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实践的内涵、立场逻辑及教学路向

作者: 杨静

摘 要 学科实践是学科育人方式变革的新方向,是新时期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突破口。当前一线教学中仍存在一定的“虚实践”“假实践”现象,有必要从学生主体、知识差异和实践本质深入理解学科实践的内涵,明确定位上坚持学生立场、定向上坚定学科立场、定性上坚守实践立场的立场逻辑。在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实现知识与情境的内在融合;通过任务驱动,实现一核与多配的结构互动;依托学科活动,实现感性与心智的协同发展,切实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  键  词 学科实践;学科育人;课程改革;核心素养

引用格式 杨静.学科实践的内涵、立场逻辑及教学路向[J].教学与管理,2024(17):1-5.

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和16个学科的课程标准,为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指明了改革方向。新时期课程改革聚焦学科育人方式变革,探索与核心素养目标和课程内容结构相匹配的学科典型学习方式,推进“学科实践”。基于此,全面深入理解学科实践的内涵,明晰学科实践的推进逻辑,探索优化教学的实施策略,是深化新时期课程改革的关键。

一、学科实践的内涵理解

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学科实践,是学生基于学科知识、学科方法和学科思维,通过主动探索、积极参与学科问题解决,实现学科特质与学生学习的深度耦合,模拟“学科专家”从事研究与实践的方式进行的综合性学习。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只有在价值取向上关注学生主体,在理性基础上聚焦知识差异,在实践结构上把握内在关系,才能准确理解其内涵。

1.关注学生主体

要厘清学科实践的内涵,就需要从教育中“人”的主体性出发。教育是通过教学形成人的活动[1],古往今来所有教育的原点和终点都指向培养人、发展人、成就人。这样内在的、稳定的、普遍的追求和目标,是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形成有意义的人的实践,是对人的价值的发现、挖掘、形成和提升,提高人的主体性是教育的最高价值追求和最终意义关怀[2]。关于教育领域中的“学生主体性”,可追溯至顾明远1981年发表的文章,当时他提出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3],他于1991年发表的 《再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辩证关系》一文,围绕教师、学生、认识对象三要素阐释教育过程的内部规律及学生主体性的现实意义[4]。

学科实践这一课程理念的提出,为核心素养时代的育人提供了新的范式。学科实践立足于“人”的发展,真正把“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把“人”作为教育的主体。学科实践理念中的“人”就是“学生”。一方面,学科实践的理念以学生为出发点,尊重学生的价值,把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发展作为目的,指向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充分构建和完善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学生是学科实践中的主体,教育教学不再是“主—客”的塑造关系,而是“主—主”的交流模式。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内隐逻辑,从目的看,是通过教育教学使学生获得意义,让学生的自觉性、能动性、目的性、创造性等得到发展;从过程看,是基于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从方式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为独立自主完成任务而进行的系统的学科活动,也就是“自己去做”“从做中学”。

2.聚焦知识差异

要厘清学科实践的内涵,就需要从理解学科知识的差异性出发。亚里士多德将知识划分为理智与努斯、科学与技艺、明智与智慧三类[5]。理智知识是传统学科教学普遍关注的重点知识,在教学中通常以对知识的占有作为目标,并没有延伸至理解、运用的实践意义层面。约翰内森认为,这样的知识观在本质上是命题导向的,“任何称得上是知识的东西,必须能够用语言手段或记号形式来表达”[6];在知识教学上是占有导向的,“拘执于理论知识的语义表达,把知识理解为命题集合、割裂知识及其应用”[7]。这样“重知轻行”的教学把学科中具体的一个个知识点作为重点教学目标,强调训练、注重强化。这种观念窄化了知识的内涵,纯粹依靠外动力实现知识传递,使学生变成知识延续传播的容器。

