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2023年总目录
卷首语
新年寄语 本刊编辑部 / 1月(1)
真正的投入才是最顶级的养生 涂玉霞/2月(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浅谈教育信息化 赵志毅/3月(1)
创造性教育呼唤强师 谭旭东/4月(1)
教育情怀浅思 刘生全/5月(1)
为了学生更好成长,教师要努力更好成长 郝文武/6月(1)
创新人才培育与科学教育 陈静静/7月(1)
新手教师成长—智能时代自信启航 李晓庆/8月(1)
大国良师:在教育强国战略中淬炼升华 李方/9月(1)
教育写作,一种最好的成长方式 郭学萍/10月(1)
解读“心有大我” 周建忠/11月(1)
正确把握区域数字教研与传统教研的关系 金志远/12月(1)
大家关注
教师资格认定的“免”与“不免” 马丽娅/1月(6-10)
近现代世界教育变革视域下的传统教育与国学教育
王立刚 翟力/1月(11-15)
苏霍姆林斯基家校合作思想及现实价值
杨杰 杨春雪/1月(16-20)
项目化教育研习:师范生专业素养的生成与实践
肖锦川/2月(6-11)
教师精神的“天职”意涵及其当代审视
徐子茹 程猛/2月(12-16)
基于41万份问卷探寻中小学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减负”路径
刘莹/3月(6-10)
“课提”:一线教师论文创作的开拓地
—以中学生物学学科为例 左开俊/3月(11-14)
先秦儒家德育过程观诠议 董泽贤 唐爱民/3月(15-19)
上海市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改革十二年实践 汪茂华/4月(6-11)
中小学教师教学基本功:内涵与区域考核实践研究
彭红玉/4月(12-17)
亲师同学 知行并进
—以“幸福亲师”项目促进教师和家长共同成长新探索
文东茅 王嘉颖/5月(6-11)
教育循证评价的国际经验与本土探索 周世科/5月(12-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课堂 吴东/5月(17-21)
县域普通高中发展的困境、契机与对策
蒋炜波 赵坚/6月(6-12)
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的四个着力点
郭德侠 王玉/6月(13-17)
杜绝中小学教育惩戒中的权力滥用
—从一则《处分决定》说起 尹力 邱慧琴/7月(6-10)
聚焦“双时”—落实“双减”工作的重要指针
李明 何丹/7月(11-15)
女性教师占比大是问题吗?
—中小学教师性别结构的样态素描与反思 杨柳/8月(6-11)
小学家访:意义、形式与路径 陆燕/8月(12-16)
乡村学校文化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和解决途径 成文辉/9月(6-10)
回归课堂:教学能力比赛的价值挖掘 蔡明/9月(11-14)
学科大观念视角下数字化赋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路径研究
李葆萍 杨翘楚 冯雨涵 等/10月(6-10)
优秀教学成果孵化培育和推广应用的区域探索与行动
姜美玲/10月(11-16)
基础教育精品课研发应用区域探索与行动 李百艳 /11月(6-11)
集团化办学“以术载道托举模式”的探索
—以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教育集团为例
莫春荣 黄娜/11月(12-16)
走向形成性评价:教学评价的改革升级 李刚 洪倩/12月(6-10)
教师如何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深化改革的行动者
彭泳斌 张楠/12月(11-16)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在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战略中涵育大国良师
李方/2月(17-20)
学校如何积极主导协同育人机制建设 孙云晓/4月(18-20)
中小学教师学习实践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三个全面”策略
李晓东/6月(18-21)
史鉴
陶行知的高中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申国昌 白静倩/7月(16-21)
“二战”前美国公立学校教师队伍女性化论争及其启示
李先军 李欣/8月(17-22)
经典背诵:中国教育的一道特殊风景
刘幸 冯长景/9月(15-19)
吴俊升的美育主张及其对当代中小学美育的启示
吴晓琳/10月(17-22)
儿童本位: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经验及启示
王梓睿/11月(17-22)
孔子为何能“诲人不倦”? 张学强/12月(17-21)
专题
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构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立交桥”的探索与实践
—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 李百艳/1月(22-26)
指向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教师素养 周建华/1月(27-29)
新时代人民教师应具有生态素养 杨立雄/1月(30-32)
“书信+”共育机制:谱家校社育人协奏曲
