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与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

作者: 付睿 周洪宇

摘   要:教育领域改革开放拆除思想藩篱,为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提供思想基础;教育领域改革开放确立中国在国际教育体系中的发展中国家身份,明晰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价值立场;教育领域改革开放推动教育探索,为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提供实践基础;教育领域改革开放增强国家教育实力与教育自信,提升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话语权与影响力;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倒逼教育领域改革开放高位推进,中国教育智慧与教育方案走向世界需要增强国家教育实力、深化教育对外开放作为支撑,逐步实现中国在全球教育治理体系中的国家角色由参与者向构建者、引领者转型。

关键词:改革开放 全球教育治理 教育自信 话语权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全面实施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中国教育领域也随之进入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教育领域的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教育发展的新征程,成为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重要驱动力。全球教育治理是主权国家、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主体秉持平等、民主、协商的理念,共同制定国际教育规则与政策、拟定教育议程、举办国际论坛、开展教育援助等活动的过程,目的是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教育善治。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是国家整体实力与教育发展水平的集中展现,对提升国家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实行的教育领域改革开放在推动国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同时,也驱动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及全球教育事务,为全球教育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与此同时,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促进中国教育领域改革开放持续深化,推动教育体制、体系及机制改革,以更好地适应全球教育治理新趋势。中国的教育领域改革开放与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呈现出一种积极的良性互动关系。深入探讨两者间的关系及影响,有助于促进国内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推动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为我国从全球教育治理的参与者转变为构建者乃至引领者提供理论性、实践性指导。

一、改革开放拆除思想藩篱,为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提供正确方向和理论基础

恢复高考制度成为中国教育领域改革开放的发端。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对教育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1977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高考制度得以恢复。它对于重建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推进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推进中国教育制度的重建、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1]

1978年,全国掀起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推动了全国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教育领域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要“大力加强实现现代化所必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教育被视为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基础。1982年召开的十二大指出,要实行对外开放,并明确把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实现对外开放是战略方针,教育则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重点。在对外开放战略的指引下,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教育领域的改革也蓬勃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为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面临全球科学技术革命和国内现代化建设的双重挑战,但教育发展长期停滞已同现代化建设需求严重不适应。1983年9月初,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简称“三个面向”),掀起了教育领域的改革开放浪潮。“三个面向”指导思想,成为20 世纪 80 年代中叶以后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深刻地揭示了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确立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指导思想,也为中国教育实现开放式发展、加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等提供了思想基础。

二、改革开放确立国家身份,

明晰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权利和义务

中国在教育领域推动改革开放后,在加速融入国际社会的过程中确立了自身在国际教育体系中的发展中国家身份,成为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价值立场的基础。国家身份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的角色及定位,即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上的认同程度。[2]一个国家的身份定位与国际社会对该国的正向认同匹配度越高,这个国家与国际社会的互动关系也就越可能呈现良性的合作状态。具体表现为一个国家对主导国际社会持认可态度,就倾向于以国际社会成员的身份参与各项国际事务,遵循各类国际制度和规则。1949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中国基本徘徊在国际教育体系之外。直到实行教育领域改革开放,中国对自身在国际教育体系中的定位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致力于成为世界教育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

中国一直秉持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定位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从历史角度考察,发展中国家一般是指过去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目前已经获得政治独立,拥有国家主权的新兴民族国家。[3]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面临教育基础薄弱,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质量不高的现实困境,这样的身份认定为团结众多发展中国家,形成共同的教育立场和教育政策价值取向,争取维护公平公正、合作共赢的国际教育体系环境奠定了基础。发展中国家身份定位,确定了中国在参与全球教育治理过程中的价值取向、责任、所发挥的作用等基本立场。