波兰尼认为,要区分人类的两种知识:关于外部客观事物的知识,可通过语言符号进行表达,属于明述知识;关于真的活动的知识,属于人的默会能力范畴,无法完全用语言述说,属于默会知识[8]。波兰尼对知识的理解厘清了知识的种类差异,也说明了不同类别的知识需配以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明述知识的教学,学生可依托书面文字、图表公式等进行识记,通过语言或符号学习掌握。对于默会知识的教学,如用语言符号传递就失去了知识的意义,而是要通过非语言的方式,依托真实情境与系统实践,将学科知识寓于真实的学生活动中,由学生自觉体验、主动感悟,形成实践认知。学科实践的提出,从知识观视角正视知识的种类差异,对于不能通过传统口耳相传方式教学的默会知识,聚焦由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对知识的合理建构,把外化知识变为学生内化的认知。在素养导向下,学科教学的最大命题就是要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科核心素养。学科实践以将知识转化成素养为价值追求,立足于理解知识本质的理性基础,在有效时间内,学生通过开展具身体验活动,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升自己的学科核心素养。

3.体现实践本质

要厘清学科实践的内涵,就需要从把握实践的内涵本质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是对待一切问题的思维逻辑:实践是实现目的的活动;实践是具有自主性的活动;实践是能动的创造性活动;实践是感性的活动[9]。脱离实践的发展逻辑,脱离科学的思维方法,不研究、不分析新问题,就无法体现实践的本质。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完整的、实在的、具体的“人”,也就是当代教育理论强调的“双主体”,主体之间是平等自由交往的和谐共存关系。但教学过程中不仅有教师和学生,还有教育内容,因此,教育的过程是教育主体双方围绕教育内容的交流对话过程。马克思认为,交往实践活动是融合“主体—客体”和“主体—主体”关系的“主体—客体—主体”结构[10],其结构模式为:教师←→教育内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两种关系:一是主体与教育内容之间的“主体—客体”关系,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以教育内容为中介构成的“主体—主体”关系。教学是教育主体间双向建构和双向整合的过程[11]。

立足实践的观点看“学科实践”,就是从实践的观点出发,用实践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学科学习,构建“学生—学科—学习”的逻辑体系[12]。在学科实践过程中,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结果是基本要素。学习目标是学科实践前预设的实践结果,是学生开展学科实践的出发点,在学科实践中起着支配作用。学科实践是依据学习目标,培育学生学科关键能力和素养的方式。实践过程与学生心理过程紧密结合,体现学生主观能动性与学科客观性的内在统一。学习结果是始于出发点的实践结束时的状况。从学习目标到学习过程,再到学习结果,学生在学科实践过程中亲历知识的再现,像学科专家一样,通过实践发现“知识”。

二、学科实践的立场逻辑

学科实践是新课程背景下学习方式变革、实现学科育人和实践育人的基本途径。在深入理解学科实践内涵的基础上,只有从定位上坚持学生立场、从定向上坚定学科立场、从定性上坚守实践立场,才能准确把握学科实践的立场逻辑。

1.从定位上坚持学生立场

学科实践的推进,从定位上要坚持学生的主体立场。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情境创设、任务设计,都要以学生主体为出发点,让“教育教学为学生而存在”。所有的学习活动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全面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坚持学生主体立场,要以主动学习为基本的习得方式,主张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在经验重组和交流活动中实现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和创新,实现情感的升华和能力的提高。

2.从定向上坚定学科立场

既为学科实践,从合成词的构成看,即为“学科+实践”,就要以学科特有的方式开展实践。开展学科实践的逻辑出发点是“基于学科”,要“在学科中”实施,最终指向“为了学科”,学科的特性体现在实践的全过程。

