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教师关怀素养培育

作者: 陈玄 赵婧

摘 要 兴教必先强师,高质量的教师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关怀素养作为高质量教师必备的关键素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优化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发展,并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最终实现教育品质的整体提升。然而,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在教师的关怀素养培育上仍存在关怀认知偏差、关怀能力不足和关怀行为不当等问题,阻碍了教师育人实践效能的有效释放。为助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提升自我关怀素养,教师需要审视职业价值观,建立关怀信念;加强理论学习,夯实关怀认知;内化伦理责任,激发关怀情感;把握关怀艺术,提高关怀能力;榜样示范指导,塑造关怀行为。

关  键  词 教育高质量发展;教师;关怀素养

引用格式 陈玄,赵婧.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教师关怀素养培育[J].教学与管理,2024(08):1-5.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1],实现高质量教育,关键在教师。那么,教师如何来充分履行育人的责任使命并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呢?育人先育德、育德先爱人,教师真诚的关怀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是做好育人工作的前提条件,是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最为基础、也较为有效的途径。因此,良好的关怀素养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教师开展高质量育人实践的核心素质要求。在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研究教师关怀素养的价值意蕴和培育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教师关怀素养的价值意蕴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育人,因而教育高质量发展最终指向的是人的高质量成长。“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无论是高质量教育目标的实现,还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都离不开教师的关怀。然而,关怀不仅需要满腔热忱,更需要讲究方式方法,盲目的关怀只会适得其反,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升关怀素养。教师关怀素养是指“教师所具有的能敏锐体察学生的情感变化,知觉他们的需要,善于与学生对话与沟通,同时具备关怀知识和关怀信念,并能以适当的方式积极主动地关怀学生成长的个体素质和修养”[2]。具体而言,笃定诚挚的关怀信念是教师关怀素养的根本要素,为教师实践关怀提供精神支持;正确全面的关怀认知是教师关怀素养的基础要素,为教师实践关怀提供方向指引;敏感性、关注、对话等关怀能力是教师关怀素养的关键要素,为教师实践关怀提供方法保证;积极主动的关怀实践则是教师关怀素养的落脚点,是教师关怀素养落到现实中的直接表现。教育的本质是充满关怀情感的,教师的关怀素养不仅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师生关系、学生发展和教师职业幸福,而且间接影响着教师育人实践的质量和育人效果的好坏。

1.有助于提升教育教学效果,助力高质量教学生成

内尔·诺丁斯认为,关心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的关系性,表现为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接或接触,即一方付出关心,另一方接受关心[3]。教学过程并不是孤立发生的,而是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只有师生在教学中相遇并互相依赖,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和有意义的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讲,好的教学与具体的关怀行为是密不可分的[4]。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具备好的关怀素养,才能做出恰当的关怀行为,继而产生高质量的教学。因此,教师关怀素养是良好教学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保证。一方面,关怀素养促使教师在课堂上密切关注学生的动向、识别学生的需要,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提供支持与个性化的指导,直接保障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良好的课堂纪律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研究表明,教师关怀能够减少学业不良学生的破坏性和功能失调行为[5]。因此,拥有较高关怀素养的教师能够通过维持课堂纪律、建立关怀的课堂环境,促进教学的有序开展和高质量教学活动的生成。

2.有助于构建关怀型师生关系,促进高质量师生互动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教育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莫过于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增进师生间的情感,还有助于班级管理和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关怀是师生之间的重要情感纽带,是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先决条件。构建关怀型师生关系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关怀素养。拥有较高关怀素养的老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会保持开放和接纳的状态,认真地“倾听他、观察他、感受他”[6],接受他传递的信息,加深对他的了解;能够体验并感知到学生此刻的忧虑、困惑、喜悦或痛苦,并表现出理解、共情和关心的意愿;最后基于自己的真情实感做出恰当的关怀行为,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并给予他们一定的回应,一段和谐的师生关系便可以由此建立。可以说,教师的关怀素养有利于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营造信任的关系氛围,促进关怀型师生关系和高质量师生互动的达成与实现。

