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劳动课程的项目化实施
作者: 王怀伟 张长娟 刘凤
摘 要 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价值导向,在五育融合的大背景下,以项目式学习为实施方式,小学劳动课程项目化实践要从增进劳动认知、培养劳动情感、磨炼劳动意志、养成劳动习惯四维度目标入手,探索以驱动性问题奠定项目素养导向、以项目化学习建构五类课程结构、以模块式串联打造三域协同跟进、以嵌入式评价反思前置“表现”评价标准的实施路径,同时建立四主体保障机制,以凸显劳动教育新样态的本体价值,达到全面育人的目标,应对未来新的劳动形态的挑战。
关 键 词 五育融合;项目化;劳动课程;综合育人
引用格式 王怀伟,张长娟,刘凤.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劳动课程的项目化实施[J].教学与管理,2024(02):25-27.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劳动教育,“五育”融合已成为当前中国教育界的一个重大课题。在“五育融合”的背景下,“劳动教育”不再是为了“劳动”而“劳动”,而是要挖掘其育人新样态的价值。而项目化学习这种新型的学习形态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提出问题、规划方案、解决问题及评价反思”是项目化学习的关键环节,“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执行项目”是其基本的理念。本文着重从目标维度、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等方面探讨小学劳动课程的项目化实施,以凸显劳动教育新样态的本体价值。
一、小学劳动课程项目化实践的四维度目标
1.增进劳动认知
每一种劳动技术、每一种形态,都是从人的生产和生活中汲取而来,是人们几千年来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升华[1]。从劳动教育的认知视角来看,从刀耕火种的生产性劳动到现代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劳动,对这一历程的演变,学生并没对其历史内涵和现实意义达成认同。因此,学校可以采用讲授、实操、反思、交流等形式对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使他们能够理性地认识到劳动技能的重要性,不仅可以增进劳动认知,还是提升劳动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2.培养劳动情感
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最新发展中,有着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四大之最”价值内涵。劳动是最光荣的,它是人类社会所有的创新和变化的源泉,创造了无数的奇迹;劳动是最崇高的,是劳动者的最高荣誉,是一种最迷人的、最崇高的精神力量;劳动是最伟大的,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文化,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劳动是最美丽的,经历了过程的艰辛,才能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在小学劳动教育中,通过项目化实施的方式,可以用“四个最”来激发学生的劳动情趣,培养他们的劳动积极性。
3.磨炼劳动意志
劳动精神是以劳动价值为基础的一种心理状态,反映在具体的劳动过程中,并作为一种精神动力来支持劳动者的劳动[2]。学校可以针对当今学生的特点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既要有劳动体验,又要有劳动的硬性任务;既要“流汗”,又要“流泪”;既要有体力活,又要有智力活;既要单打独斗,又要有集体合作,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劳动和创造,以此磨砺意志、提高自我。
4.养成劳动习惯
好的劳动习惯就是将劳动当作一种正常的状态,然后把它转变为一种生活和一种态度。劳动是需要去真实体验与经历的,只有挥洒汗水,才能体会到劳动的艰辛,理解劳动的意义,从而懂得劳动的价值。学生亲身参与到校内外的劳动过程,他们能够真正接触到社会,认识到大自然,体会四季更替的农作耕耘,与大地拥抱,与自然撞怀,感受劳动带来的乐趣,在劳动中实现成长、形成习惯。当劳动成为一种习惯,学生就会逐步形成相应的劳动能力和精神。
二、小学劳动课程项目化实践的四部曲路径
1.以驱动性问题引领,奠定项目素养导向
前期通过发放电子问卷和纸质问卷的方式,对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兴趣、劳动习惯等方面进行问卷调研,本校小学生参与的覆盖面达到96%。经过异质数据的智慧协同采集,调研数据显示:67.86%的学生不愿意参加劳动,53.5%的学生对劳动不感兴趣,仅有36.78%的学生主动参与过劳动。面对此数据,教育工作者需思考并最终确定开展劳动课程项目化学习的驱动性问题。例如,在六年级的“探秘魔幻之都的轻轨”项目化学习中,让学生在了解了本地的轻轨线路网络之后,提出“轻轨的‘易’与‘难’在哪里?轻轨人的‘易’与‘难’在哪里?我的职业体验‘画像’规划是怎样的?”等驱动性问题。在探秘轻轨的项目化劳动实践中,通过身体力行,感受到工匠的劳动精神,提升劳动素养,奠定素养导向。
2.以项目化学习规划,建构五类课程结构
基于当前学生劳动素养的现状,整合了学校、家庭、社会等资源,多元选择、相互合作、联系生活构建了“五类”劳动项目化实践课程结构,该课程的逻辑架构下分别设置了“专门课程、渗透课程、项目课程、综合课程、岗位课程”五大类别,对德智体美劳这“五育”进行了融合开发。
具体可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场域出发,“五育融合”背景下的“五大类别”以及“三个场域”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可以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如图1)。
3.以模块式串联实践,打造三域协同跟进
(1)学校里的“小舞台”,班班能展示
在学校里,以校园为主要实施场所,以主题学习为主要方式,促进学生日常生活劳动技能的习得、劳动习惯的形成以及劳动观念、劳动精神的养成[3]。如,在学校的劳动基地“石斛园”开展的“石斛牧歌”项目活动,邀请石斛种植能手进校园,以“探寻石斛的秘密”为驱动型任务,学生跟着教师在石斛园中通过看、听、触、感来欣赏石斛,根据手中设计的“石斛探秘地图”实践任务,在赏石斛、说石斛、画石斛、探石斛中探寻石斛的“秘密”。教师把课堂从教室搬到植物园,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课堂,引导学生用一两句话或诗词描述眼前的石斛,用一幅画来描摹石斛,用一个观察量表来记录石斛的生长,借助现代媒体技术留下石斛的电子印记等等,通过项目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在真实的自然田园中开启“劳动教育新样态”的项目化探索之旅。