从课程论视角思考学科实践时,课程目标体系要紧扣“学科”,课程内容要围绕“学科”,课程评价要关注“学科”,学业评估要回归“学科”。以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为例,课程目标围绕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从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活动入手,设计属于语文学科的活动,确保素养的有效落地。课程内容包括语言文字梳理与探究、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这些内容以生活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主线、以主题为引领、以任务为载体。课程评价侧重考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考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语言运用的实际表现”,考察“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性表现”,考察“在问题研究过程中的交流、研讨、分析、演讲等现场表现”,考察“阅读整本书的全过程”,考察在“各类探究活动中的表现”[13]。语文课程学业质量内涵强调要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进行整体刻画。由是观之,在定向上坚定学科立场,就要充分关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和质量评估,整体规划学科实践活动。

3.从定性上坚守实践立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高频出现的“强化课程实践性”“积极的语言实践”“语文实践活动”,回应了《课程方案》中“发挥实践的独特育人功能”。实践育人突破了知识教育的藩篱,同时作为以知识教育为基础的新的教学方式,密切联结学生生活、社会现实、学生经验等元素,引导学生进入生活世界,在情境中运用已有知识体系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就意味着,学科实践要坚守实践立场,以“实践”为支点,撬动学科知识的学习、使用和创造,带动学生整个身体参与实践活动,真正做到“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14]。从实践立场出发,既可以活化学生学习的过程,还可以活化学生学习的结果,使学生获得活的、真的、有用的、带得走的知识。

三、学科实践的教学路向

1.真实情境,实现知识与情境的内在融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实施的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15]“真实”的学习情境来源于学生生活中真实的语言文字运用需求,与生活紧密相关;“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来源于教师创设的语言文字需求情境,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价值和意义,要真正指向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

(1)情境与语文学习紧密相关

语文学习情境的创设应关注语文学科的知识与能力,体现语文学科的过程和方法。比如,学习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白鹭》,课后要求全文背诵。“双减”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追求真实课堂、家常课堂、保底课堂,要尽可能让学生把该学的、该会的、该背的在课内完成,向常规教学要质量。单纯的背诵是枯燥乏味的,教师可为学生创设情境:“今天咱们一同跟着郭沫若先生走近白鹭、亲近白鹭,欣赏了一幅幅优美的图画。放学回家见到妈妈,你会怎样向她介绍白鹭呢?”这一情境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学生颇为熟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开展言语实践。教师还可接着创设情境:“家中的弟弟妹妹尚小,都没见过白鹭,你会怎么向他们介绍呢?”这一情境已不再单单指向对课文内容的背诵,学生还要适当为弟弟妹妹解释白鹭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等。在此情境中,学生根据不同对象、不同语境,既背诵课文内容,又用自己的语言介绍白鹭,表达自己对白鹭的情感态度。该言语实践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语文思维和审美品质。此类交际情境的创设与语文学习是紧密融合的,可配以不同身份、不同场景、不同挑战,学生根据对象、场景和任务的不同,进行语音、语速和语调的调整,将语文学科知识无痕融于言语实践中,融于真实情境中。

(2)情境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

语文学习情境的创设应关注学生真实的学习生活和家庭生活,让学生有真实的角色感和体验感。比如,三年级上册中习作《猜猜他是谁》的要求就是最佳的语文情境,教师可将班级游戏《猜猜他是谁》贯穿习作过程的始终。“今天,就让咱们用自己的魔法笔,共同玩个游戏,游戏叫做——猜猜他是谁!”第一阶段学生尝试先用几句话写一写,随后全班共同进行游戏——猜正确的,可采访“小福尔摩斯”是抓住什么关键信息来猜的,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外貌、性格、爱好或发生过的事来刻画人物。第二阶段可以尝试用一段话优化自己的习作,再进行二次游戏猜测。第三阶段则延伸至课外,在班级开辟“游戏角”,张贴学生习作,由全班同学用便利贴、“大拇指”等形式继续猜,并统计游戏结果,评选“游戏王”。这一延伸让语文实践从课内走向课外,从学习走向评价,从个体走向群体。这样的真实情境中的习作体验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还能让学生体会习作是一种生活中的需求,是属于自己的独特表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