3.有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实现高质量育人目标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不仅体现了学生对教师的敬重,而且鼓励教师将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给予他们关怀与爱护。关怀理论强调教育应是“鼓励有能力、关心他人、懂得爱人、也值得别人爱的人的健康成长”[7]。因此,学校教育中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教师对其倾注的关怀情感与付出的关怀行动,而且教师关怀素养及由其导向的关怀情感和关怀行为会以积极的方式促进学生学业、心理和关怀品质的发展。首先,教师关怀素养能够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引起学生对教师的认同与喜欢,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其次,教师关怀素养能够帮助教师敏锐地觉察到学生的情感需求,并给予他们适时的关怀,从而减少学生的不良情绪,降低学生的抑郁水平[8],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9]和学业幸福感的提升[10]。最后,教师关怀素养有利于实现关怀的传递,教师通过示范、对话、实践等途径传递关怀,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增加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促进学生关怀品质的形成。综上,在倡导扩优提质、全面发展的高质量教育时代里,教师关怀素养无疑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良药。

4.有助于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激发高质量教师活力

职业幸福感是衡量教师的教育质量和心理状态的重要指标[11],是教师热情工作的动力,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竞争日益激烈、身心压力逐渐增大的社会中,教师群体陷入内心美好期望与现实冲击的矛盾之中,工作压力与日俱增,幸福感面临挑战。如何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呢?研究表明,教师关怀与教师的情绪活力、组织承诺和工作满意度呈正相关,与教师的倦怠呈负相关[12]。教师在教学中融入关怀、实践关怀,不仅能促进有效教学的发生和学生的发展,还能赢得学生的喜欢、信任和爱的回应。如此一来,不仅教学效果提升了、师生关系融洽了、教师工作满意度升高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也自然而然地增加了。教师关怀是提升教师幸福感的有效途径,教师关怀素养是提升教师职业幸福的源泉。

总之,关怀素养的教育力量是强力而持久的,它不仅能够对师生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而且对高质量教育发展具有长效性。在此意义上,关怀素养既是高质量教师之所需,亦是高质量教育之所需。

二、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教师关怀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育高质量发展“既不是某个领域、某个环节的高质量发展,也不是单个要素质量的机械叠加”[13],而是教育系统各要素质量的协同提高。教师是高质量教育的关键要素,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教师各方面素养的不断提升。教师关怀素养虽然对教学、学生和教师自身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培育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关怀认知偏差

认知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正确的认知才能指导合适的行动。但在现实教育中,许多教师对于关怀的认知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表现为关怀知识的欠缺和关怀形式的局限。就关怀的知识而言,多数教师在职前教育中学习的都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缺乏关怀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关怀实践的培训,这势必会造成教师对于关怀的作用、关怀者和被关怀者的角色特点,以及关怀的方法等内容了解得不透彻,进而导致对什么是真正的关怀存在认知偏差。就关怀的形式来讲,关怀教育理论强调关怀具有一系列形式,包括关心自我、关心最亲近的人、关心非人类的生命、关心物质世界、关心环境、关心知识[14]。我国集体主义教育崇尚团结、倡导爱护公物,偏重于对他人、物质和环境的关怀,而对学生关怀自我、关怀动植物,以及关怀知识的教育略显薄弱。此外,受功利主义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往往局限在学业成绩和人身安全方面,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生命、情感等状态的关怀。

