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打造“i-思维课堂”的实践研究
作者: 汪明微
思维品质的训练是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的突破口,也是各项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因此,落实核心素养,思维教学是首要问题。广州奥林匹克中学(以下简称“广奥”)抓住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思维力,根据思维型教学理论,建构了“一体三阶四环”思维型教学新范式:以编制思维学历案为抓手,以真实课堂大数据为支撑,聚焦核心素养三大思维和两种关键能力,探索以“四何”问题驱动思维进阶,以思维工具促进思维成长,以自我监控提升思维品质,以数据反馈见证思维迁移的课堂新范式(以下简称“i—思维课堂”)。
一、“i-思维课堂”范式实现课堂转型
当从核心素养视角思考和审视教学时,教师原先固有的知识观、教学观都会发生改变,课堂教学内容与组织形式也将随之变化。广奥“i—思维课堂”有效推动了课堂转型,实现了以下五个方面的转变。
1. 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
“i—思维课堂”以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为基础,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双主体”师生关系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基于学生视角,展现学生思维成长。教师本着“让每个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原则,在学案中以学生视角来呈现学习目标、学习任务、评价任务等,将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活动转化为观察、思考的学生活动,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历程转化为思维成长过程。
拓宽教师视角,关注每个学生的收获。借助课堂大数据,引领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来动态调整课堂,改变以往“教师春风难过前三排”的现象,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善用交互视角,推动师生共同成长。鼓励师生对话(提问)、学生板演和讲题、学生练习和实验等有效交互活动,让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和经验,交流彼此的体验和观点,寻求新的知识和发现,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形成良好的教学生态。
2. 由“抽象知识”转向“具体情境”
情境是教学的要素之一,是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沟通知识与思维的桥梁。
常用生活情境,提升思维的敏捷性。生活中的场景是学生最为熟悉的,在教学中常用生活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借用虚拟情境,提升思维的深刻性。如将微观原子结构和反应机理通过虚拟现实的方式引入化学课堂,突破了时空限制,让抽象知识更加形象生动,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抓住本质问题,探索化学反应核心规律,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预测事物发展的能力。
选用真实情境,提升思维的广阔性。真实情境既有趣又复杂多元,用真实情境将学习任务转化为真实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开拓思维,综合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思维品质。
善用多变情境,提升思维的灵活性。不同情境的思维模式转换能促进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各种规则、原理和规律,将书本中的知识与自己的理解进行比较和融合,能做到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善于迁移。
3. 由“学科知识”转向“学科素养”
“i—思维课堂”范式扭转知识本位的思想,以学生思维活动为核心,专注于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形成适应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关键能力。
瞄准素养目标,明确思维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将素养目标分解成关键思维能力和水平要求,并明确列进教学目标,融入教学过程,列入评价任务。
抓住核心知识,活用思维工具。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概念图等各类思维工具对核心知识进行加工和重构,促进学生原有学科知识图谱的修补、更新和再加工。让学生把学习过程转化为把知识转化、内化和升华为学科素养的过程。
推进以辩生思,提升学科思维。开展课堂探究活动,学生相互倾听,发生思维的碰撞,促进以辩生思,培养思维的灵敏性和深刻性。
4. 由“知识讲解”转向“问题驱动”
问题是一切学习的动力源泉,教学要围绕问题展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解决,教学过程中又发现新的问题。思维在思考问题中逐步推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实现了思维进阶。
前置性问题引发认知冲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课前,教师发布项目学习任务,学生通过微课学习和材料阅读,思考并生成大量的疑问,从理解、应用到分析、评价和创新,实现认识问题、提出问题和提出关键问题的思维跨越。
用批判性问题提升思维品质,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批判性问题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抓手,帮助学生超越表面化的记忆,分析事物的内部矛盾和普遍联系,理解内容和思维之间的关系。
用阶梯性问题落实思维进阶,帮助学生破解问题。学生思维发展遵循的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的基本规律。课堂教学设计相互衔接、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阶梯式问题链,有利于启发学生逐步深入思考与探索,抽丝剥茧,直击主题。
用反思性问题提升思维品质,促进迁移解决新问题。思维监控就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变化,根据林崇德教授的思维监控三棱锥模型,思维品质是由对思维的自主监控的高度决定的。因此,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从“思维的目的、过程和情境素材”多个角度进行反思,形成相应的思维策略来提高自身的思维品质。
5. 由“智慧教学”转向“精准互动”
教学大数据是课堂微改革的新引擎。学校发挥大数据的反馈和预测作用,形成课堂精准互动模式(见图1)。该模式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以教师、学生多维互动为学习形态,教师通过学生过程性数据采集,达成对班级整体情况的评估,实现基于数据的形成性评价,推动基于数据的精准教学,实现学习成果共享,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也可以开展个性化任务自测自评,利用测评数据反馈,促进教与学的持续改进。学校定期公布教学大数据,及时总结课堂教学行为,促进课堂教学向精准互动转型。
二、广奥育人方式三大成果
1. 培养出勤学好问的学生群体
“i—思维课堂”教学模式一举扭转了学生没有问题和提不出问题的局面。据统计,2021—2022学年全校学生有21139人次提出问题(教师答复47261个);2022—2023学年全校学生有26202人次提出过问题(教师答复58593个)。近三年来,广奥培养了一批善于发现问题和勇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学生思维品质在问题互动中逐步提升。据教研部门测算,广奥2023年高考增值水平居全市之首,其中“i—思维课堂”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功不可没。
2. 引领出钻研教学的教师团队
在“i—思维课堂”模式构建中,广奥以市重点课题“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背景下思维型课堂的构建研究”为中心,在模式开发研究、学习方式变革、评价策略研究、技术赋能四个方向,形成了由11个市区立项课题组成的“i—思维课堂”课题群。课题研究坚持走“课例研究”的路径,整体带动了学校教学研究氛围。广奥现有市区规划课题30项,参研人员152人(占全体教职工总数的50%以上)。
3. 打造了助推教师成长的AI课堂评价系统
广奥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重点关注思维能力的提升和思维习惯的培养,采用动态跟踪与学习分析技术研究多主体协同机制,构建包括“学生学习维度”“教师教学维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4个维度53个观测点的四维度多元评价体系;其中可利用人工智能学习支持技术收集8大类(课堂情感、课堂氛围、教学准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行为管理、时间管理)教学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对思维能力培育的过程和效果进行实时评估,为教师把握教情、进行教学诊断和精准教研提供有效支撑,为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提供丰富充足的数据。目前,学校积累了100多节“i—思维课堂”研究课例和300人次的赛课课例,有效支持教师自我评价和教学改进,有力促进跨学科的课例研究,帮助学校年轻教师迅速成长。
广奥历经三年,聚焦核心素养,在思维型课堂理论的指导下,在“厚德行健,点亮人生”办学理念的引领下,构建了“i—思维课堂”范式,实现了课堂的有效转型,推动了多元评价机制的落地,对激发学生思维、培养思维习惯、提升思维品质以及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积极而广泛的应用价值。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奥林匹克中学)
责任编辑:赵继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