朱向阳 何丽萍 叶月飞/1月(33-36)
唱好学校高品质发展的“三首歌”
—徐州高级中学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实践路径
张安义/1月(37-40)
新课程背景下的新教研
系统性变革背景下教研系统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朱传世 赵爱华/2月(22-26)
“双新”背景下教研转型的主要任务、关键环节和突破要点
李文辉 项立军/2月(27-31)
呼唤赋能新教学、助力新发展的新教研 陈维贤/2月(32-35)
新课程场域下学科教研基地创新建设的基本范式与实践路径
李莲 于慧/2月(36-40)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中学“微课程”教研实践
—以岔河镇中学英语教研转型为例 崔小英/2月(41-43)
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进路
智能时代教师数据素养的能力框架与精准培育的多元路径
丁玉祥 周小萍/3月(21-25)
大数据循证赋能高中视导数字化转型
—北京市房山区数字化教育治理新思路
王徜祥 李晓庆 周长凤 等/3月(26-30)
人工智能助推教育数字化转型路径与实践研究
周佳峰/3月(31-34)
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结构研究 徐芳 钟志贤/3月(35-39)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生态课堂教学模式重构研究
陈昌林 许苓 傅继军/3月(40-45)
强师培育的学校实践
学校实践:强师培育的现实需求、路径探索和关键环节
杨玉春 陈为建/4月(22-25)
新时代北京市教师校本研修:政策、理论与实践
钟亚妮/4月(26-29)
从课堂与课程建设中提取教师的幸福因子
侯西科 张明珠/4月(30-32)
基于教师需求的校本研修设计与实施研究
—以杭州采荷第三小学为例
周建芬 俞登挥/4月(33-36)
互导共研:乡镇普通高中校本研修的基本路径
—以“浙江省建德市寿昌中学”实践为例
方昱红 严开银 盛建平/4月(37-40)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堵”与“疏”
青春期恋爱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董华/5月(23-26)
在困境中点起希望的心灯
—中小学生心理韧性的提升迫在眉睫
鹿心慰 陈龙 裴秀芳/5月(27-29)
协同育人视域下构建儿童青少年“网络成瘾”防御体系的区域探索
赵纪华/5月(30-33)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取向与教育对策探索
陈婉文/5月(34-37)
初中生人际交往特点、问题及应对策略探析
王瑞/5月(38-40)
中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学校积极调适策略
徐琳 肖男/5月(41-44)
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教育对策
姚茹 孙启慧 赵剑锋/5月(45-48)
“优师计划”: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
以“优师计划”引领欠发达地区教师队伍建设
程建平/6月(23-27)
“优师计划”背景下高素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路径探究
龙宝新/6月(28-32)
师范生扎根乡村教育:意义、困境及优化路径
马合比亚提·斯德合/6月(33-37)
“优师计划”的现实举措、价值审视与图景展望
—基于东北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实践的思考
张聪 盛玉莹/6月(38-42)
“优师计划”实施: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以天水师范学院为例 杨维玱 邵晓霞/6月(43-46)
“U—G—S—T”联动机制下“优师计划”师范生协同培养优化路径探究
黄俊丽/6月(47-51)
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研究
中小学科学教育:现实使命与实践方略 蔡铁权/7月(23-26)
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意义与推进路径
马学军 游月殿/7月(27-30)
校外教育协同育人,为科学教育做好加法 姜景一/7月(31-34)
科学教育的核心内涵价值及县中实践路径探析 董裕华/7月(35-38)
大学与中小学协同推进科学教育的实践探索:基于经合组织创新学习环境的探讨 胡勇 刘丹旸/7月(39-43)
中小学科学课程的价值取向与实施策略 任建英/7月(44-48)
开启新手教师专业进阶之路
新手教师面临的典型困境及其可能对策 陈向明/8月(24-29)
教师入职的情感准备、心理适应与教育理解
马维林/8月(30-33)
新手班主任的角色塑造与价值构建 黄友芹/8月(34-37)
给新手教师增强教育教学胜任力的几点建议 蔡明/8月(38-42)
建设并用好自己的“生活图书馆”
—新手教师的“读·书”建议 高子阳/8月(43-47)
做具有教育家精神的大国良师
精神之光照亮教育的天空
—教育家精神谱系特征的初步梳理 成尚荣/9月(21-26)
教育家精神研究的三个定位 周建忠/9月(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