2.关怀能力不足

关怀要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目标,教师就必须具备良好的关怀能力。关怀能力是教师关怀素养的标志,影响着关怀实践的效果和学生关怀品质的形成。然而调查研究表明,大多数教师虽然对待关怀有着积极的态度,但也感受到了自身关怀能力的不足[15]。首先,一些教师的关注能力发展有所偏颇。关注是教师对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和接受,是对学生整个人的在意。反观现实的教学环境,教师往往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纪律表现,忽略了对学生情绪状态和内在需求的注意与了解,导致师生之间情感疏离。其次,教师的关怀敏感性不强,不能及时且正确地识别学生的需要,致使教师的关怀行动要么来得迟缓,要么不被学生接受与认可。我们知道,课堂上学生的变化是动态的,教师若没有敏锐的体察能力,是很难察觉学生的需求,更不用说做出恰当的关怀行为了。最后,教师的关怀方法不妥当,这是造成关怀效果欠佳、关怀能力不足的直接因素。对话和认可是关怀的重要方式,但是在教育教学中,有的教师缺乏与学生的倾心交流,忽略学生的个人感受,总是进行“这是为你好”的投射式关怀,对学生的认可也仅停留在“你真棒”“太厉害了”等口头表扬,未能全面衡量学生能力的发展与进步。综上,关注能力的局限、关怀敏感性的薄弱以及关怀方法的不当共同导致了教师关怀能力的不足。

3.关怀行为不当

关怀不仅仅是抽象的伦理原则,更应当是具体的道德实践[16]。同样,教师的关怀素养也只有体现在具体的关怀实践中才能发挥其价值。可以说,关怀行为检验着教师的关怀素养,教师的关怀素养又是促进优质关怀行为的基本因素。二者本应是互为促进的,令人遗憾的是,教师关怀素养的不足导致教师的关怀实践不尽如人意,出现了关怀难为和关怀不当的现象。这个“度”对许多教师来说都是难以把握的,容易致使教师的关怀过程产生过度关心和关心不足等问题。同时,还有一些教师不能很好地处理关怀学生和管理学生之间的关系,容易出现“只见关怀、不见纪律”或“氛围紧张、关怀缺失”的现象。诚然,关怀难为阻碍了教师做出适当的关怀行为。但是,教师关怀行为不当直接表现在教师行为本身,即一些教师目前仍存在许多不恰当的指正性行为和不包容、不尊重、不公平的行为。这些行为背离了时刻关注学生、尊重和理解学生、肯定和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关怀理念[17]

上述教师关怀素养存在的问题导致了教师关怀的成效不明显和关怀行动的持续性乏力,也极大地阻碍了教师育人实践效能的有效释放。为此,教师需要及时且彻底地反思自身的关怀素养及其伴随的关怀行为,需要千方百计地培育并提高自身的关怀素养。

三、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教师关怀素养的培育路径

本质上讲,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也是蕴含着关怀的教育。没有关怀,生命将变得麻木与冷漠;没有关怀,教育亦将失去温度与温情,更谈不上高质量一说。教师关怀离不开教师自身关怀素养的支撑与引领,然而教师关怀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其发展与提升需要经过后天的锻炼和培养。

1.审视职业价值观,建立坚定的关怀信念

教师关怀素养提升与否,归根到底在于教师是否具有关怀信念。关怀信念指的是教师所持有的关于关怀在教学过程中所起作用的坚定不移的看法和心理倾向。一位教师具有怎样的关怀信念,受其职业价值观的影响。持有“生存型”价值观的教师将“教师”看成谋生和养家糊口的工作,终日做着搬运知识的事情,看不到学生的可爱与可敬,教学中缺乏对学生的关怀与爱护;而持有“享受型”和“奉献型”价值观的教师,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视为己任,具有强烈的关怀意愿,能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支持并帮助学生。因此,教师建立坚定的关怀信念,首要任务是审视自身的职业价值观。只有价值观树立正确了,才能认同关怀并生发出关怀学生的信念。其次,创造一个关怀的学校文化环境,有助于发展教师的关怀信念。学校文化具有渗透、引导、激励、辐射等特点,它会在无形中形塑教师的关怀信念。教师在一个充满尊重和关怀的学校里工作,必然会受到这种关怀文化的浸润。长此以往,教师便能不知不觉地更正教育观念,建立关怀信念。尤其当教师个体在学校中享受到公平和满意的关怀后,会更加关心他们的学生,从而形成关怀的良性循环。此外,学校文化可以为教师提供精神支持。当教师的关怀行为得到学校的支持时,会更加坚定行为背后的关怀信念。

上一篇:
下一篇: 班级德育的四个维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