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实践的小学单元作业设计

作者: 杨维坤 邱小健

摘 要 作业设计是助推“双减”政策落地的关键,也是学界探讨的重要议题。小学单元作业设计基于学科实践,以国家政策为引领,以新课程改革为抓手,以高质量教学为旨趣,以认知科学为基础。单元作业设计基于学科实践会面临教师“实操性”设计动力不足、教师“开拓性”设计能力有限、学校“实践性”学习场域匮乏的困境。树立“基于学科实践”的科学作业设计观、推行“基于问题情境”的整体设计方法论、建设“场景契合”的学习场域和丰富教学资源、提升教师“学科实践导向”作业设计能力,是完善基于学科实践的小学单元作业设计的可行之策。

关  键  词 双减;学科实践;单元作业设计;小学

引用格式 杨维坤,邱小健.基于学科实践的小学单元作业设计[J].教学与管理,2024(02):62-66.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明确提出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1]。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作业设计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业负担成为“双减”政策落地的关键。学科实践作为学科育人方式变革的新方向,是指具有学科意蕴的典型实践,即学科专业共同体怀着共享的愿景与价值观,运用该学科的概念、思想和工具,整合心理过程与操控技能,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的一套典型做法[2]。学科实践对审视我国“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素养导向下的作业设计优化带来了机遇。本文通过分析基于学科实践的小学单元作业设计的适切性与实践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小学单元作业设计的策略,以期为小学教师作业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基于学科实践的小学单元作业设计的适切性

1.以国家政策为引领

小学单元作业设计基于学科实践,是国家教育政策的明确导向。早在2013年8月,教育部就曾下发《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其中第四条明确提出:“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可布置一些适合小学生特点的体验式作业”。2021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提出,学校要根据学段、学科特点及学生实际需要和完成能力,合理布置科学探究、社会与劳动实践等不同类型的作业[3]。2021年7月,国家出台的“双减”政策提出要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系统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作业的价值体现在既包含学科关键知识点,还可以借助生活化的场景为学生搭建真实的实践情境。作业通过合理的学科与实践的融合,成为学科实践化的重要形式,有效连接理论与实践。因此,小学教师应基于学科实践进行单元作业设计,即从本单元的教学主线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指向真实的问题、真实的过程、真实的成果,设计具有系统性、逻辑性、进阶性的与单元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赋予作业活动以实践意义。基于学科实践的单元作业设计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等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方式,弥合了传统知与行的断裂,提升了学生学习生活的经验、能力、情感体验和价值目标追求,将身、心与大脑相统一,为学生的精神发展提供充足的养料,拓展学生精神层面的深度与广度。基于学科实践的小学单元作业设计以国家政策为引领,避免教师布置作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使作业从随意走向规范、从练习走向运用、从零散走向结构,以此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学生学习的效果,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培育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2.以新课程改革为抓手

在基础教育领域,课程标准是“龙头”,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4]。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各学科课程标准关于核心素养内涵的表述对于教师的作业设计具有重要导向作用。2022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方案》)与各学科课程标准。《方案》主张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加强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5]。本次修订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也都在“教学提示”和“教学建议”部分提出了大量的实践性活动要求,探索实现学科育人价值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学科典型学习方式,推进以学科实践为标志的育人方式变革。而基于学科实践的单元作业设计正是学科实践化的体现,以学科实践活动为抓手,用实践推动学习方式发生转变,从坐而论道转向知行合一[6]。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教师必须提高站位,改变过去传统的坐而论道的教学方式,立足教材中的大主题,对标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分析学情,确定单元学习目标,展开具体的单元教学设计。与之相应,教师的作业设计要高位着眼、大处着手,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以单元为设计单位,加强作业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关注作业的生长性,以经典任务设计落实素养培育,凸显学科育人价值。

3.以高质量教学为旨趣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着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相脱节的局限性,应试教育的愈演愈烈导致了这种局限性日益被凸显。实践的缺失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根本局限[7]。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有高效的课堂和高质量的作业设计。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亟需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变革育人方式,实施高质量教学。高质量教学强调师生之间在多重交往互动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和全面而自由发展,它秉持五育融合的理念,通过德育润化、智育开发、体魄强健、情感陶冶和文化熏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8]。实施高质量教学,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应切实转换教学思路,重视学生的实践创造能力,推动教学从“完成教学任务”向“促进学生发展”转变,改变单纯的灌输式和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综合运用探究教学、对话教学、理解教学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教与学的方式。小学教师应以作业设计为切入点,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创设针对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充分的实践中学以致用和用以致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4.以认知科学为基础

单元作业的有效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对学生能力、态度等的培养,还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小学单元作业设计基于学科实践与这一阶段学生认知发展特点有密切关系。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学生的认知处在具体运算阶段,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主要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他们形成概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都必须与他们熟悉的物体和场景相联系,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作为“未完成的人”,小学生不仅在生理上尚未完全发育,而且在人格方面也具有未完成性。因此,在单元作业的设计过程中,小学教师要充分重视实践教育,以联系实际的情境承载作业内容,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参观、考察、亲身实践等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身临其境地感受,从而在头脑中形成视觉表象,发现规律,理解各种抽象概念和原理。因此,在小学单元作业设计中融入实践类作业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认知逻辑和心理特征。

