就会顾此失彼,导致“大思政课”建设发展失衡,进而影响思政课的整体育人效果。思政课建设相关要素的普遍联系与客观联系为推动“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现实可能。当前,我们推进“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不是因为外在的政策压力,而是由“大思政课”建设本身的内在结构、作用要素与特殊职能决定的,“大思政课”的理念、方法本身就存在于思政课的内涵、本质与内在结构中。以辩证思维推动“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就应坚持辩证思维的联系观,深刻把握“大思政课”之大,树立“大思政课”建设的课程自信,用全面联系、系统联系、普遍联系的观点,而不是片面、零散、孤立的观点来把握思政课建设,理直气壮地推进“大思政课”的要素融合,切实推进“大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

第二,坚持辩证思维的发展观,明确“大思政课”建设的发展目标。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8]辩证思维的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主动顺应形势变化,积极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向上提升。一是坚定发展目标。新时代“大思政课”的发展目标是一个包括宏观目标、中观目标和微观目标的目标体系。从宏观目标看,就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即《工作方案》所提出的“把‘大思政课’建设作为‘十四五’时期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努力实现“大思政课”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师资体系、管理体系、支持体系的高质量发展;从中观目标看,就是《工作方案》所提出的“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培养‘大先生’、拓展‘大格局’”;从微观目标看,“大思政课”建设还应细化为具体的工作任务,就是《工作方案》所提出的建设全国思政课教研系统、设立一批实践教学基地、推出一批优质教学资源、做优一批品牌示范活动、建设若干综合改革试验区等具体建设任务。二是激发发展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9]推动“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应既尊重以往工作基础、取得的成绩和总结的经验,也应根据时代发展、科技进步、教师诉求和学生特点,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打破思维定势与制度惯性,聚焦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善用社会大课堂、搭建大资源平台、构建大师资体系、拓展工作格局、加强组织领导等“大思政课”建设重点任务,力求思路创新、体系创新和政策举措创新,推动“大思政课”改革创新取得更多实质性、突破性、系统性成果,不断破解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提出的新课题。三是划定发展底线。实现“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目标,还应树立底线思维,统筹发展与安全,划定发展红线和意识形态安全底线,坚持“大思政课”建设的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这是“大思政课”建设的根本政治要求,也是“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方向目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