教育领域改革开放促使中国在国际教育体系中的国家身份及角色发生重大转变,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密不可分。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发展和世界形势的变化,中国深刻地认识到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性,相继加入一系列国际组织、国际公约,以及国际性或区域性国际机制。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合法席位,在接受国际组织教育援助的同时,也开始参与国际社会的教育事务及活动。中国发展了同日本、美国等国的友好关系,构建了和平主导的世界格局。国际关系的正常化为中国认知世界教育进展、参与全球教育治理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已经成为大部分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成员,中国参与的政府间国际组织的绝对数目是美国参与数的80%,已参加的多边国际条约和协定达268项。[4]上述数据表明,中国已是现存国际秩序的积极参与者。中国以国际社会及机制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参加各类国际组织,尤其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教育与世界教育服务贸易接轨并融入其中,通过开展教育交流与对话,建立教育共识,促进了国内教育的改革与发展。20世纪末,随着教育对外开放及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深入开展,中国逐步从接轨融入国际教育体系向参与全球教育治理转型。

进入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世界影响力不断增强,但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定位始终未变。中国清楚地认识到,在全球化加速发展和世界相互依存程度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中国的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息息相关。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可以使中国为解决全球性教育问题贡献力量的同时,更好地推动国内教育的快速发展。2017年初,国务院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正式提出“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具体包括深化多边教育合作、深度参与国际教育规则制定、开展教育国际援助等,为进一步塑造我国在全球教育治理体系中的引领者身份与角色提供了政策支持。同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这种外交理念与政策也为中国广泛加入或主导设立全球性或区域性国际组织,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总之,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价值取向和追求始终与国家身份定位相适应,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契合。

三、改革开放推动教育探索,

为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提供实践依据

教育领域改革开放有力地推动中国的教育变革及探索,为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提供了充分的实践经验和依据。教育领域改革开放促进广大教育工作者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不仅在国内如火如荼地开展教育研究,还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经验。这些教育探索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成为推动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实践基础。

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的改革,教育体制的改革越来越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战略性任务。1985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该决定成为推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国教育政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献,开启了中国教育改革的历史征程。[5]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中国必须坚持教育领域的改革开放。20世纪90年代末期,包括互联网和通信技术在内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1999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随后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对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扭转应试教育倾向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实施素质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领域一项最深刻的改革。[6]该决定对我国面向21世纪初期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及科教兴国战略的落实产生了深远影响。

进入21世纪,国家根据国内国际发展形势,继续加大教育领域改革开放力度,为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提供强有力的实践依据。200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新体制。该决定对我国新世纪初基础教育工作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扩大教育开放,培养国际化人才,加大国际教育援助力度,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合作,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组织教育政策、规则、标准的研究和制定等。纲要不仅成为我国此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和工作指南,而且明确了中国积极主动地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策略和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领域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的同时,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步伐明显加快。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份全面指导我国教育对外开放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推动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标志着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进入新阶段。教育部于2016年7月印发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提出,推动教育深度合作、互学互鉴,携手促进沿线各国教育发展,全面提升区域教育影响力,聚力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建构“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是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深化拓展全球教育治理体系的突破点和中长期战略的重点。国务院2017年1月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从教育改革创新、教育结构调整、优化育人环境、推进教育对外开放和促进教育公平共享五个方面,推进和实现教育战略规划创新。“十三五”规划是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及时适应新趋势、新要求的行动纲领,也是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指导性文件。同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了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并分别对不同类型教育的体制机制改革提出具体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教育改革通过国家层面的文件继续得以深入推进。

教育领域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国家层面的教育改革意见、规划、方案等的出台,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轮轮教育改革的浪潮,各级各类学校则开展各类教育实验,有力地推动了国家教育的探索、变革、实践与发展,提升了国家教育实力,塑造了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实践基础。

四、改革开放增强国家教育实力,

提升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自信与话语权

教育领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实践立足基本国情,将教育的普遍性与本土性、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坚定不移地实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取得了全方位、跨越式发展,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极大提升了中国的教育实力及教育自信。

40多年的教育领域改革开放实践,使得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用短短20多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近百年的义务教育普及之路。14亿多中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成为全世界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发展潜力最大、特色最为鲜明的教育。[7]《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2015)》(Education for All Global Monitoring Report 2015)显示,全球仅1/3 的国家实现了2000年全民教育计划中的所有目标,仅一半国家实现了普及初等教育这一重要预期目标。[8]中国是实现了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之一。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教育领域的改革开放对顺利实现脱贫作出了重要贡献。教育领域改革开放取得的实践成就和不断增强的教育实力,使得中国更加坚定了教育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上一篇:
下一篇: 迈向共同利益的教育治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