二、基于学科实践的小学单元作业设计的困境

学科实践作为学习方式变革的新方向,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它们阻碍了以学科实践为代表的各种改革举措的落实。

1.教师“实操性”设计动力不足

所谓实操性,指的是教师基于学科实践进行单元作业的操作性设计。教师“实操性”设计动力不足主要表现为教师“阻抗”与路径依赖。一方面,教师“阻抗”是指教师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固着于其个性结构中具有偏差或不完善的认知、情感、意志所产生的对课程改革的漠视或拒绝,对课程改革方案的消极、应付等态度[9]。学科实践是课程改革方案的体现,基于学科实践的单元作业设计正是学科实践的具体化,同样也面临着课程改革中的教师“阻抗”。另一方面,基于学科实践的单元作业设计与教师习以为常的作业设计习惯存在巨大差异,冲击着教师的工作习惯,需要他们打破路径依赖。基于学科实践的单元作业设计主张“做中学”,突破课时和教室的时空限制,提倡运用、实践、综合、评价、创新等体现高阶思维水平的作业。而教师习惯从课时的视角出发,利用教材和教辅资料,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课堂表现布置作业[10],在设计作业时关注作业对知识与技能的巩固和练习,多为背诵、抄写、默写等属于“知道”水平的作业,而能激发学生实践创造能力的实践型作业在学业测试中出现的概率较低,导致教师基于学科实践进行单元作业设计的动力不足。新要求对旧习惯产生了一定冲击,需要教师打破路径依赖,避免造成教师“实操性”设计动力的不足。基于学科实践的单元作业设计必须正视教师倾向于沿袭老路的惯性,增强教师设计基于学科实践的单元作业的动力和能力。

2.教师“开拓性”设计能力有限

所谓开拓性,是指教师之间通力合作,在单元整体框架下对作业目标、内容、类型、难度、时间进行整体设计与统筹分配,在加工书本知识的基础上思考如何进行“问题化”设计,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这样的基于真实情境的作业设计需要教师融合学科知识与学生知识,对于习惯了知识本位作业的教师来讲,这是一种新的挑战。由于教辅资料的泛滥,大部分教师以“布置作业”代替“设计作业”,以教科书为圣经进行照本宣科,忽视了知识内在的实践意蕴,照抄照搬教辅资料上作业的现象比比皆是[11]。这不仅让作业失去了其原有的价值,而且也让教师逐步丧失了作业设计的能力。研究表明,小学教师作业设计能力对作业设计质量影响的标准回归系数是0.175,关系比较明显[12]。可见,教师“开拓性”设计能力有限是影响作业设计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基于学科实践的单元作业设计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另外,学科实践对单元作业设计有更高要求,但部分学校很少对作业设计开展专项教研。

3.学校“实践性”学习场域匮乏

学科实践对人力、物力、时间、场馆资源的要求极高,基于学科实践的单元作业设计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难以获得广泛的资源支持,面临学校“实践性”学习场域相对匮乏的困境[13]。学生的学习不能只有纸、笔、三角尺,可能还需要有锄头、铁锹、安全帽等各类生产工具。窗明几净的教室是不够的,实验室、博物馆、工厂、农场、商场这些并不以实施教育为出发点的场所也要作为开放的教室。在以工业化、数字化、全球化为标志的社会转型期,学校“实践性”学习场域的匮乏是基于学科实践的单元作业设计的客观制约因素。

三、基于学科实践的小学单元作业设计的策略

要让基于学科实践的小学单元作业设计生机盎然,实现“道”和“术”的和谐统一,即作业设计的价值导向和方法体系的和谐统一,积极开发基于学科实践的小学单元作业设计策略十分必要。

1.树立“基于学科实践”的科学作业设计观

教师是中小学作业设计中融合学科实践的主体,他们对于学科实践的认知、思维和技能直接影响到其设计作业时学科实践落实的质量。在设计基于学科实践的单元作业时,教师一方面要超越方法主义的窠臼与狭隘的功利主义思维,回归本体论思考,正确认识作业的本质意涵,树立科学的作业观念;另一方面,要明晰基于学科实践的单元作业设计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科实践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知行合一的学习方式。具体而言,教师要认识到单元作业更加关注学生知识建构的整体性、素养培养的全面性和自我养成的过程性,倡导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用亲身感受来获取知识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运用,是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点。同时,教师要深刻领会学科实践的基本旨趣和科学内涵,提高辨别能力,认识到倡导学科实践并不排斥知识的学习和探究,新课标所强调的核心素养、创新能力、发现学习等与基础知识、记忆能力、背诵与练习的教学方式等并不是矛盾的对立关系[14],而是强调基于实践、通过实践进行认知。学习是理性与非理性共同支配的生命实践,以高质量作业引领高质量学习,把理性化的、学科性的知识授受转化为学生感性化的、活动性的知识探究,让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亲历求知的全过程,在作业中发展认知能力的同时,还能够发展社会实践能力,实现积极的、主动的建构性学习,使作业成为学生发现学习价值以及作为学习者人格成长的新机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