(2)家庭内的“主阵地”,家家在行动
劳动是学生掌握必要的生活技能、培养独立自主能力和积极向上生活态度的主阵地。如,学校的“厨房小当家”项目活动,六年级学生在“今天我当家”的大主题情境下实施的“主任务”内容是筹备一次“家宴”(准备、购买、制作),“自选任务”的内容是筹备一次“请客” (准备、购买、制作)。通过对家务劳动、家庭美食等模块的学习与实践,帮助学生习得日常生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通过参与家庭事务的管理,进一步在家庭经营方面去培育学生面对真实生活所需要的综合劳动素养,为正确的生活态度增添积极向上的底色,从根本上体会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
(3)社会中的“体验场”,人人在研学
除了在校内和家里进行劳动实践以外,走出学校、走入社会也是劳动实践的一种方式。通过参观寻访、实践体验等方式,进一步开阔学生的眼界、增长他们的见识,帮他们提高技能、锻炼体魄、陶冶情操,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中获得更进一步的成长。如,三年级学生在“探访茶叶王国”的项目化研学活动中,在小茶农的职业体验中,在采茶的欢声笑语中,正确认识了自我,身体得到了锻炼,掌握了劳动的技能,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感悟了茶文化,在“五育融合”中提升了劳动综合素养,获得了心灵的成长。
4.以嵌入式评价反思,前置“表现”评价标准
表现性评价是指在尽量合乎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评分规则对学生完成复杂任务的过程表现或结果做出判断[4]。它通过“任务”引发学生相应的表现,由于任务不存在唯一正确答案,因而需要基于评价量规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判断[5]。每年的劳动周活动,全校都开展一系列活动,并设计展示台、多彩劳动学分卡、劳动存折等多种表现性评价方式。在入项时就已经采用逆向设计的方式,以动态的形式制定并前置评价标准,为后续的项目开展起到“导航”的作用。在实施过程中,将较为抽象的育人目标转化成学生的成长实践,学生们在项目化课程的潜移默化中茁壮成长,不断达成“五育”融合背景下的育人目标。
三、小学劳动课程项目化实施的四主体保障
1.素养导向保障
要从“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这一高度来理解劳动课程的重大意义,学校应站在全面育人的高度,牢牢把握劳动教育蕴含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性质,特别是要针对学生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等方面体现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和时代特征,保障课程的项目化实施以素养为导向,凸显劳动教育的本体价值。
2.人力资源保障
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影响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必须加强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探索由1-2名专职教师带领、组建兼职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形成专兼职结合的师资组合机制,保证劳动教育的稳定性[6]。同时,还可以在校外聘请2-5名各行各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专家教师”,通过区域的劳动教育研修活动,整体加强专业培训,指导劳动教育专兼职教师示范引领,深入研究,总结经验,全面强化职业技能的培养,提升劳动教育的专业化水平。
3.实践场地保障
当前,中国的小学多因场地条件、资金条件等限制,开展劳动教育所需要的空间场域数量少、场地小,城市学校、城乡结合学校及农村学校之间整体存在着设施分布不均衡的现象。在这种形势下,要进行劳动教育,除了要保证室内实践场所以外,还要有户外实践场所。在户外,城市小学可以利用“校园角落”进行“种植角”的规划;在上级管理部门的统筹与指导下,可以建设联盟校、集团校、联谊校的共享基地;也可以和社区合作共享小区劳动用地;还可以与城乡结合学校、农村学校等其他区域学校协同发展,构建智慧劳育联盟等。总之,要从多个角度探讨劳动教育基地的建设模式和有效途径,并从多个方面保障其安全。
4.督导评估保障
学校可以将学生在劳动课程中所取得的创新性劳动成果,形成的劳动意识,以及养成的劳动品质等纳入到学生“五育”综合素养评价的内容,考核各个班级开展劳动教育的质量与成效;还可以将参与劳动的频次与时长数据量化成指标,加上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效等质性分析形成考核结果,记入AI智慧教育平台里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以此形成学生成长档案袋,给上级部门对各学校每年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之劳动教育学科提供应有的数据,保证劳动教育的质量监测真实有效。
参考文献
[1] 王定华.试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意蕴与方略[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05):4-10.
[2] 谢晓娟,李文俊.全面把握高校劳动教育的四重维度[J].现代教育管理,2021(03):44-50.
[3] 王毅,王玉飞,吴嘉佳.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内涵、价值与实现路径[J].当代教育论坛,2021(02):97-106.
[4] 周文叶.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技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53.
[5] 周文叶,毛玮洁.表现性评价:促进素养养成[J].全球教育展望,2022,51(05):94-105.
[6] 李曼.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实践初探[J].中国培训,2021(07):28-30.
[责任编辑:白文军]
该文为重庆市教育学会第十届基础教育科研重点课题 “‘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新样态研究”(XH2021A25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